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剖析鄉村振興中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發展。研究鄉村建設現狀,梳理公共藝術等理論依據,明確其支撐作用。闡述農文旅融合趨勢,強調藝術核心動力。分析藝術在文化傳承等方面的多維度作用機制,提出創意設計等賦能策略。此研究有助于整合資源,推動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全面振興,以期為藝術與農文旅融合發展提供理論支持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文旅;藝術賦能;融合發展
中圖分類號:F592文獻標識碼:A
2021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時指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要立足特色資源,堅持科技興農,因地制宜地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農業等新產業新業態,貫通產加銷,融合農文旅,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壯大,讓農民更多分享產業增值收益”。
農文旅融合發展是鄉村振興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國家推動鄉村振興的最新舉措。農文旅中的“農”包含農業和農村雙重含義,它強調的是農村產業、農村地區的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整合,以及三者之間的互嵌式發展模型。文章從藝術賦能的角度探索農文旅融合發展,具體分析藝術賦能鄉村建設發展的現狀、問題與趨勢,進而探討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發展的作用機制,并提出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策略。
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發展的學術基礎根植于多維度理論的交織,為鄉村振興的實踐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公共藝術理論聚焦藝術如何介入公共空間,提升其文化價值和美學品質,對于鄉村環境而言,其在美化景觀和營造文化氛圍方面發揮重要作用[1];新農村政治美學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核心理念,強調生態文明與經濟發展的和諧統一,藝術在傳達生態美學和提升環境價值中扮演關鍵角色,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2];資源與創意地理學探究創新要素在空間中的分布與組合規律,藝術作為創意資源,對鄉村創新發展具有顯著推動作用,有助于塑造獨特的鄉村文化品牌和經濟模式[3];藝術鄉建理論關注藝術如何融入鄉村建設,推動鄉村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為藝術與鄉村建設的結合提供理論指導,凸顯藝術在鄉村文化復興中的核心地位[4];觸媒理論則從個體和社區層面提供藝術激發鄉村發展新活力的視角,藝術作為觸媒,能夠激發鄉村社會的內生動力,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助力[5];文化資本理論將藝術定位為一種文化資本,通過教育和社會實踐對鄉村振興產生深遠影響,豐富鄉村文化生活并推動社會進步與文化傳承[6]。這些理論依據共同構成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研究的基礎,為鄉村的全面振興提供實踐動力。
在鄉村振興推進的過程中,國家聚焦產業發展,推動鄉村第一、二、三產業融合,實施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和鄉村旅游提升計劃。藝術賦能逐漸成為推動鄉村建設發展的重要路徑之一,但在鄉村建設中仍然面臨多方面的問題與挑戰。
首先是生態藝術化重塑的適配性。藝術賦能在美化鄉村生態景觀方面已有顯著成效,通過藝術裝置、公共藝術設計等形式增強鄉村的視覺吸引力。然而,部分藝術干預未能充分重視鄉村自然資源與原生態環境的深度融合,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破壞。其次是鄉村文化傳承與創新兩者平衡的難題。藝術賦能通過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和傳統技藝,為鄉村注入新的活力。但部分藝術項目過度商業化,文化表達趨于表面化和符號化,未能深度反映鄉村文化的歷史脈絡與精神內核。再次是旅游體驗失衡。通過藝術賦能打造鄉村旅游產品,已成為鄉村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部分鄉村旅游產品過于追求形式,未能充分挖掘地方特色,導致產品和服務趨于同質化,游客難以體驗到真正的農村生活和文化。從次是家園空心化。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導致鄉村人口老齡化,社會結構和家庭結構發生變化,社區活力和凝聚力下降,使得本地社區居民的參與度和自主性較低。最后是鄉村經濟失衡。當前鄉村產業結構單一、創新能力不足、市場競爭力弱,經濟發展缺乏活力和可持續性[7]。
藝術介入鄉村振興逐漸成為一種顯著的趨勢。這種介入對鄉村空間的重構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產生了積極影響。不同地區的實踐展現出多樣化的藝術參與模式,這些模式涉及藝術家、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等多元主體之間的合作與互動[8]。盡管如此,當前藝術介入鄉村振興的領域,仍需要更加細致地探討藝術介入的具體策略、效果以及可能面臨的挑戰。
農文旅融合發展并非農業、文化與旅游的機械疊加,而是通過一體化創新發展,呈現出從3.0時代向4.0時代邁進的業態新趨勢。其一,從觀賞向參與轉變,著重凸顯游客的互動體驗性,促使鄉村旅游構建起雙向互動的模式,游客不再僅僅是被動的觀賞者,而是深度融入旅游過程的參與者和探索者;其二,從復制模式邁向創意驅動,高度重視項目的獨特性與個性化塑造,以提升旅游產品的附加值,在同質化競爭的鄉村旅游市場中脫穎而出;其三,推動從單向發展轉向跨界整合,積極促進不同領域間的資源交融匯聚,進而催生出全新的業態形式與商業模式,拓展鄉村旅游的發展邊界與潛力;其四,從大眾定位到分眾聚焦的轉型,精準錨定不同消費群體的特征與需求,有效滿足分眾市場的特定訴求,實現旅游產品與服務的精細化供給;其五,從單品打造到爆品塑造的跨越,借助藝術與創意元素的深度介入,精心雕琢出具有強大吸引力與廣泛影響力的產品,有力提升鄉村旅游的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其六,實現從游客接受向共情激發的升華,借助深度體驗的旅游模式設計,充分拉動游客的情緒價值,強化其對鄉村文化內涵與生活方式的認同感與獲得感;其七,從服務中產階層向覆蓋兩極階層的拓展,將服務對象延伸至更為廣泛的社會階層群體,全方位滿足不同收入水平人群的旅游需求,彰顯鄉村旅游的普惠性與包容性;其八,完成從單純好看向兼具好玩特質的升級,全面提升旅游體驗的趣味性與娛樂性,讓游客在領略鄉村美景的同時,還能深度沉浸于富有樂趣的旅游活動之中[9]。上述轉變體現了鄉村振興戰略在農文旅融合發展領域的持續深化與進階發展,而藝術賦能在這一復雜而關鍵的進程中始終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成為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邁向更高層次的核心動力之一。
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的作用機制呈現出多維度、系統性的特征。在鄉村振興這一背景下,藝術憑借其獨特的創意與美學價值,深度嵌入并顯著增強農文旅項目的整體吸引力,不僅能有效振興鄉村經濟和促進農民創收致富,還使游客得以在其中獲取豐富多元的文化體驗以及細致入微的感官愉悅。
首先,從文化傳承維度審視,藝術作為文化表達的關鍵形式,通過深度挖掘地域文化的內涵,精心梳理并傳承地方特色與歷史故事脈絡,借助各類媒介平臺將其廣泛傳播至更廣闊的受眾群體,從而實現地域文化的有效傳承與弘揚;其次,藝術的深度融入也成為農文旅產業創新升級的關鍵驅動力。通過巧妙地將藝術與旅游、農業進行有機結合,催生出一系列新穎獨特的產品與服務形態,進而有效提升產業的附加值與市場競爭力[10];再次,藝術作品與藝術活動本身能夠凝練為鄉村獨有的標志性符號,經過系統的品牌塑造與傳播策略,構建起別具一格的鄉村品牌形象,大幅提升鄉村在文旅市場中的競爭優勢;最后,從鄉村環境改善與可持續發展視角來看,藝術介入鄉村環境美化工程,借助公共藝術裝置、景觀設計等多元化手段,能夠全面提升鄉村的整體美學品質與居住環境舒適度。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精準契合鄉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導向,通過將藝術與生態保護理念進行深度融合,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模式與生態旅游實踐,最終達成鄉村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穩定以及生態環境平衡的多贏局面與和諧共生狀態[11]。
綜上所述,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進程中不僅能豐富鄉村旅游業態,推動鄉村旅游消費升級,有力提升文旅項目的吸引力與游客體驗質量,而且在文化傳承、產業轉型升級、社區建設與發展等多個重要領域具有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藝術賦能農文旅策略設計蘊含著豐富多元的內涵,并鋪就了多樣化的實踐路徑,其核心目標在于全面激活鄉村文化的創新活力,深度挖掘農村經濟的潛在價值,進而為鄉村振興事業注入強勁動力。
第一,創意設計賦能,聚焦于藝術創意與鄉村自然景觀、農產品再設計、農業研學教育、地域文化衍生品以及墻繪藝術等要素的深度融合。借助創意設計的巧思,能夠有效凸顯鄉村農業文化的獨特韻味與魅力,使游客得以深度領略農業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增強鄉村文化旅游的吸引力與競爭力。
第二,手工藝賦能,致力于實現設計與地方特色手工藝的有機整合。在守護與傳承鄉村傳統技藝的根基之上,巧妙融入當代設計理念與元素,促使手工藝品實現創新性發展,并加速其市場化進程。不僅有助于延續鄉村文化的血脈,更能為鄉村文化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
第三,藝術演出賦能,著力于演藝、民歌、綜藝節目等休閑娛樂領域的協同聯動。藝術演出作為一種極具感染力與表現力的文化形式,能夠為鄉村注入鮮活的文化氣息與蓬勃的發展活力,極大地豐富了鄉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成為推動鄉村文化旅游發展的重要引擎,能夠助力鄉村在文化旅游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第四,數智藝術賦能,充分利用數字技術與智能平臺的強大優勢,將藝術與營銷、IP平臺緊密結合。通過數字化手段與智能化傳播渠道,能夠有效拓寬鄉村經濟和文化的傳播范圍,打破地域與時空的限制,顯著提升鄉村文化的市場影響力與知名度。
第五,藝術節慶賦能,強調藝術與節慶、民俗活動的深度交融。通過精心策劃與打造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節慶品牌,將鄉村文化的精髓凝聚于節慶活動之中。讓其成為展示鄉村文化的重要窗口與載體,有效增強鄉村居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強化鄉村文化的凝聚力與向心力。
第六,遺產活化賦能,聚焦于藝術與文化遺產遺址的有機結合。借助藝術與展示的獨特手段,能夠將沉睡的鄉村文化遺產喚醒,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與價值。通過活化文化遺產,提升其教育與旅游功能,使其在當代社會中重新煥發生機與活力,成為鄉村文化旅游的獨特亮點與珍貴資源。
綜上所述,上述系列策略相互交織、協同作用,共同構筑起一個系統完備的框架體系。藝術的深度介入,不僅切實提升了農文旅產業的整體吸引力,極大豐富鄉村文化體驗的內涵與形式,也有力推動了鄉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促進鄉村創意產業的蓬勃興起與發展壯大。
在鄉村振興的宏偉規劃中,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意義非凡且極具價值。通過對其理論依據、發展趨勢、作用機制、策略設計與實現路徑的深度探究,構建起系統認知體系,為鄉村振興實踐提供理論與行動指引。理論上多學科研究相互交融,奠定融合基礎;發展趨勢體現從3.0到4.0時代的深刻轉變,成為鄉村旅游創新發展的核心動力;作用機制涵蓋文化傳承、產業升級、品牌塑造、環境改善等多維度系統性影響;策略設計涉及創意設計賦能等多方面并協同激發鄉村活力。總之,藝術賦能農文旅融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創新模式,有著廣闊前景,未來仍需深化探索,整合資源,為推動鄉村經濟、社會、文化全面振興提供助力。
[1]翁劍青.景觀中的藝術[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2]馬嵐,張勝旺.新時代“兩山”理論的生態政治意蘊探析[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24(7):7-12.
[3]渠蒙.從藝術島到創意群島性的里海復興探索[J].公共藝術,2023(2):25-35.
[4]渠巖.藝術鄉建:許村重塑啟示錄[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15.
[5]周淳祺.基于觸媒理論的“自下而上”更新策略研究[J].智能城市,2023(10):93-95.
[6]RuthTowse.文化經濟學教程[M].意娜等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7]王天祥.藝術參與鄉村建設的中國實踐[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22.
[8]黃詩雨,李險峰.藝術參與下的鄉村空間重構[J].地理研究,2020(3).
[9]陶蓉蓉.鄉村旅游業升級中的藝術介入研究[D].南京:南京藝術學院,2022.
[10]陳志奎.藝術都市營造研究[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20.
[11]吳嘉振.日本藝術鄉建研究及啟示[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