
中華文明,歷久彌新,其的傳承與發展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文創產業的興起,文創設計成為推動傳統文化藝術傳播的重要途徑。本文首先梳理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類型,其次分析文創設計的發展現狀,再次探討傳統文化藝術傳播中文創設計發揮的作用,最后針對文創設計在傳播傳統文化藝術中遇到的挑戰,提出解決策略。本文旨在闡明文創設計如何促進傳統文化藝術在現代社會的有效傳播,并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參考。
一、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概述
在人類歷史的初期,隨著對火的使用和對石器打磨技術的掌握,文明的種子就開始萌發了。各種創造性活動不僅體現了早期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而且奠定了中華民族文明發展的基礎,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民族文化特征。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創新性實踐不斷演進,最終匯聚成中華文明中多樣化的文化藝術形態。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涵蓋了書法、文學、戲劇、工藝美術、園林建筑、繪畫及節日文化等多個方面。一是書法藝術。篆書、隸書、楷書、行書等多樣的字體不僅承載著記錄語言的功能,更展現了漢字獨特的審美價值。二是文學和戲劇藝術。詩詞、歌賦、戲曲等形式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敘事能力和情感表達。三是工藝美術類作品,如彩陶、青銅器、唐三彩、宋代瓷器等,不僅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工藝水平,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創造精神和對美的追求。四是園林建筑藝術,不同類型園林建筑景觀展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五是繪畫藝術,尤其是中國傳統繪畫,以其獨特的筆墨技巧和對自然精神的深刻理解,展現了中華文化的哲學深度和審美情趣。六是節日文化,春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傳遞了中華民族的家庭觀念和對和諧社會的向往。這些文化藝術形式共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精髓,它們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的歷史,也增強了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國傳統文化藝術體系龐大,并不能完整的列舉,但這也說明我國文化底蘊足夠深厚、傳承足夠悠久,這是文創設計產業發展的巨大素材寶庫。
二、文創設計概況
(一)概念
文創設計即文化創意設計,是一種創新的設計理念,它將文化、藝術和科技相結合,通過設計的方式將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融入產品、環境或媒體中。
(二)常見方式與發展情況
1.常見方式
目前,常見的文創設計方式如下:一是依托一定的載體呈現設計理念,如結合常見的生活用品扇子、抱枕,以及一些具備觀賞性的裝飾品等,設計文創產品;二是將文化內涵融入IP形象設計,如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見圖1),2023年成都大運會吉祥物“蓉寶”(見圖2),都是典型的文創IP形象。
2.發展情況
首先,文創設計的發展得益于經濟增長帶來的文化產品需求提升、數字技術的應用,以及政府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支持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
資料來源:北京冬奧組委官網。
圖1 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和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
資料來源:百家號“蓉城同心”。
圖2 2023年成都大運會吉祥物“蓉寶”
隨著文創設計產品的質量提高和種類增加,人們對于文創設計產品的喜愛程度正在提高,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也對文創產品各有所愛。年輕人追求“新潮”,更容易接受新奇產品的出現。
其次,各大博物館相繼推出文創設計產品。打造博物館IP和各種文創產品成為一種潮流,也是吸引游客的一種方式。例如,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結合銅奔馬元素設計的文創產品。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為東漢青銅器,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設計師巧妙地提煉這一國寶級文物的特點設計文創產品,使其更貼近現代審美,受到廣泛關注。這種設計不是簡單的文物復制,而是融合了現代創新意識的設計,能夠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文創產品成為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和“國潮”流行的助推器,展現了文創產業在傳統文化藝術傳承中的創新。
再次,文創產品趨向多元化和國際化,設計師在探索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融合的同時,也在吸收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使產品展現出更豐富的文化內涵。文創設計不僅為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承開辟了新途徑,也為現代設計領域注入了新的活力。
最后,文創產品的發展,已經相對成熟,但是并非很完善,也存在質量參差不齊的現象。在之后推動文化藝術的傳播中,文創產業需要更好的引導,才能夠發揮出巨大的作用。
三、傳統文化藝術傳播中文創設計的作用
(一)增強文化自信
文創設計通過將文化元素融入產品,有效增強了人們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既是個體與群體對自身的文化傳統和價值觀念的肯定,也是個體與群體維護和傳承文化的主動性的體現。隨著文創設計產品的普及,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接觸和體驗傳統文化藝術,推動傳統文化藝術傳播,從而增強了文化自信,這對民族團結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文化自信與文創設計的發展相互促進,形成了一種互補的關系。一方面,文化自信的增強激發了市場對文創設計產品的需求,為設計創新提供了動力;另一方面,文創設計的發展,使得傳統文化藝術得以更廣泛的傳播,不斷促進文化自信。這種雙向的良性互動,不僅推動了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也為文創設計注入了持續發展的活力。
(二)推動傳統文化藝術的再現
一方面,文創設計者從優秀傳統文化藝術中提取信息素材,借用現代技術與載體,將優秀傳統文化再度呈現出來。在提取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同時,文創設計者需要認真了解其背后的歷史故事、文化內涵,仔細分析其關鍵特征與價值。將經過分析與總結提取出來的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元素運用到現代文創設計之中。這不僅能夠增強大眾對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記憶點,更有助于激發其主動去了解文化藝術內涵的動力。因此,文創設計在推動傳統文化藝術再現上發揮著一定作用。
另一方面,文創設計者借助現代科技提供的材料和工具,設計出既符合現代審美又具有傳統文化藝術內涵的文創產品,并通過社交媒體、網絡平臺等傳播渠道推廣文創設計產品,讓傳統文化藝術以新穎形態煥發生機。這不僅能夠提高傳統文化藝術再現的效率,還擴大了其傳播范圍,促進了傳統文化藝術在當代社會的傳播。
(三)賦予傳統文化藝術新活力
文創設計通過創新的方式為傳統文化藝術注入新的活力。它不僅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再現,更是對其內涵的現代詮釋和傳播。文創設計是經典傳承與時代創新的結合,得到當下大眾的青睞與追捧。文創設計打破了時代的隔閡,用鮮活的創意使傳統文化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由于文創設計需要對文化元素進行加工讓其特征更加明顯,這也使得傳統文化藝術被賦予新的活力。新穎的表達形式促使大眾更容易記住和喜愛傳統文化藝術。例如,文創設計中的IP形象多采用潮流化、年輕化的元素,能夠使年輕群體產生共鳴。這種設計不僅讓優秀傳統文化以一種更加親近和易于接受的方式呈現給年輕人,還促進了傳統文化藝術借助新載體產生強勁的生命力。
(四)豐富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形式
隨著新技術的持續發展,傳統文化的傳承渠道更加豐富多元,這既是文化藝術和技術的完美融合及體現,也是傳統文化藝術傳播方式的創新。信息時代,信息傳播成本更低,傳播范圍更廣,傳播形式更加多樣化。文創設計豐富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形式,具體表現如下:一是文創設計使得傳統文化藝術通過視覺藝術、IP形象、綜藝節目等多樣化形式呈現,拓寬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渠道;二是系列化、衍生化的文創設計產品能夠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豐富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內容;三是互動式的文創設計產品給人們提供了沉浸式的體驗,使人們能夠更加直觀地感受和了解傳統文化藝術;四是文創產業的數字化發展為傳統文化藝術在虛擬空間的再現提供了可能性,這不僅豐富了傳統文化藝術的傳播形式,還給人們帶來了新的傳播體驗。
四、文創設計在促進傳統文化藝術傳播過程中面臨的問題與策略
(一)面臨的問題
文創設計作為推動傳統文化藝術傳播的力量之一,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就,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設計深入度、創新性、地域性特征及知識產權保護四個方面。
首先,許多文創設計僅停留在表面的文化元素附加上,不注重挖掘傳統文化藝術的文化內涵,導致文創設計產品缺乏文化深度。其次,市場上的文創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缺乏創新性,這種情況不利于文創產業的良性發展。再次,地域性文化特征的缺失也是文創設計的短板。缺乏對于地域文化資源的運用和產品系列化發展意識,會影響文創品牌的樹立,也不利于地域文化經濟的發展。最后,知識產權保護問題不容忽視。抄襲現象不僅能夠損害原創設計者的權益,也會破壞文創行業的健康發展。維權途徑耗費精力與時間,降低了原創設計者維權的效率。
(二)解決策略
文創設計在促進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因此我們要正視并解決上述問題。第一,在設計深入度上,設計者應該更加深入研究傳統文化藝術資料,對所研究的文化藝術進行提煉總結,形成所需要的文化元素。將文化元素與產品功能、形態有機結合,設計出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創產品,讓消費者能夠體驗和理解其背后的文化故事。第二,在創新方面,要求設計者不斷探索新的設計理念和表現形式,利用新興科技手段輔助設計工作,創作出具有特色的文創產品,提升市場競爭力。第三,為了強化地域性特征,設計者需研究不同地區的歷史文化、民間藝術、自然風光等,提煉出獨特的地域文化元素,將其融入文創產品設計中,打造具有地域標識的文創產品。第四,文創產業應當強化行業規范,提高設計者的版權意識。同時,需要簡化維權程序,降低維權成本,提高設計者的維權效率,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五、結語
文創設計使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借助新的載體,煥發出新的活力,并得到更廣泛的傳播,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當具有傳統文化藝術特色的優秀文創產品不斷地融入社會中,甚至推廣到全世界時,這些優秀文創產品在推動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傳播中發揮的作用也會越來越大。優秀的文創產品可以讓人們更加熱愛自己的文化,讓世界了解和尊重我們的文化。因此,文創設計在推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傳播中的作用不可忽視,在未來也將貢獻出更大的力量。
(蘭州大學藝術學院)
作者簡介:楊雕(2001—),男,四川瀘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敦煌藝術創新設計。
責任編輯 高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