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四季度,幾個治理環境的重要大會陸續召開,10月下旬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6在哥倫比亞卡利舉行,11月中旬《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COP29在阿塞拜疆巴庫舉行,12月上旬《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COP16在沙特利雅得舉行。與此同時,一個相對不那么吸引公眾關注,但針對人類另外一個重大環境挑戰塑料污染治理的聯合國環境大會塑料污染政府間談判委員會第五次會議11月底在韓國釜山召開,這是旨在2024年底前制定一項關于塑料污染的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書《終止塑料污染決議》的最后一次談判。2024年是人類對塑料認識及治理的一個特殊年份。20年前,英國海洋生物學家湯普森(Richard Thompson)在《科學》發表了論文《消失在海上:微塑料都去哪里了?》,文中第一次提到微塑料對海洋生態環境的影響,掀開了人們認識塑料對環境影響的冰山一角。其重要性不亞于當年卡森的《寂靜的春天》揭開DDT對環境的危害。在卡森預警半世紀后,人類每年仍排放數以百萬噸計的化學品到大自然,人工合成的化學品每年新增達兩千多種,其中大部分對生態和健康的長遠影響尚未經科學研究,后患無窮。塑料亦如此。塑料意為“適合塑形的材料”。正因其可被塑成任何形狀,且具防水等特性,使得我們日常生活離不開它:從包裝袋到飲料瓶再到各種電子用品等,塑料已滲透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在帶來生活便利的同時,塑料也污染了山河湖海,窒息著地球生物。據統計,每年約有1100萬噸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到2040年,這一數字可能翻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塑料的污染,到2050年,海洋中的塑料垃圾重量將超過海洋中所有生物的總重量,塑料污染已成為全球亟待解決的重大挑戰。
2023年發表在《英國皇家學會哲學會刊B》的論文《進化的多重危機:對全球可持續發展挑戰的人類世陷阱》指出:人類或陷入包括化學污染在內的14個“進化死胡同”,其中有12個處于危險邊緣,更令人震驚的是它們之間還相互強化。由人類最初“美好意愿”發明的很多新的化學物質,都事與愿違地成了威脅人類生存的“進化陷阱”。除了塑料之外,還有“大名鼎鼎”的DDT、含鉛汽油、制冷劑氟利昂等等。斯德哥爾摩韌性中心(SRC)指出,地球生態系統存在9個行星邊界,包括氣候變化、海洋酸化、臭氧層破壞、化學污染等。在這些邊界內人類可以繼續生存與發展,一旦這些邊界越過紅線可能導致地球生態系統崩潰。最新數據顯示:9個邊界中有6個已經突破了紅線,進入了危險的區域,包括導致污染的新的物質實體(Novel Entities)邊界。更可怕的是,我們對包括微塑料在內的很多新型污染物質產生的生態后果還知之甚少,這也是對這方面研究緊迫性的警醒,即不能再出現這種讓人類處于“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危險境地。
當然,令人感到一絲安慰的是:9個行星邊界中,臭氧層邊界已轉危為安。1980年代,人類濫用氟利昂,導致南極上空出現日益擴大的臭氧空洞。為了挽救臭氧層,各國政府簽訂了《蒙特利爾議定書》。自此各國開始逐步淘汰氯氟烴和其他破壞臭氧層的化合物。2022年的評估報告顯示:臭氧層有望在40年內恢復,這對人類來說是一個難得的好消息。人類保護臭氧層行動為我們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及消除塑料污染提供了借鑒,傳遞了難得的信心,即人類團結起來是有可能應對全球性變化的。制定具有國際法律約束力的文書將標志著地球對一次性塑料的勝利,為這一代人和未來世代提供了保障:未來人類的生活中可能會有塑料,但不會被塑料毀滅。
任文偉
世界自然基金會上海區域主任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