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主要體現在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實質性進展。當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礙?;诠餐辉5囊暯?,深入分析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創新實踐,探討了鄉村產業振興對于增進農民福祉、提升農村生態環境質量以及激發農村創新創業活力的顯著作用。同時,探討了鄉村產業發展的富民效應,強調了農業農村發展在著力構建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中的核心作用。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針對性的政策建議,以期為縮小城鄉差距、推動共同富裕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關鍵詞:共同富裕;鄉村振興;富民效應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完善鄉村振興投入機制”。當前,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的問題依然較突出,成為實現共同富裕的主要障礙。深入探討鄉村產業振興對實現農民農村共同富裕的作用和影響,分析其創新實踐和富民效應,能為新時期鄉村產業振興提供新思路。
一、研究背景
在我國經濟格局的演化過程當中,農村地區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城鄉結構是貫穿始終的少數幾個重要變革領域,并成為新發展階段促進共同富裕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提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這充分反映了農業農村發展以及城鄉結構的優化是黨和政府長期以來重要的工作內容。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谄浔举|要求,發展農業農村以推動城鄉分割的二元經濟結構向城鄉發展一體化格局轉變之所以如此引人矚目、如此急迫、如此復雜和曠日持久,主要原因有3個方面。
(一)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
改革開放之后,城鄉收入倍差在波動中持續擴大,2009年擴大到改革開放以來的歷史峰值。2009年伊始,隨著國家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城鄉收入倍差開始下降,但仍然處于高位運行。雖然近年來城鄉收入倍差有所下降,但是城鄉收入絕對差距卻表現出持續擴大的趨勢。不難窺見,當前我國社會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城鄉差距成為掣肘中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主要癥結。因此,振興鄉村、推動農民共同富裕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關鍵。
(二)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
農村天地廣闊,農業大有可為,沒有農業的發展就談不上鄉村振興,共同富裕也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馬克思、恩格斯強調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認為農業是人類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業生產是人類生存和“創造歷史”的首要條件。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農村的發展是國家和社會的基石,它不僅影響著國家的經濟繁榮,也關系到人民的福祉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農業農村發展是關鍵所在。
(三)新時期農村內部收入差距問題更加復雜
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站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農村居民收入結構以及所依賴的外部環境已發生深刻改變,收入分配形勢日趨復雜,農村居民內部收入差距在持續擴大并且超過城市。農村內部收入差距的嚴峻現實已成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道路上的重大挑戰。在此背景下,優先發展農業農村,使更多農村居民躋身中等收入群體,縮小農村內部收入差距,顯得尤為迫切。
研究鄉村產業振興的創新實踐和鄉村產業發展的富民效應,對于回顧總結21世紀以來我國鄉村產業發展的不足,提出新時期鄉村產業振興的新思路,構建鄉村產業振興新格局,實現農民共同富裕,具有重要實踐指導意義。
二、鄉村產業發展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和全面繁榮。在鄉村振興戰略總體要求中,“產業興旺”被排在首位,凸顯了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地位。
為加快鄉村產業蓬勃發展,各地采取了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培育鄉村特色產業等一系列措施。各地鄉村特色優勢產業在創新驅動、產業融合、聯農帶農、科技興農等引領下,結合當地發展氛圍、區位功能與要素資源,建設了一批特色產業鎮(村、區)、農產品龍頭企業、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民合作社、休閑旅游精品景點等,形成了現代化的農村產業體系,有效引導了農村特色優勢產業增值。同時,農業農村部印發《全國鄉村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明確了鄉村產業振興的目標和總體思路,為鄉村產業持續發展提供了指導和支持。
鄉村產業發展之初就被定位為一種富民產業,其根本目標在于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盤活農村經濟。鄉村產業主要通過如下路徑實現富民效應。
產業發展對于提升農民收入具有顯著作用。一方面,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極大提高了農產品價值與市場競爭力,農村電商產業的興起使農產品銷路拓寬,農民經營性收入顯著增加。另一方面,鄉村產業蓬勃發展為當地居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農民收入得到增加。例如,鄉村休閑旅游業和健康養老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服務人員,這將為農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增加他們的工資性收入。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地區存在大量沉睡資源,鄉村產業的發展有利于農民通過投資閑置資產拓寬財產性收入渠道。農民可以將土地流轉或以土地、資本入股產業經營,獲得穩定的租金收入,分享到產業增值收益。
特色產業的發展能促進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首先,依托不同類型的自然風景、人文風景、物質產品、非物質文化等特色資源發展起來的特色產業,擁有不同的價值鏈和盈利模式。其次,群眾自己創辦、外來投資創辦、社區干部引導創辦等不同的模式,也會影響到居民收益分配方式。最后,以家庭為單位的個體經營、社區群眾合作經營等鄉村產業的經營模式,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也具有差異性。
作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辯證統一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生態產業以經濟可持續發展為基礎,同時以保護生態環境為目標,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鄉村生態產業發展可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隨著生態產業的蓬勃發展,鄉村地區正逐步從單一的農業生產轉向多元化的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和特色農業等高附加值領域。這一轉變不僅符合消費者對綠色有機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也提升了農產品的整體品質和市場競爭力。
三、鄉村產業振興的創新實踐
鄉村產業振興的創新實踐是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過程,涉及農業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發展、商業模式創新等方面。
(一)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即以農業為基礎,通過產業聯動、產業集聚、技術滲透、體制創新和生產模式、經營模式、資源利用模式的創新,跨界集約配置資本、人力、技術和資源要素,最終實現農業產業鏈延伸、產業范圍擴展和農民收入增加。
山東省濟南市鋼城區積極探索產業融合發展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該區引入先進加工技術和設備,延長產業鏈,對特色農產品大蒜和冬棗等進行深加工,提升食品品質指標,使農產品國際市場競爭力大幅增強。此外,濟南市采取與當地農戶建立“公司+基地+農戶”的合作模式,保證了原料供應的質量和穩定性,有效帶動了周邊農民收入增長,進一步推動了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棋山風景區著力推進棋山高效創意農業觀光園項目,規劃建設特種蔬菜、無土栽培等12個觀光采摘區,實現產村相融、三產互動、城鄉統籌。這些項目的實施,有效提升了農業附加值,為農業現代化和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了旅游業和相關服務業發展,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支撐。
(二)以示范園為抓手,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安徽省全椒縣大墅鎮以創建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為契機,將豐富的自然資源與養生養老、旅游觀光等產業相融合,創建集多功能于一體的示范園區。建立責任、問題、任務清單制度,以三張清單為抓手,通過倒逼機制實現園區又好又快建設。山東省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以現代農業示范園為基礎,完善農耕文化、農事體驗特色的設施,推進生態農業和現代農業有機融合。湖南省汨羅市創建了閔家新村休閑農業特色產業園,建成了以五區一廊為特色,集療養、避暑、垂釣、自駕、探險等于一體的休閑場所,每年吸引游客6萬人次。
(三)創新商業模式,助力鄉村產業振興
利用電商平臺銷售農產品,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提高農產品銷售量。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探索鄉村產業數字化變革,啟動村播計劃,創新實施“孵、服、扶、輔、富”5F模式,探索出一條數字賦能促鄉村共富的新路徑。依托數字下鄉、電商進村,建立全國首個村播學院、村播中心共富大樓,為農村直播電商從業者提供創業就業平臺,推動農民增收、企業增效、集體增富。
綜上所述,鄉村產業振興的創新實踐涉及多個方面和層次,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推動農業技術創新、產業融合發展、商業模式創新等創新實踐的深入實施,實現鄉村產業的全面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四、未來展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鄉村產業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但由于鄉村分布廣袤和區域發展不平衡,鄉村產業發展依舊任重道遠。
對于鄉村產業的發展實踐而言,本研究的基本結論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政策啟示。第一,精英資源在鄉村產業發展中發揮了關鍵作用,不僅要加強鄉村黨組織的能力建設,而且要引導大學生村干部、駐村第一書記等新型體制內精英力量持續下沉鄉村,同時還要持續鼓勵農業職業經理人等體制外精英助推鄉村產業發展。第二,財政資源和基礎設施資源在鄉村產業初創和發展提質階段具有不同影響,要求在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時精準施策。在鄉村產業的初創階段,應采取轉移支付、政府補貼、項目申報和社區自收自支等多種方式更加精準地投向能夠助推鄉村產業涌現的領域;在鄉村產業的提質階段,應不斷完善鄉村產業發展所依賴的鄉村基礎設施,以降低生產和運營成本,提高鄉村產業的市場接入能力。第三,鄉村產業在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方面頗具潛力,未來應持續激發和挖掘鄉村產業潛力,同時要促進鄉村產業創辦模式和經營模式創新,促進鄉村產業的繁榮和內源式發展。
深入分析我國鄉村產業發展基礎發現,近年來我國鄉村產業發展勢頭良好,產業融合漸成趨勢、創新創業日漸活躍、產業品牌不斷豐富、產業規模持續擴增、產業政策接連發力。但從統計數據和基層反饋情況看,當前鄉村產業發展仍面臨諸多難題。因此,要進一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賦能鄉村產業發展: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應堅持系統思維,強化統籌協調;堅持求真務實,注重問題導向;堅持綠色引領,強調創新驅動;保障農民權益,突出共建共享。要有力有效地推廣和深化適合本地產業發展的“千萬工程”經驗,確保鄉村產業高效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陳明華,張邊秀,張騰文,等.中國農村民生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狀況、機制及對策[J].農業經濟問題,2023(3):34-50.
[2]劉陽,褚政庭.共同富裕視角下吉林省鄉村產業振興的問題及對策[J].農村科學實驗,2024(19):3-5.
[3]石寶峰,張研,田錦萱.鄉村產業發展的富民效應分析[J].山西農業大學學報,2024,23(3):42-52.
[4]祖桂香.推進共同富裕背景下實現鄉村振興的實踐路徑探析[J].智慧農業導刊,2024(23):169-172.
[5]高鳴,周子銘.“千萬工程”經驗賦能鄉村產業發展的理論邏輯、現實基礎與行動路徑[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4,24(2):1-14.
[6]梁盛凱.鄉村產業振興對農民共同富裕的影響研究[D].武漢:中南財經政法大學,2023.
[7]唐衛峻,陳宏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產權交易創新[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20.
[8]徐立營.融合創新,產業聯動:鄉村振興的“金鑰匙”[EB/OL].(2024-07-23)[2024-09-14].https://dxs.moe.gov.cn/zx/a/hd_dxszxhdbm_2024dwqc_cgzs_qzlxgqdy/240914/1942842.shtml.
[9]劉建生,亓子青,邱俊柯.共同富裕視角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4,45(1):106-115.
[10]保瑞,王巧.資源要素、鄉村特色產業發展與產業富民效應:基于調查數據的實證分析[J].岳麓公共治理,2024(1):62-76.
[11]楊益波.“千萬工程”成為浙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要引領[N].中國經濟時報,2024-09-25(001).
[責任編輯:李偉杰]
基金項目: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營商環境與河南區域發展研究”(YJS2024JC28);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智庫研究專項(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以文旅高質量發展評估推動文化強國建設”(2025ZKYJ06);2025年度河南省黨的教育政策研究課題“校園安全問題研究”(2025-DDJYZC-95);2024年度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24JC054)
作者簡介:盧曉蕊(1981—),女,河南濮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行政體制改革等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