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鄉鎮司法所是基層政法組織,也是實現鄉村振興、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的重要力量。其以人民調解的方式直接參與民間糾紛處理,協助政府調處社會矛盾糾紛,為轄區內居民提供基層法律服務。目前,鄉鎮司法所存在對自身作用認識不足、多元糾紛調處主體間運行不暢、管理體制不健全等問題。為此,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健全司法所管理體制,加快構建多元糾紛調處機制,吸收社會專業人員作為輔助,構建物聯網糾紛調處智慧平臺,從而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的進程。
關鍵詞:鄉村振興;鄉鎮司法所;糾紛調處
實現鄉村治理法治化,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不斷加強鄉村法治教育與法律服務,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鄉村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機制,完善智能化的基層治理平臺建設。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鎮司法所在基層治理中的作用更為突出,需推進鄉鎮司法所的現代化建設,結合地方特點增強糾紛調處能力。多元化矛盾糾紛調處機制為鄉村治理法治化提供了重要思路,符合鄉村治理的需要。
一、鄉鎮司法所糾紛調處的方式
鄉鎮司法所的基本職能在相關法律法規中有明確規定,其糾紛調處方式主要是以人民調解方式直接參與民間糾紛處理、協助政府調處社會矛盾糾紛、為轄區內居民提供基層法律服務。
(一)以人民調解方式直接參與民間糾紛處理
人民調解是指在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主持下,依照法律法規、國家政策以及道德規范,對糾紛當事人進行釋法說理,促進和解,在雙方自愿情況下達成協議以消除糾紛的活動。人民調解具有較好的兼顧情、理、法的特性。糾紛主體一般為普通村民,他們的生活環境多屬于人情社會,村民之間的關系錯綜復雜,多數情況并不適合“對簿公堂”。糾紛客體一般為民事糾紛,調解空間較大,具體表現為鄰里糾紛、婚姻家庭糾紛等,內容并不復雜。具體實施則是在尊重民俗鄉約的基礎上,依照法定程序,在適宜調解的相關場所,運用當地人熟悉的交流方式,并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從而作出調解意見,經雙方當事人認可后簽署人民調解協議書以達成和解。如此不僅維護了法律的威嚴,還維系了村民間的同鄉之情,極大提高了通過調解解決糾紛的成功率,并節約了大量的司法資源。
(二)協助基層政府調處鄉村糾紛
協助基層政府調處社會糾紛是指基層政府作為牽頭機關直接參與糾紛調處,或者委托司法所聯合相關部門對糾紛進行調處的活動。基層政府與鄉村的聯系最為密切,其參與鄉村糾紛調處,是國家公權力直接參與鄉村治理的體現。此類糾紛的主要形式有兩種,一是鄉鎮政府與村民、村集體之間產生的糾紛,糾紛產生原因是國家利益與私人利益、集體利益之間有沖突,鄉鎮政府作為糾紛當事人直接參與鄉村糾紛調處。如城鎮化進程中征地拆遷與村民所產生的糾紛,招商引資過程中與鄉鎮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所產生的糾紛。二是村民、村集體、鄉鎮企業等民事主體間產生的沖突,糾紛產生原因是當事人之間有利益沖突,此時鄉鎮政府作為參與者對糾紛進行調處。然而,鄉鎮政府職能范圍較大,難以專門調處糾紛,對于此類糾紛一般都是委托司法所等多個部門聯合處理。一方面可以減輕政府的工作負擔,另一方面則是各個部門對與自身相關的政策法律更為了解,可以提升糾紛調處的專業性。
(三)為轄區內居民及鄉鎮政府提供基層法律服務
為鄉鎮政府及轄區內居民提供法律咨詢服務是司法所的基本職能之一。目前,我國法律資源在城鄉之間分配并不均衡,城市的各種法律資源相較于鄉村更為豐富。司法所作為基層政法機關,在提供基層法律服務中承擔著進行普法宣傳、提供法律咨詢以及法律援助3個方面的重任。鄉村社會治理一般都是在不違反法律的情況下,以鄉規民約為解決糾紛的主要依據,因此村民的法律意識不夠強,阻礙了鄉村治理法治化的進程;而以普法宣傳為基本職能的司法所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普法宣傳教育,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識,提供法律咨詢與法律援助,能夠切實解決糾紛、減少損失。村民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較強的法治觀念,能夠推動鄉村法治化的加速發展。
二、鄉鎮司法所發揮糾紛調處功能面臨的制約因素
司法所雖然在鄉村振興戰略布局之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發展不平衡問題仍然存在,在各地司法實踐中的具體表現為對于鄉村全面振興背景下鄉鎮司法所的作用認識不足、多元糾紛調處主體間運行不暢、管理體制不健全以及信息化建設不完善等。
(一)管理體制不夠健全
鄉鎮司法所管理體制的完善是提高司法所治理能力的關鍵。司法所受地域和資源的限制,有以下3個方面的缺陷。一是專業培訓制度不夠完善。司法所一般只是參與鄉政府的內部學習,對于新入職的司法所工作人員更多是依靠傳統的“老帶新”培養模式進行培訓,缺乏穩定性、系統性。二是定期考核與交流制度不夠完善。司法所對于工作人員的考評大多只有年度考核一個項目,不利于對工作人員的動態監管,且與同級別的司法機關交流較少,不利于同行間工作的溝通學習。三是獎懲制度與追責制度不夠完善。不利于調動所內人員的工作積極性。
(二)多元糾紛調處主體間銜接不順暢
多元糾紛調處機制要求各機關、組織之間有效銜接、相互配合并發揮各自的優勢。然而人民調解員整體素質的限制以及人民調解協議效力的不足等都是多元糾紛調處機制運行的制約因素,導致實踐中各多元糾紛調處主體間仍然存在各自為政、缺乏統一的對接平臺等現象。
(三)對于自身的作用認識不充足
實現鄉村治理法治化需要大量的鄉村治理人才,需要基層政法機關以及各相關社會團體的共同努力。但是一些司法所并沒有充分意識到其自身在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在日常工作中還是更多遵循傳統觀念,認為在鄉村推行“法治”就是去實地進行普法宣傳,而忽略了其他幾項基本職能。另外,一些工作人員對普法宣傳不夠重視,普法宣傳手段比較單一,存在形式主義,導致普法宣傳的效果不夠理想。同時,部分司法所忽視了新媒體技術在鄉村治理中的運用,普法宣傳沒有達到應有效果。一些司法所在糾紛調處方面也有“輕程序”的現象。司法所在糾紛調解成功后,簽訂的人民調解協議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所以不管是為了權益保障或是維護法律的權威性,規范化的流程都是非常必要的。
(四)信息化建設不夠完善
一是部分地區對于信息化在司法上的運用認識不足,很少積極主動地進行司法所的信息化建設。二是資金、技術、人才方面有所不足。司法所作為最基層的司法行政單位,所能分配到的各種資源有限。三是基礎建設不夠完善,法治領域的信息、數據、網絡統一平臺尚未完全建立,“一網通”、資源共享方面也較為薄弱。
三、更好發揮鄉鎮司法所糾紛調處功能的對策建議
鄉村治理的現代化、法治化離不開各基層組織單位的協調共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健全司法所管理體制,加快構建多元糾紛調處機制,吸收社會專業人員作為輔助,構建物聯網糾紛調處智慧平臺,從而建設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基層司法所,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的進程。
(一)堅持黨的領導,健全司法所管理體制
堅持把黨的領導作為根本保證,推進基層治理的法治化建設。堅持和加強黨對法治鄉村建設的領導,堅持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地位,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確保法治鄉村建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發展。
司法所是最基層的司法行政機關,是面向基層社會治理的“第一線”,必須健全司法所管理體制,最大化發揮其在鄉村治理過程中的作用,從而推進鄉村治理法治化的進程。第一,制作工作流程表,細化每日工作任務,形成精準、系統、科學、有效的管理體系。第二,加強區縣司法局對鄉鎮司法所的領導,定期組織指導與培訓,共同探究具有本地特色的司法行政方式。第三,完善鄉鎮司法所的法律服務工作機制,在為政府提供法律服務時,應制定明確的工作規則與流程,建立備案制度,加強鄉鎮政府與司法所之間的溝通;把各種工作記錄及法律服務記錄作為加分項納入單位考評。第四,建立倒查追責制,重視依法行政,對工作人員的違法違規行為,嚴肅處理并進行追責,同時重視公眾對司法工作的反饋。
(二)加快建構多元糾紛調處機制
當前,鄉村糾紛類型的外在表現日益呈現多元化、復雜化。因此,應秉持“治未病”工作理念,不斷提高司法所的服務能力,提升村民滿意度與幸福感。提升司法所治理工作能力,需要定期對轄區內糾紛進行分類總結,找出糾紛聚焦點,然后在普法宣傳活動中,結合與村民日常生活相關的法律知識對案例進行解讀,以潛移默化的方式提升村民的法治意識。
同時,要重視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的作用。實踐中處理糾紛要以非訴訟糾紛解決機制為主,以訴訟解決方式為輔,如此既符合鄉村糾紛調處的需要,還減少了司法資源的浪費。加強訴訟與各種非訴訟糾紛調處方式的銜接,加快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工作體系的完善,最終建構便民利民、訴非銜接、線上線下聯動的多元糾紛調處機制。司法所扎根于基層,在調處村民糾紛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工作人員通常與村民相熟,作為調解活動主持者更容易讓接受調解的雙方當事人信服。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司法所在鄉村糾紛調處中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以此完善非訴糾紛調處體系,加快多元糾紛調處機制的建構。
(三)吸收社會專業人員輔助調處糾紛
人才培養是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環。鄉鎮司法所應當創新吸引人才的方式,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同時吸收社會專業人員輔助。第一,要維護隊伍穩定,通過公務員、事業單位人員招考方式錄取工作人員,優先招錄具有高等院校法學學歷或已獲得法律職業資格證書的專業人員,提高司法所工作人員的法治素養。第二,保障工作經費。經費應按同級財政預算發放,制定不同崗位經費配置標準。可將編外輔助人員聘為司法所公益崗位人員,從而擴充專業司法隊伍。第三,要加強公共服務法律體系建構,打好群眾基礎,吸引年輕人的參與。第四,要加強與法院、律師事務所等專業法律機構的合作交流,通過組織線下活動以及“互聯網+學習”兩種方式對司法所工作人員進行培訓,提高司法所整體人員法律素養水平,提升司法所治理能力。
(四)構建互聯網糾紛調處智慧平臺
加快鄉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為鄉村治理智能化提供堅實的硬件基礎。構建以政府為主導、多方積極參與的共同治理結構,同時要調動社會組織與志愿者的積極性。以數字為支撐點的糾紛解決平臺可以鏈接更多的主題和資源,提供治理的開放性框架,更便捷、精準、快速發揮多元主體協同治理效能。
司法所是鄉村多元治理主體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創新司法所的工作模式,構建統一治理網絡平臺,實現各治理機構的業務對接,促進網絡、實體、熱線三網融合,讓村民在掌上即可享受免費的法律服務。建立線上矛盾解決機制,通過平臺設定劃分糾紛種類,開展遠程糾紛調處,實現調處的智能化、精準化、個性化。
四、結語
司法部于2018年發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司法所建設" 努力提高基層公共法律服務水平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湖南、上海等地也相繼在2024年發布了加強新時代司法所建設的意見,對司法部意見的內容進行了落實。但是,目前實踐中鄉鎮司法所的職能仍然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時代背景下,司法所應當抓住機遇,創新基層治理方式,加強自身建設,融入鄉村社會,完善鄉村治理體系,推動鄉村治理法治化,為實現鄉村振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李亞雄,向雷.鄉村民間糾紛解決與有效治理研究[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22(3):90-98.
[2]楊曄.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的糾紛解決模式及其啟示[J].農業考古,2022(1):106-116.
[3]聶晶.構建新型鄉村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J].人民論壇,2020(18):80-81.
[4]楊力.“數字楓橋”的法治原理、模式與機制[J].中國法學,2024(5):39-60.
[責任編輯:樊 霞]
作者簡介:蘇 鵬(1998—),男,湖南衡陽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律史學方面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