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小學美術教學旨在培養學生基本的美術能力,在此基礎上擴展高階美術思維,為更高層次的審美啟蒙作鋪墊。繪本教學是一種集藝術性、教育性、趣味性于一身的教學模式,對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功不可沒。本文探討繪本教學和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性,希望通過二者的高度結合,讓學生的美術學習更上一層樓。
一、小學美術教學探究
人的審美能力、藝術情操的養成,通常是在少年兒童時期完成的。基于這一藝術培養規律,小學美術教學是塑造審美觀、藝術觀的重要手段。小學美術教學的任務,正是通過專業的美術啟蒙,助力學生美術能力的逐級提升,具體可以分為四個階段。
(一)基礎認知階段
在基礎認知階段中,學生需要對美術的概念進行理解,對美術創作的源頭(創作工具、創作材料、創作方式等)進行認識,以便進一步形成美術審美。這是夯實美術基礎的階段,基礎是一切學科的重中之重。沒有基礎,美術學習的一切高階元素,如審美培養、動手操作和生活意識,都將會是空中樓閣,沒有細致談論的必要嗎,教師一定要深刻意識到這點。例如,《認識藝術工具》旨在讓學生認識基本的美術創作工具,對毛筆、油畫棒、剪刀等工具形成基本認識。
(二)審美培養階段
在審美培養階段中,學生已經形成了美術創作的基本概念。他們需要通過親手操作和瀏覽觀察兩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建立一定的審美體系,在此基礎上培養審美能力。具體而言,包括知道美的定義是什么、什么樣的作品是美的、美的形式多樣性指什么、審美的內涵是什么等。例如,《染色游戲》課程中,學生需要決定使用哪幾種顏色和怎樣的折疊方法進行浸染練習,根據教材給定的裝飾瓶、房子上的煙花、美麗的蝴蝶、眼睛、四幅染紙進行色彩識別能力培養,通過不斷嘗試養成對色彩的辨認、選取和組合能力,知曉什么樣的色彩是協調的、美好的,什么樣的色彩是不協調的、沖突的。
(三)動手操作階段
在動手操作階段中,學生需要從簡單體驗式實踐轉為正式、專業的實踐。他們要根據生活中、課堂中的全部藝術積累,以及對藝術的理解、對生活的認知,自行選取相應的繪畫工具、材料和創作方式,設計出屬于自己的、體現一定風格特點、彰顯特定主題的藝術作品,并用具體的藝術實踐來反哺藝術理論。例如,《最受尊敬的人》展示了幾幅獨具匠心、各具特色和風格的人物肖像畫,包括羅中立的油畫《父親》、楊衛華的攝影作品《生命的敬禮》等,學生需要根據這些作品的構圖、色彩、線條特點和創作思路構建自身的審美體系,繪制出屬于自己的人物肖像畫。在教材中,展示了解放軍、救援隊、醫院護士、科學家等學生自主創作的作品,包含了朦朧油畫、表現主義繪畫、素描畫、色塊填充畫等各種不同的風格,體現了學生已經具備動手操作的主觀能動性。
(四)生活意識階段
在生活意識階段中,學生已經積累了大量理論和實踐經驗。他們既掌握了大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儲備了足夠的美術知識,不用擔心技術層面的問題,又能夠通過較為成熟的審美認知和實踐經驗,對美術的根源、美術的生活內涵、美術的人文價值等更高層次的問題進行剖析,實現美術水平的質的飛躍。例如,《保護文物》展現了中國各種受到保護的文物作品,學生可以從中學習如何保護文物、文物的構造和歷史淵源、文物的美學特征和地理流動性、美術學科和生活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系等,從而從機械、平面、孤立的美術學習和創作中跳脫出來,邁向對美術和文化聯系的更高層次思考。上述四種階段分別對應了美術的技術準備層面、審美認知層面、實踐創作層面和社會思考層面,四個層面正是小學生學習美術必經的幾個階段,呈現逐級遞增、循序漸進的教學特征。
二、繪本教學分析
(一)繪本的定義
繪本是一種文圖結合的兒童圖書,它是時下流行的一種教育工具。實際上,繪本已經有數百年的歷史,雖然最早由外國傳進來,但我國古代和近代已經有連環畫、漫畫這種近似繪本的圖書,二者在創作目標上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對圖文敘事的要求不同。繪本是一種嚴格遵從圖文共同敘事的書籍,圖畫和文字互為襯托,一同講述一個生動的故事。
(二)繪本的美術價值
繪本除了一種兒童文學體裁,更是一類兒童美術作品。從本質上來說,繪本區別于其他圖書體裁的源頭并不是文字,而是圖像。在這個角度上,它的美術性是優先于文學性的,《雪人》《瘋狂星期二》等無字繪本的出現正印證了這一觀點。繪本具有鮮明的美術價值,優秀的繪本甚至是不輸給其他藝術的一類藝術品。在色彩方面,《小藍和小黃》《光》對三原色、色彩融合和搭配、色彩沖突、色彩明度調和等的運用達到了比較高的水準;在線條方面,《讓路給小鴨子》等具有疏朗線條的作品,其線條運用體現在人物造型、分鏡、構圖、背景設置等各個層面,和故事真正融為了一體,體現了美術和文學之間的高度融合;在敘事方面,《爺爺一定有辦法》《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等通過畫面和文字之間或協調或沖突的關系,開創了一種小說或圖畫無法比擬的敘事風格,將美術的多樣性、美術的寬度和廣度開掘到一個新的層次;在理念方面,《我媽媽》《團圓》等藝術風格鮮明的繪本或具有激昂濃烈的西方美術特色,或具有含蓄蘊藉的東方美術意蘊,無論哪一種風格的優秀繪本都體現了美術理念的獨特性、獨立性和先進性。綜上所述,從各個層面來看,繪本的美術價值都是不言而喻的。讀熟了、讀懂了、讀透了美術繪本或繪本中的美術元素,也就意味著對相關美術價值的確認、掌握和內化。
(三)繪本教學的意義
繪本教學,指的是以繪本閱讀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旨在通過繪本對學生實施全方位、多維度、多層次的教育。繪本教學被滲透進小學多個學科中,其中美術學科和繪本教學的融合性非常強。通過繪本教學,可以讓學生更喜歡美術,在潛移默化中提升美術能力。
三、繪本教學和小學美術教學融合性分析
在基礎認知層面,美術教材中的工具使用、色彩認知、線條認知、構圖學習、材料掌握等都是教學重點。一本經過出版社、讀者和教育界認可的繪本,其創作技術自然是很扎實的,可以為學生提供正確的、科學的、全面的技術范例。例如,《小藍和小黃》看似只運用了藍色、黃色、綠色三種色彩,但在畫筆涂鴉工具的選取、構圖比例的巧思、色塊融合的分配、三原色知識的運用等層面都相當扎實,學生可以在趣味閱讀中不知不覺掌握上述知識,提升基礎認知。
在審美培養層面,美術教材中選取了諸多藝術家的大作,如王大同的油畫《雨過天晴》、黃永玉的中國畫《紅荷圖》、安徒生的人物剪紙等,致力于讓學生形成基礎的審美能力,接觸到最高層次的藝術作品。繪本本身就是藝術家的結晶,具有良好的審美范式,能最大限度啟發幼兒審美認知。例如,《逃家小兔》采用清新雋永的藝術風格,角色繪制出色,畫面具有朦朧美。又如,《我媽媽》采用夸張大膽、豐富卻不凌亂的色彩搭配,對人物進行了漫畫式處理,整體和故事詼諧風趣、溫暖動人的基調相一致。再如,《團圓》采用深沉的東方油畫風格,筆觸細膩克制,于無聲中見真章。上述繪本作品都具有極高的審美水平,學生在觀看過程中,審美自然能得到培養和提升。
在動手操作層面,小學美術教材設立了樣本觀摩、學習要求(看一看、說一說、試一試)、拓展等實踐環節,操作性極強,旨在讓學生通過具體操作綜合提升美術能力。繪本的創作思路非常廣泛,能為學生提供寬廣的創作技巧、主題和策略。例如,《理發》是一本互動立體洞洞書,每一個洞洞的設置都和主人公的心情、理發需求相一致。又如,《光》采用丙烯馬克筆進行繪制,表現主義的荒誕風格能激發學生的創作欲望。再如,《我的第一本折紙書》是一本折紙繪本,能激發學生對折紙藝術的憧憬和操作興趣。優秀的繪本作品是教材作品的有力補充,也是激發學生創作欲的首選課外拓展材料。
在生活意識層面,小學美術教材設置了很多進階思考題,啟迪學生思索生活和美術之間的深度聯系。繪本來源于最真實的生活,對學生的文化啟迪作用不容忽視。例如,張國生的識字繪本《字源識字卡》將各種漢字具象化,一個個漢字成為了男人、女人、老人、小孩等生活中常見的形象,能點燃學生生活熱情,使其懂得藝術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四、繪本教學和小學美術教學融合性策略
(一)繪本臨摹,技巧提升
針對小學美術教材的技術知識點,教師可以引入類似技巧的繪本,鼓勵學生進行臨摹。這樣學生就會擁有更豐富的資源庫,他們可以對照更多元、多樣、多彩的同類型資料,由量變引起質變,從特殊規律中總結出一般規律,舉一反三,學以致用。高度技巧化的繪本擴充了教材的技術素材,為學生技巧提升提供了不小的空間。例如,在學習美術工具時,教師可以引入不同的繪本,對應不同的使用技法。在素描畫方面,法國當代圖像繪本《春分秋分》將地鐵眾生相、單獨的肖像、建筑風景、雪景、人物對話、色塊和色調的運用等進行巧妙融合,學生可以根據想要學習的知識進行自由臨摹,以一種生活化、具象化的標準審視技巧和創作之間千絲萬縷的關系。在趣味性臨摹中,他們的美術工具使用、色彩搭配、線條運用、構圖技巧自然可以得到大幅提升。同時,他們會遇到一些問題,如線條過于粗糙、畫不直線條、對線條深淺把握不當、對整體構圖比例思考不周等,進而不斷突破自我,取長補短,互相學習,力爭上游,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提升美術技巧。
(二)繪本鑒賞,審美啟蒙
在小學美術教學的審美啟蒙方面,教師可以根據課程目標自由引入相關繪本,甚至讓學生攜帶喜愛的繪本,在講臺上對同學進行藝術分享。全體學生可以對繪本的線條、顏色、構圖、敘事、風格、主題等方面進行鑒賞,并且和教材中的相應插圖進行比較,不斷積累藝術閱覽量,不斷交換藝術意見,不斷交流藝術想法,在辯證思考和激烈討論中實現美術鑒賞能力的螺旋式上升。例如,在色彩的對比、色彩的和諧、美麗的紋樣趣味課程體系中,引入一系列色彩較為突出的繪本作品,如《森林小屋》《顏色戰爭》《彩虹色的花》《色彩的翅膀》《哇哦!小貓頭鷹看世界》《逃家小兔》等。這些作品或以色彩搭配著稱,或以色彩對比聞名,或采用精湛的色彩調和技術,將色彩明度、飽和度知識進行科學運用,或以色彩為故事主題進行趣味講述,不動聲色地傳遞出豐富具體的色彩知識。通過繪本展覽、賞析和探討活動,學生可以獲得優質的審美啟蒙。
(三)繪本創作,藝術發揮
小學美術教學的落腳點是學生的美術作業。這些作業既透露著學生的技術水平、鑒賞水平,更體現著他們個人的獨特藝術思想、藝術思想,展現著他們用藝術看待生活、看待社會、看待世界的思想雛形。繪本正是小學美術作業的一種組合性延伸和升華,是對學生美術創作能力的良好鍛煉。教師可以在相應的課程中要求學生發揮藝術才能,創作屬于自己的繪本作品,在班級中進行大膽展示,提升藝術才華,展現美術風采。例如,《星空的聯想》展現著動人肺腑的宇宙星空圖景,可以讓學生用馬克筆、水彩筆等描摹自己眼中的太空故事,制作出《星空故事》《星球世界》等科幻藝術作品。又如,《美麗的花》在課后作業中,要求學生用紙等材料制成立體或半立體的花卉,體現花的組合關系,美化教室。教師可以此為基礎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設計一系列花卉,再將這些作品進行排列組合,編寫相應的故事情節,構成立體繪本,展現花與花之間的關系,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美妙互動。通過生動形象的繪本創作活動,小學美術教學的創作目標可以得到相應延伸和拓展。
(四)繪本批評,理念思考
繪本批評是和文學批評相對應的一個概念,其中批評并不是一個貶義詞,而是一個中性詞,指涉的是對一本繪本作品的客觀、全面、合理的評價,既包含優點,又不避諱缺點。只有懂得評價一本繪本的優劣,并思考它的社會淵源、人文要素、歷史元素、地理元素、情感指標等,學生才能從被動學習者升級為主動探索者,學會思考理念的正確性、進步性、合理性和思辨性。例如,召開情感繪本探討大會,主題為“探討繪本情感主題和技巧運用之間的關系”。有的學生認為《我媽媽》大膽的表現主義風格和幽默動人的思想內涵之間有一種文化反差,非常動人。有的學生認為《光》具有梵高作品的影子,以一種抽象的技巧隱喻人內心的孤獨,情感表達內斂含蓄。有的學生則認為,《我媽媽》的用色、構圖有過于夸張之嫌,媽媽的形象在傳統意義上也不夠漂亮,在美術理念上似乎過于追求反差感而忽視人對美的客體需求。有的學生也認為,《光》在美術理念的表現上過于隱晦,情節表達不夠清晰,需要一定的鑒賞門檻。兩派觀點的學生進行了激烈探討,觀點本身沒有對錯,但在思想交鋒中,他們的辯證美學思維才能得到確認和提升。
五、結語
繪本教學和小學美術教學的融合勢在必行,對學生綜合美術能力的提升頗有助益。教師要緊跟時代步伐,為學生實現全面發展助力,讓其在繪本的孕育下盡情綻放藝術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