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鄉村振興,根植于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國傳統文化民本思想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具有深厚的理論依據和顯著的社會價值,有助于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發揮人民主體作用、激活鄉村振興內生動力。在實踐層面提出黨建引領、利民為本、匯集民智的具體路徑,以期為以人民為中心的鄉村振興提供一定理論支撐。
關鍵詞:鄉村振興;以人民為中心;理論依據;實踐指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農業農村改革發展作出新的部署,對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作出一系列重要決策,強調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鄉村振興戰略在實施的過程中,有著鮮明的以人民為中心的實踐底色,強調滿足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與向往,著力推動城鄉融合,縮小城鄉在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居民收入等方面的差距。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與根本政治原則,保持足夠的政治定力與工作耐心,確保鄉村振興走穩走實,避免片面追求政績和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
一、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鄉村振興的理論依據
(一)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唯物史觀依據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人民群眾是歷史的主體和創造者,這是唯物史觀的重要理論前提,也是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思想基石。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活動是群眾的事業,隨著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眾隊伍的擴大。”這表明,人民群眾在實踐中不僅推動了社會變革,還以創造性的力量決定了歷史發展的方向。異化勞動理論進一步揭示了勞動者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失去主體地位的原因。“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因此,唯有通過克服異化、實現勞動解放,勞動者才能重新獲得主體地位,成為歷史的真正主宰者。這一思想為唯物史觀奠定了理論基礎:歷史的進步依賴于人民群眾通過實踐擺脫壓迫,重塑社會關系,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
這一理論在當代中國的鄉村振興戰略中得到了充分體現。黨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通過共建、共商、共享的實踐路徑,使農民不僅成為社會變革的參與者,更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導者和受益者。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總要求,即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各地通過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為農民提供資源保障和發展空間。黨和政府不斷出臺政策賦予農民自主決策權,鼓勵其積極參與產業發展、環境改善等鄉村建設,從而顯著增強了農民的能動性和創造力。這些實踐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理論,為當代社會發展提供了重要指導。
(二)民本思想的傳統文化依據
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本思想源遠流長,其根源可追溯至古代圣賢的教誨。早期思想家提出的“民為天下本”理念,深刻影響了國家治理方式和社會結構的構建。《尚書》明確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即人民是國家的基礎,基礎穩固則國家安寧。這一思想在儒家經典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孟子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則主張“水則載舟,水則覆舟”,這些理念彰顯了以民為本的價值取向,集中體現了重民、愛民、護民等價值追求,與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核心思想高度契合。
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并將其融入新的歷史語境。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傳統民本思想與現代治理理念有機結合,賦予鄉村振興更為堅實的理論基礎的同時,也展示了中國共產黨執政理念的科學內涵。這種思想傳承與實踐創新的統一,使中國共產黨能夠有效延續中國傳統文化中“民惟邦本”的核心思想,使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得以深刻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方方面面,展現出高度的政治價值。
(三)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依據
回顧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程,黨始終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群眾路線,不斷強化人民群眾的核心地位。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同志強調了爭取黨的兵權之外的“人民的兵權”的重要性。“人民的兵權”指要順應民心與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支持。在那個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年代,中國共產黨領導廣大軍民徹底結束了極少數剝削者統治廣大勞動人民的歷史,實現了中國從幾千年封建專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偉大飛躍。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鄧小平同志將“是否合乎人民意愿”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標準,強調政策必須緊密貼近民眾需求。其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激發了農業生產活力,大幅提升了農村經濟水平,使農民切實享有了改革發展的實惠。
縱觀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在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上始終堅持增進農民福祉、推動農村進步。每一歷史階段,中國共產黨通過系統規劃、政策引導,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深植于發展脈絡之中。
(四)新時代新征程做好“三農”工作的政策依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續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治國理政的各個層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黨心軍心民心空前凝聚振奮,奏響了一曲黨與人民同心同德、共筑夢想的壯麗篇章。這一歷程不僅彰顯了黨始終如一的人民情懷,也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基深深扎根于億萬人民心田。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進一步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總體部署,強調“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在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鄉村振興進程中,通過完善體制機制和賦予更多權利,使廣大農民在新時代的發展進程中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二、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鄉村振興的社會價值
鄉村振興的核心在于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而非單純追逐政績或經濟增速。在當前以科技創新培育和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目標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鄉村振興,既是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加速建成農業強國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需要。
(一)有助于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鄉村振興,有助于進一步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古語云,“一切為民者,則民向往之”。中國共產黨堅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確保鄉村振興的發展方向與人民的實際需求緊密對接,贏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和擁護。鄉村振興戰略強調黨建引領,通過加強黨在農村的組織建設,確保黨的政策在基層落實到位,這為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實踐中,農村基層黨組織的領導作用持續強化,將黨建引領與鄉村振興各項政策有機結合。例如,各地通過開展村級黨組織建設,實施“頭雁”工程,把優秀黨員干部選派到農村一線,增強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同時,農村基層黨組織以滿足農民需求為導向,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切實增進民生福祉。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城鄉融合發展和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是破解“三農”問題的關鍵途徑。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技術的應用不僅提升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也為黨建引領下的農村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因此,通過黨建引領與鄉村振興的緊密結合,因地制宜改革創新,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得以不斷夯實。
(二)有助于發揮鄉村振興中人民主體作用
鄉村振興的社會價值更體現在以農民為主體的治理結構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意味著賦予農民在鄉村發展中的主導地位,讓他們成為規劃、實施和監督的核心力量。
通過黨建引領,農村基層黨組織積極帶動農民參與政策落實。例如,在鄉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村民在基層黨組織的帶動下參與各項建設,不僅投入人力、資源,也對項目的規劃提出意見。通過這種共建共享的方式,農民既是工程的參與者,也是受益者,增強了他們對鄉村發展的主人翁意識。這種模式不僅增強了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還使鄉村治理更具包容性和凝聚力,展現了以人民為主體的治理價值。
(三)有助于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鄉村振興的社會價值還在于以農民的智慧推動創新發展,激活農村發展的內生動力。依托群眾的智慧與積極參與,將他們的創造力轉化為推動鄉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動力。
匯聚人民智慧是黨取得勝利的重要法寶。歷史實踐中,人民群眾的創造力不斷推動社會變革和經濟發展。抗戰時期,人民群眾打造了“地道戰”的地下防御網絡;改革開放初期,安徽小崗村18位農民首創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林州人民歷經10年建成的紅旗渠,都是人民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生動體現,也是鄉村振興的重要資源。2023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農業現代化正是這一理念的實踐平臺。鄉村振興不僅需要外部支持,更需要農民的實踐智慧,尤其是新農人所具備的政策洞察力、創新精神和市場敏感度。他們因地制宜推動特色產業和區域品牌建設,將創新的種子深植鄉村,為地方經濟帶來長遠效益。通過這些新農人的帶動,能夠發揮本地優勢,為鄉村振興注入持久動力。
三、以人民為中心推進鄉村振興的實踐指向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是在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召開的重要會議,會議提出必須統籌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充分體現了對鄉村全面振興的高度重視。鄉村振興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一項重大任務,也是提升人民福祉的重大工程。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仍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集中體現。面向未來,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通過黨建引領,集民智、聚民力,持續激發農民的主體作用,增強農村經濟活力,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
(一)加強黨建引領,為推進鄉村振興筑同心
基層黨組織作為鄉村振興的核心力量,肩負著帶領群眾共赴小康的重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基層黨組織不僅要具備政治執行力,也要有帶領鄉村發展的能力和保障農民利益的責任感。
一方面,基層黨組織應打造“黨建+學習”品牌,以理論指導鄉村振興實踐。同時,通過“黨建+產業”模式,結合本地資源,發展優勢產業,推動農民收入增長,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可積極開展涉農改革創新試點,推進“黨建+金融支持”模式,如涉農融資租賃、涉農創新基金等,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有力支撐。另一方面,基層黨組織應推動“黨建+人才培養”,加快農業科技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形成高效引才、育才機制,解決人才不足的瓶頸問題。同時,圍繞“卡脖子”領域加強國際合作,營造開放的創新環境,推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通過黨建引領的多維實踐,匯聚群眾力量,增強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為鄉村振興筑牢同心圓。
(二)堅持利民為本,為推進鄉村振興守初心
在當前農村發展中,農業科技創新水平低、新型農業人才短缺、三產融合不充分等問題依然突出,影響了農業競爭力與農民收入,阻礙了鄉村振興的推進。應對這些挑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切實回應農民需求,保障農民的根本利益。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鄉村振興不僅要求產業興旺、生活富裕,還要求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各地黨組織應立足農民的基本需求,持續完善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服務。例如,貴州和云南通過設立便民服務站點,構建了覆蓋農村地區的便捷服務體系,使居民足不出戶便能享受到教育、醫療和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河南省蘭考縣通過“鄉村醫生健康巡診”服務,確保偏遠地區的老年人能夠享受上門醫療服務,有效提升了群眾的生活質量。這些民生服務的推廣,不僅滿足了農民的切實需求,也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在提升農民收入方面,各地黨組織應結合地方實際,發展符合區域特點的特色產業,以此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例如,貴州、云南等地依托當地自然資源,打造了茶葉、果蔬等高附加值特色產業鏈,不僅增強了農業競爭力,還通過全產業鏈模式帶動了農民增收。這些因地制宜的措施既解決了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的問題,又進一步鞏固了黨的群眾基礎。通過植根于農民需求的產業布局,各地推動了鄉村振興從政策藍圖走向現實,為實現農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提供了堅實保障。
(三)集中人民智慧,為推進鄉村振興聚民心
人民群眾的創新能力和智慧是鄉村振興的核心驅動力。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同時,各地應積極探索發展新質生產力,激活農村發展的內生動能。將人民智慧與新技術結合,進一步增強農民對現代農業的參與感和主導作用。
各地可因地制宜推動“合作社+農戶”等創新模式,激發農民的主體意識,使其在鄉村發展中成為積極貢獻者。借助電商平臺發展“互聯網+”模式,幫助農民參與農產品銷售與品牌推廣,在提升農民收入的同時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歸屬感。此外,圍繞農業新質生產力的發展目標,逐步完善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和資金鏈的融合。例如,通過引入智能化技術提升茶葉、果蔬等優勢產業的管理水平,在生產端加速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銜接,同時通過吸引技術人才和爭取金融支持,強化人才鏈和資金鏈的支撐作用,助力農業的精細化管理和品牌建設。這樣一來,新技術的推廣不僅讓農民參與了生產過程,還在創新應用中發揮智慧,成為技術應用的主體。通過創新驅動的多維實踐,鄉村振興真正成為凝聚民心的偉大工程。這些發展模式不僅能夠激發農民在創新與合作中的潛能,更使其在共同參與中實現自我價值,在推動鄉村煥發活力的同時邁向可持續發展之路。
四、結語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任重道遠。唯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念,著眼于共同富裕的長遠目標,才能將目標與實踐相統一,匯聚強大合力、積蓄深厚底氣,使鄉村在新時代展現出新的活力與魅力,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持久而堅定的支撐。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韓喜平.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9):25-27.
[4]趙殷,魏繼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是中國共產黨最大的執政軟實力[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6):60-66.
[5]黃承偉.論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的內在邏輯及理論議題[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21(6):1-9.
[6]劉昊東.新質生產力賦能鄉村振興:作用機理與實踐路徑[J].重慶社會科學,2024(9):21-31.
[責任編輯:王 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