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組織建設關系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水平。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高度關注農村黨組織建設問題,并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不斷完善和改進農村黨組織建設工作。實踐表明,黨的全面領導是農村黨組織建設的關鍵核心,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是提升黨組織凝聚力的思想基礎,黨組織自身建設是推動基層治理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诖?,結合新時代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要加強組織建設、完善體制機制,深化服務功能、組織群眾廣泛參與,推動創新發展、加快現代化轉型,進而為實現鄉村振興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力量。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農村黨組織建設;經驗總結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第三個歷史決議”將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歷程的主題歸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宏觀視角將百年黨史劃定為四個歷史時期。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探索和開展農村黨組織建設工作的重點和目標各有側重,整體呈現出從探索到成熟、從社會實踐到理論構建不斷深化的趨勢。系統考察農村黨組織建設的發展歷程,深刻總結其中的規律和經驗,對今后的農村黨建工作有著深刻的指導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農村黨組織建設的歷史考察
中國共產黨最初誕生于城市,黨的組織發展經歷了一個從城市到鄉村的過程,即“政黨下鄉”過程。黨的二大通過的黨章明確指出,“各農村……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為本黨組織系統,訓練黨員及黨員活動之基本單位?!睂υ谵r村建立黨組織提出了要求。隨著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農村地區逐步建立了黨組織并發展成熟。
(一)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萌芽和發展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領導鄉村群眾開展抗稅抗租、減租減息的斗爭,并在許多農村建立了農會,有力地支持了北伐。這一時期,農村黨組織建設尚未形成體系,但已開始逐漸萌發和開展實踐探索。
一是積極開展政治宣傳工作,動員和組織廣大農民參與革命。黨在農村地區通過廣泛的宣傳,不僅提高了農民的政治覺悟,還增強了其革命意識,為農民提供了理論武器,使他們認識到自身利益與革命事業之間的緊密聯系。在思想上鞏固了無產階級的領導權,提升了紅色政權的思想引領力。毛澤東同志在給中央的報告中指出:“我們感覺無產階級思想領導的問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鞭r村黨組織通過開展土改宣傳,有效動員了廣大農民的參與。
二是通過建立革命根據地,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組織結構和運行機制。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社會的現實情況,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思想,深刻意識到要加強黨在農村的組織建設。鑒于此,黨在根據地內建立了多層次的組織體系。1931年冬以后,中央根據地基本上是以鄉為單位建立黨的支部,村建立黨的小組。在各級蘇維埃政權機關和群眾團體中工作的共產黨員,單獨或聯合建立支部。1939年在陜甘寧邊區第二次黨代會上通過的《關于深入鄉村工作的決議》中指出:“鄉、行政村……應設立支分部,在該部支部委員會領導下工作?!?941年時,延屬各縣等地共有支部1 326個,黨員43 628名。黨組織嚴密科學的結構設置和安排,特別是在農村地區不僅增強了黨組織的領導力,也促進了與農民之間的緊密聯系,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三是農村黨組織逐步形成了以群眾為基礎的工作模式。黨在長期的革命過程中,逐漸深化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認識,充分貫徹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針,增強了黨組織的群眾基礎。在解放戰爭中,晉察冀解放區開拓了黨內整頓的經驗,“即是邀集黨外群眾中的積極分子參加黨的支部會議”“使黨和人民群眾密切地聯系起來”。經過黨內整頓以后,農村黨組織的戰斗力和組織力取得了巨大的提升。歷史證明,黨組織只有依靠群眾、服務群眾,才能獲得持久的生命力。
(二)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的初探和發展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自覺承擔了推動中國社會主義轉型的歷史使命,隨之農村的經濟與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農村黨組織的重點任務是進行土地改革。通過消滅封建土地制度,廣大農民獲得了土地,極大提升了農村生產力。在這一過程中,農村黨組織發揮了重要的協調和引導作用,推動了社會關系的重構,強化了農村集體經濟的基礎。雖然在這一時期農村黨組織建設出現了曲折,但農村的集體化政策有效地整合了生產要素,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伴隨著土改的完成和農業合作化的實施,我國廣大農村黨組織不斷建立健全。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通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其中規定了農村黨組織的領導核心地位。要求基層黨組織樹立好標桿,將教育引導群眾和提升干部素質作為重要政治任務進行部署,必須重視思想教育;發揮好青年的積極性,指導共青團有序開展工作;團結好婦女,發揮“半邊天”作用;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加強黨的組織性和紀律性等。實踐表明,農村黨組織一直承擔著全面領導農村各項工作的重任,發揮著核心領導作用,逐漸成為黨的堅強戰斗堡壘。
在這一時期,農村黨組織承擔著農民的思想教育和政治引導責任。在社會主義改造階段,黨組織通過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提升了農民的政治覺悟和集體意識。實踐經驗表明,農村黨組織的建設既推動了經濟發展,又重塑了社會意識形態。
(三)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轉型和發展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中國農村黨組織建設的重要轉型期,農村黨組織面臨市場經濟帶來的新挑戰,同時也迎來發展新機遇。
改革開放初期,農村黨組織迅速調整了工作重心,積極適應新的經濟環境。黨在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強調了“開放搞活”的原則,允許農民自主經營,提升了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不僅為農民帶來了直接的經濟利益,也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多元化發展。農村黨組織積極參與農村經濟建設,努力為農民提供技術指導、市場信息等服務,增強了農村黨組織的服務意識,進一步提升了農村黨組織的形象,拉近了黨群關系。
此外,農村黨組織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注重加強自身建設。通過完善組織架構、提升黨員素質,農村黨組織逐步增強了凝聚力和戰斗力。黨的十二大黨章對農村黨組織功能從黨員教育管理、黨員發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的開展、教育黨員和群眾提高警惕性等方面作出詳細規定。1994年,黨中央提出要強化黨組織建設的方針,要求農村黨建工作要以服務群眾為中心,改進工作形式和內容以適應新形勢的變化。1999年《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規定,黨的農村基層組織必須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加強鄉鎮黨委自身建設和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黨的十六大對農村黨組織功能又提出了新要求,提出“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這一時期,農村黨組織的建設繼續得到重視,各級黨組織通過加強黨員的教育與管理,提升了黨組織的整體素質和黨的執政能力、水平。
(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創新與完善
黨的十八大報告強調要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強調:“推動服務群眾、做群眾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使基層黨組織領導方式、工作方式、活動方式更加符合服務群眾的需要?!敝袊厣鐣髁x進入新時代,黨中央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提上了新的歷史高度。
新時代的農村黨組織建設強調服務于鄉村振興,要以黨建為引領,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同時關注生態保護、文化傳承和農民福祉等系統問題。鄉村振興戰略對村級黨組織的功能提出了更高要求。村級黨組織作為鄉村振興的堅強戰斗堡壘,必須肩負起領導核心的重任;必須突出村級黨組織的政治功能,確保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在鄉村得到全面貫徹和執行;加強黨員教育和管理,提高黨員的政治覺悟和執行力。
新時代的農村黨組織建設高度重視基層干部隊伍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廣大農村基層干部,政治上要信任,工作上要依靠,生活上要關心。要完善農村基層干部選拔任用制度,打造一支高素質農村基層黨組織帶頭人隊伍”。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對農村基層干部隊伍的監督管理,嚴肅查處侵犯農民利益的‘微腐敗’,給老百姓一個公道清明的鄉村?!睔v史證明,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農村黨組織建設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農村黨組織建設隨黨的革命、建設與改革的歷史同向發展、同頻共振,始終走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前列,彰顯了農村黨組織在推動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為農村建設提供了寶貴的借鑒。
二、中國共產黨農村黨組織建設的經驗總結
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農村始終是其工作的重要場域。在不同時期,黨通過農村黨組織建設,推動了農村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通過對這些歷史經驗的總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黨的組織建設在新時代的意義和價值。
(一)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地位
堅持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的重要體現,具有深遠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不僅為農村發展提供了清晰的戰略方向,還為實現農村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的綜合協調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第一,黨的領導保證了“三農”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在農村問題上通過實施土地改革、農業集體化等一系列政策,切實保障了農民的土地權益,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尤其是1978年以后,黨的改革開放政策使農村經濟煥發活力,鄉鎮企業蓬勃發展,為我國經濟騰飛奠定了基礎。黨的指導思想和政策框架為農村發展指明了方向,確保了政策的連貫性與穩定性。
第二,黨的組織體系是實現農村資源整合與動員的重要載體。通過建立健全農村基層黨組織,黨能夠有效協調農村經濟發展所需的各種資源與力量。黨的基層組織在改革開放初期的農村合作社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了農民的自主經營和發展。當前,通過推動黨建引領經濟發展,黨在組織動員方面的優勢日益顯現,為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第三,黨的全面領導有效維護了農民利益。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的歷史進程中,黨始終將農民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通過政策調整與法律保障,黨不斷強化與農民的聯系,傾聽其聲音,確保政策的實施更加符合農民的實際需求。同時,黨的宣傳教育工作幫助農民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提高對自身權益的認知,從而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
第四,黨的領導促進了農村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生態保護與經濟建設之間的平衡。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指引下,農村地區在經濟發展中格外注重生態保護。這種理念的落實體現在大規模的生態修復和鄉村振興戰略上,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思想,不僅提升了農村經濟的質量與效益,也改善了農民的生活環境與生活質量。
(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
在農村黨組織建設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人民為中心強調人民的主體地位,旨在通過增強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促進農村全面可持續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為農村黨組織建設提供了根本出發點。中國共產黨始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高度重視農民的權益和力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通過土地改革和農村合作化政策,切實保障了廣大農民的基本權益,激發了他們的積極性與創造力,黨的基層組織發揮了重要作用,黨群關系更加親密。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強調對農民切實需求的精準把握。在新時期,農村黨組織面臨著諸多挑戰,如農民收入增長不平衡、社會服務短缺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要求黨組織在政策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充分調研農民的實際需求。例如,在改革開放初期,黨通過調整農業政策、實施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切實改善了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通過完善村民代表會議制度等,增強了農民在決策過程中的參與感與話語權,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得以提升,形成良性互動。
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推動了基層黨組織的服務能力提升。農村黨組織在服務農民的過程中,逐步拓展了服務內容與形式,從最初的政策宣傳轉向提供綜合服務。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農村黨組織積極開展農業技術培訓、文化宣傳、衛生教育等多方面服務,不僅提升了農村黨組織的公信力,還增強了農村集體經濟的活力,體現了農村黨組織對農民多元需求的尊重與滿足。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能夠促進農村社會的和諧穩定。農村社會面臨著人口流動、資源競爭加劇等諸多問題,黨組織作為重要的社會治理力量,在維護農村穩定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如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通過基層黨組織迅速動員社會力量,開展防控工作,有效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和群眾安全。此外,通過積極引導農民參與鄉村治理,促進鄰里關系的和諧,增強社會凝聚力,農村黨組織能夠有效化解社會矛盾,營造良好的鄉村環境。
(三)時刻重視黨組織的自身建設
黨組織自身建設關乎黨的戰斗力和凝聚力,直接影響到農村發展和農民生活的改善。一方面,黨組織自身建設是提升組織戰斗力的關鍵。歷史經驗表明,強大的組織能力是黨在各項工作中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通過不斷強化基層黨組織的建設,迅速動員廣大農民參與土地改革和農村合作社的建立,取得了顯著成效。只有增強黨組織的戰斗力,才能更有效地推動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鑒于此,黨組織需不斷加強自身建設,提升黨員的素質和能力,以確保在復雜的農村環境中保持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執行力。
另一方面,黨組織自身建設能夠增強組織的凝聚力與向心力。黨員是引領農村發展的先鋒力量,其自身建設直接關系到黨組織的形象和農民的信任度。黨的農村工作效度往往通過黨員是否在基層積極作為的方式表現出來。加強黨員干部自身建設,增強黨員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有效提升黨組織的凝聚力,使廣大農民更加信賴和支持黨組織的工作。通過加強黨員培訓、開展實踐活動等方式,能夠增強黨員的服務意識和專業能力,提升服務質量,滿足農民的多元化需求,還能增強農村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
三、中國共產黨農村黨組織建設的現實啟示
黨在革命、建設與改革的奮斗歷程中,積極推進農村黨組織建設,在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經驗。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要繼續深化對農村黨組織建設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創新,助力鄉村振興,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匯聚更大力量。
(一)加強組織建設,完善體制機制
一個健全的組織結構和完善的制度機制是提升黨組織活力和有效性的關鍵。鑒于此,要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完善體制機制建設。首先,農村黨組織需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定期開展黨員培訓與教育,提升黨員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有效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與戰斗力。黨員是黨組織的基礎,可以采取“黨課+實操”的方式,幫助黨員深入理解黨的政策和理論并能在實際工作中靈活運用,不斷提高基層黨員干部的能力、素質,為農村黨組織注入新活力。
其次,完善制度機制至關重要。應建立健全黨內民主制度,推動決策的科學化和透明化。通過規范黨員的權利與義務,確保黨員在黨內事務中有發言權和參與權,有效增強黨組織決策的科學性、民主性,進一步提升基層黨組織的治理水平,增強群眾對黨組織的認同感。
最后,要強化責任追究機制。在農村黨組織中建立和完善責任制,明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的責任,形成上下貫通的責任鏈條,進而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因責任不清而導致的工作滯后。此外,要通過定期考核與評估,及時發現問題,采取相應的整改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位。
(二)深化服務功能,組織群眾廣泛參與
以服務功能提升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激發群眾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是提升基層黨組織凝聚力的重要途徑。
農村黨組織需明確服務的方向與內容,以滿足群眾的實際需求。開展健康教育、文化活動等多元化服務項目,有效提升服務質量。例如,在健康服務方面,組織義診、健康講座等活動,不僅能增強群眾的健康意識,也可增強黨組織的親和力。
推動群眾廣泛參與是深化服務功能的重要手段。黨組織可以設立“群眾參與窗口”,鼓勵農民積極參與決策與管理,讓他們在參與中感受到自己的價值與重要性??梢酝ㄟ^召開群眾大會、設立意見箱等形式,廣泛征求群眾的意見和建議,確保黨組織的服務更加貼近實際,反映群眾的真實聲音。此外,建立健全反饋機制也不可或缺。通過定期回訪和調查問卷,了解群眾對黨組織服務的滿意度與需求變化,以便及時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這種反饋機制不僅能增強群眾的參與感,也可促進黨組織建設的改進與發展。
強化宣傳與引導是深化服務功能的重要一環。黨組織應利用現代傳播媒介,廣泛宣傳黨的政策和服務措施,提高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結合農村實際,制作生動形象的宣傳材料,增強宣傳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更好地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
(三)推動創新發展,加快現代化轉型
在新時代背景下,農村黨組織建設必須推動創新發展,加快現代化轉型,利用數字化手段和現代管理理念實現與時俱進。數字化手段的運用是現代化轉型的重要基礎。黨組織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構建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與農民的高效溝通。例如,開發手機應用程序,方便農民獲取政策信息、技術指導和市場動態。這種數字化平臺的建立,不僅能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也可為農民提供更為便捷的服務。
借助現代管理理念優化組織結構。通過引入項目管理和績效評估機制,黨組織可以更加科學地安排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例如,在農村經濟發展項目中,黨組織可以制定明確的目標與指標,通過績效考核促進各項工作的落實。這種管理方式不僅能提升工作效率,也可增強黨組織的執行力和透明度。
加強對創新實踐的總結與推廣。農村黨組織應建立經驗交流機制,將各地成功的創新案例進行總結與推廣,以便于其他地區借鑒和學習。這種經驗的分享,有助于提升農村黨組織的整體水平,推動農村的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金哲.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敘事邏輯探析:基于“第三個歷史決議”的文本考察[J].科學社會主義,2023(5):11.
[2]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歷次黨章匯編:1921—2002[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6.
[3]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張明楚.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建設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7.
[5]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文獻卷·下[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
[6]陜甘寧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回憶錄卷[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90.
[7]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5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
[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0]本書編寫組.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1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五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2]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13]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
[14]中共中央黨史,中共中央文獻研究院.十九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王 麗]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基金項目(23XJC710012);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高等學??茖W研究項目(NYG2024145);寧夏醫科大學重點項目(XZ2023023)
作者簡介:李 巖(1998—),男,河北秦皇島人,助教,碩士,主要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面的研究。
通信作者:王 麗(1991—),女,甘肅環縣人,講師,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