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局面為傳統美學思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中儒、道、墨三家的美學思想對后世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儒家倡導“中庸、盡善盡美”的美學理念,道家追求“自然無為、返璞歸真”的美學境界,墨家則強調“非樂、節用”的美學原則。這些思想不僅代表了諸子百家文化中儒、道、墨三派對美學的獨特見解,而且相互交織,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傳統美學思想體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視覺傳達設計的發展。
視覺傳達設計源自歐洲的印刷美術設計,它通過可視化語言將信息傳遞給大眾。儒、道、墨三家的美學思想為視覺傳達設計注入了豐富的內涵和形式,提升了其文化價值和藝術品質,為設計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這些思想使得設計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文化底蘊,推動了視覺傳達設計向民族化方向的發展。
一、儒家美學思想與設計
儒家學派在中國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中國的美學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孔子作為儒家美學的奠基人,以“仁學 ”為核心,提出了“ 中 庸、中和之美 ”和“盡善盡美 ”等美學理念。這些思想強調和諧與平衡的重要性,深刻影響了中華民族的審美觀念和設計理念。
(一)中庸—中和之美
孔子在《論語·雍也》中提出了“ 中庸 ”的概念。《四書章句集注》中提道:“ 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當然,精微之極致也。”這句話強調了做事應不偏不倚,保持中立,避免過度或不足,堅持適度原則,即追求事物的平衡和諧狀態,把握好“度 ”。
在儒家美學思想中,中庸體現為中和之美。“中和之美 ”是儒家主要的美學思想之一,要求適度,避免極端和片面。基于儒家的中和之美,在視覺傳達設計過程中,設計師可以在適度的前提下借鑒同行業和其他藝術領域的作品,進行適度的吸收與融合,以達到適中而不過度的效果。在此基礎上進行創新與設計,形成具有個人特色的設計風格。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中庸的美學思想還體現為對設計和諧統一的追求。孫過庭在《書譜》中寫道:“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這體現了中和之美的本質:在處理局部與整體的關系時,“違”不能超出界限導致“犯”,即不能因過分強調個體而破壞作品的整體性。同時,“和”不能過度導致“同”,即不能使整體過于統一而失去了多樣性和發展潛力。因此,在設計中,既要使各個元素多樣化,豐富作品層次,又要在尊重元素差異的前提下,使各元素之間相互協調統一,構成整體的和諧。例如,在視覺傳達設計的形狀與色彩方面,設計師在“和諧 ”的基礎上講究對比與變化。相較于艷麗豐富、極端夸張的色彩,恰當的色彩搭配能更好地傳達信息并實現設計目的。
(二)盡善盡美—和諧之美
“盡善盡美”是儒家美學的核心思想,其中“美”是對藝術形式的評價與要求,“善”則是對藝術內容的評價和要求,反映了是否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規范。《論語·八佾》中記載:“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孔子認為美與善各有其價值,“善”是“美之實”,是根本性的,“美”則從屬于“善”。因此,美的追求應以“善”為基礎,儒家美學主張“美”與“善”的統一,即形式與內容的和諧。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設計內容是指設計的基本功能及其所蘊含的精神價值和思想觀念。在盡善盡美的美學框架下,設計內容必須滿足“善”的要求,因為“善”是對藝術內容的基本評價。這也意味著設計內容必須符合社會倫理道德規范,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違反社會倫理道德規范的設計既不善也不美。設計形式則是內容的表達方式,通過設計語言來展現內容,傳遞信息。形式是藝術作品的外在表現。盡善盡美的美學思想要求設計在具備“善”的前提下,在形式上追求“美”,從而使設計不僅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還能帶給人們美的享受。
二、道家美學思想與設計
道家是中國古代極具影響力的學派之一,其美學思想構成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家倡導的“返璞歸真、自然無為”等理念,深刻地塑造了其美學思想。這些理念強調自然美、樸素美和無為而治的美學原則,對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自然無為—自然之美
老子是道家哲學的創始人之一,在《道德經》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句話強調了對待事物應順其自然,以自然為根本原則。老子提出了自然無為的思想理念,認為順應自然是最高的法則。道家認為,要使事物處于自然狀態,就應采取“無為”的態度。“無為”并非指完全不作為,而是指不強求、不妄為,讓事物按照自身的規律自然發展,不對事物的自然進程進行人為干預。將其應用于道家的美學思想體系中,便形成了自然無為的美學思想。這種美學思想強調注重原始與自然的美,追求自然樸素的審美趣味,反對過度的人工雕鑿和裝飾。道家認為真正的美是自然而然的,無須人為刻意修飾,美的最高境界是與自然融為一體,達到一種無意識的自然狀態。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自然無為的美學思想倡導讓設計回歸自然,追求在不破壞自然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實現設計的最高境界,即自然表現。設計的本質是對人的關懷,旨在將人們的需求轉化為現實。受自然無為美學思想的影響,設計應注重減少不必要的裝飾和人為干預,利用事物本身的屬性和規律來實現設計目標。在這種美學觀念下,設計應以用戶需求為核心,在滿足功能需求的前提下,減少對外在形式的過度裝飾,強調設計的實用性和本質。例如,在包裝設計中,設計師應更加關注產品的質量、功能和實用性,力求簡約、樸素,展現自然之美。自然無為的美學思想強調設計應回歸本源,避免刻意追求奢侈和浪費。也許最簡單、最原始的設計往往是最有效和最符合自然之道的。?
(二)返璞歸真—樸素之美
道家哲學強調“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認為自然樸素、未經雕琢的美是最理想的。莊子提出“既雕既琢,復歸于樸”的觀點,主張讓事物按照其自然本性發展,保持原有的形態美。過度的裝飾和繁雜的華彩不僅破壞了事物的樸素之美,還使美失去了真實和自然。這些都是道家返璞歸真美學思想的體現。返璞歸真意味著回歸事物的本質和本真狀態,通過自然天真的方式達到質樸真實。這種美學觀在現代社會中表現為以樸素的方式展現現代美學,強調自然美,去除浮夸的裝飾,保留事物最本真的意義和功能,恢復其原本的質樸狀態。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返璞歸真的美學思想體現在樸素、自然的色彩選擇和質樸的造型設計上。《道德經》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天地》中也提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道家反對過于繁雜的色彩,提倡在自然純粹的色彩中尋找美的真諦,追求平淡素雅的色彩美感。
一方面,道家認為黑色和白色超越了所有其他色彩,只有黑白及淡雅的色調才能夠傳達出樸素自然、返璞歸真的精神境界。在設計中,設計師可以運用黑白等素凈淡雅的顏色,將樸素自然的色彩觀融入設計,使信息傳遞過程中給人一種簡潔質樸的感覺。例如,著名設計師靳埭強先生的作品《漢字》,采用了黑白交融的表現手法,以簡潔質樸的畫面與觀眾自然交流,讓人們獲得真實的信息和質樸的審美體驗,是返璞歸真美學思想在設計中的經典應用。
另一方面,很多設計師受返璞歸真美學思想的影響,在造型設計方面提倡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以簡約樸素為美,反對過多的雕刻和裝飾。在設計中,設計師應運用自然界中的質樸造型元素,避免過度的人為裝飾,從而在造型設計上體現返璞歸真的美學理念。
三、墨家美學思想與設計
墨家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都是由上天創造、主宰和安排的,并提出了“兼愛”“節用”“非樂”等主張。這些思想構成了墨家美學思想體系的基礎。墨家美學強調實用性,對現代視覺傳達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非樂、節用—實用之美
墨家倡導節用和非樂的理念。節用意味著反對奢侈浪費,強調節約資源和費用。非樂則否定審美和藝術的社會價值,目的在于反對煩瑣奢靡的禮樂制度和生活方式。基于此,墨家美學思想以實用性為核心,認為美與實用密切相關,應以功能和實用作為評價美的標準,排斥華麗裝飾。《墨子》指出:“食必常飽,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這意味著審美和藝術活動應建立在基本物質生活條件之上。實用被置于首位。墨家主張“先質而后文”“以質為本”的實用造物主義,強調功能決定形式的原則,認為一切都應從實用和功能出發,反對單純追求形式美。墨家美學思想中的實用主義和功能主義對中國傳統美學中重視實質輕視形式、以樸素簡約為核心的觀念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墨家的美學思想強調設計應滿足人們的基本需求,體現人文關懷,反對過度包裝和裝飾,強調簡潔明了的設計。這種設計理念不僅能夠節約有限的資源,還能有效地傳遞信息,使受眾迅速理解事物的本質。墨家美學思想至今仍對設計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強調功能、輕視裝飾的設計理念正是墨家美學思想的生動體現。
(二)兼愛—平等尚德之美
“兼愛”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墨子認為“天下兼相愛則治”。兼愛即平等博愛,強調人人平等、互助互愛。在此基礎上提出的兼愛美學思想為視覺傳達設計提供了獨特的視角和方法。
在視覺傳達設計中,兼愛的美學思想強調設計的整體性、平等性和社會責任感。這要求設計師從整體出發,不僅要平等地考慮每位用戶的設計需求,還要考慮設計中每個細節對整體的影響,確保設計更加全面。兼愛的美學思想屬于倫理美學的范疇,而?倫理美學又與視覺傳達設計密切相關。因此,兼愛美學思想?不僅影響視覺傳達設計的審美標準,還是視覺傳達設計中社會責任感和道德規范的風向標。兼愛的美學思想要求在視覺傳達設計的過程中,充分考慮設計對社會產生的影響,在遵守道德規范與社會倫理準則的基礎上,確保設計的美觀與實用性。
四、結語
儒道墨美學思想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核心,貫穿于學術與文化之中,對中華傳統美學思想體系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思想不僅展現了中國獨特的美學智慧和藝術精神,而且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集中體現。
在全球化背景下,視覺傳達設計可以借鑒儒道墨的傳統美學思想來解決當前商業化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如設計內涵不足等。在設計中融入儒道墨的美學理念,不僅能夠豐富內在意義,還能推動視覺傳達設計的傳承與創新。將儒道墨美學思想作為視覺傳達設計的理論基礎,結合現代設計需求,創作出適應新時代的中國當代設計,不僅能有效傳承和弘揚這些傳統美學思想,還能為中國的視覺傳達設計注入更多深厚的文化內涵。
(常州大學)
作者簡介:沈懿(2000—),女,浙江臺州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平面設計。
責任編輯" "黃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