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健敏
高級建筑師,國家一級注冊建筑師,北京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名譽理事長。1961 年畢業于清華大學建筑系,師從我國著名建筑歷史學家、建筑教育學家和建筑師梁思成先生。
羅健敏老先生今年已經88 歲,回憶起自己的童年、少年和青年時期,他感慨良多。而說到自己的建筑生涯,他更是打開了話匣子:在清華大學建筑系師從梁思成先生的求學經歷,參與人民大會堂修繕、設計和平賓館新樓等工程項目,這些讓他印象深刻的記憶,并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模糊,反而在他腦海中愈發清晰起來。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位建筑師爺爺的故事。
我的童年
1936 年,我出生在日寇占領下的大連。在戰亂動蕩的大環境下,父親在給我提供安全的生活保障的同時,也培養了我對讀書和音樂的濃厚興趣。在我還不識字的時候,他就以口述的方式,給我講述三國、水滸、西游記等經典故事,以及福爾摩斯探案等外國故事。等我開始認字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自己找書讀。父親也喜歡音樂,家中的唱片許多都是世界名曲,如《阿依達》《土耳其進行曲》等。閱讀和音樂在童年帶給了我極大的樂趣,也為我成年之后形成比較寬廣的世界觀奠定了基礎。
小時候,戶外是我最好的游戲場所。我和小伙伴們經常捉蜻蜓、蝴蝶、螞蚱、蚯蚓……有時候也打鳥。記得有一次,我用彈弓打死了一只麻雀,我為自己命中目標而感到高興。但是當我把它撿起來時,感到軟綿綿的小鳥很可憐。我想,小鳥也沒惹我,我為什么要打死它?我當時心里很難受,從那以后,我就再也沒有打過鳥了。
那時, 我們還喜歡賽跑。有一次,公園里組織兒童賽跑,八九個孩子組成一組,隨機參加,第一名的獎勵是一個小圓面包。我參加的時候,還沒等一排孩子站定,就有人提前搶跑,之后其他孩子“呼啦”一下子都跑出去了。而老實的我還在等著發令槍響,老師看著我這個唯一守規矩的小孩,無可奈何地放了一槍,我這才出發。雖然這次比賽我沒能得第一,但父親對我說,我做得很正確。
求學生涯
少年時期, 我的愛好很廣泛。我經常翻看爸爸書架上十多斤重的天文學書籍,閱讀讓我極大地開闊了視野。從書中,我認識了蘇武、岳飛、文天祥...... 這些忠于國家的英雄讓我尤為欽佩; 王勃、李白、杜甫、蘇東坡...... 這些大文豪讓我感受到漢字的魅力;商高、張衡、祖沖之、牛頓、愛因斯坦……這些科學家讓我對科學的世界產生無限向往。而讓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的故事——他發現冥王星的過程讓我入迷。
小時候我有很多理想,曾經的我想當個作家。我在四年級時讀蕭軍的小說《櫻花》,哭得很慘,由此我知道自己心腸太軟,寫不了小說。我還喜歡海洋學,但是我游泳的耐力不行,下海對于我來說也是個難點。我那時最喜歡的是天文學,但是到初二的時候發現,我沒有數學天賦,而這種天賦正是天文學所需要的,所以我認為自己也不適合天文學。
那么,我以后該做什么呢?16 歲時,我有了自己的目標。那年我轉學到北京,老城墻還沒拆,我住在西城區百花深處胡同附近,完整的北京城古建筑讓我第一次感受到建筑之美。后來,我知道了梁思成先生的故事和他在建筑事業上取得的成就,了解到建筑學是結合了科學技術和人文藝術的綜合學科,這也正是我所喜愛的。時值1952 年,新中國建設的偉大篇章正徐徐展開。我心想,如果可以投身新中國的建設事業,就是為祖國作貢獻。于是,我暗下決心:高中畢業要考清華大學建筑系,去做梁思成先生的學生。
有了清華建筑系這個目標,我就有了前進的動力。1955 年高考后,我收到一個牛皮紙信封——我被清華大學建筑系錄取了!在清華大學的六年求學生涯既緊張充實,又快樂美好。學業上,梁思成先生親自教授我們建筑史的相關知識,還經常坐到我們的圖桌邊,給我們修改設計、指出問題,點明設計方向。但是,方案必須由自己改,梁先生是絕不代替我們修改方案的。建筑系教授美術課的都是名師,老師們把東西方藝術流派和藝術家都介紹給我們,讓我們大開眼界。學校每年都有實習,包括去各地參觀知名建筑、進行大地測量、當建筑工人等,我們還參加了許多實際建設工作。我非常榮幸地參加過人民大會堂、國家大劇院的項目。
除了建筑專業學習外,清華大學還要求同學們每天必須參加課外體育運動。我申請參加摩托車運動隊,選拔考試時我騎著借來的自行車很不習慣,居然撞倒了全部門旗標桿,成為那天摩托考場的一大笑劇,慘遭淘汰。后來,我投考軍樂隊,成功通過樂理考試,加入了清華軍樂隊,被培訓成為樂隊指揮。
我的作品
在工作的前幾十年里,我主持設計了眾多廠房、住宅等大面積民用建筑,還參加了北京市總體規劃、北京市石景山區總體規劃、朝陽區勁松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等市政建設項目。改革開放之后,作為建筑師,我有幸主持過幾個大規模獨體建筑設計項目,并留下了一些作品。
其中,原和平賓館老樓是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次召開國際會議建設的一座酒店,是楊廷寶先生設計的列入建筑史的名作。1982 年,國家決定擴建新樓,我有幸主持了這個新樓的設計。在設計時,我特別尊重老樓的歷史地位,新樓的建筑形式與老樓和原有古建筑的風格呼應,并且在首層臨街用90 米長的無框落地玻璃,把酒店大堂咖啡廳等公共區域展現給不能進入其中的公眾。在我看來,和平賓館改造建成40 多年,現在依然是首都鬧市之中理念最先進的酒店之一。
我還設計了南開大學東方藝術大樓。東方藝術系設美術、音樂、舞蹈、戲劇四個專業,因此,我用中國陰陽對立統一的理念把它分為動靜兩區,建筑外形借用中國畫的卷軸形象。馮驥才先生在奠基儀式上說:“這是中國知識分子從憂患型向奉獻型轉變的里程碑?!苯ㄖu論家張欽楠也曾說,這個設計是中國新時期建筑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設計作品。
在我的建筑生涯中,有許多讓參加會議的羅健敏爺爺羅健敏爺爺與孩子們在一起我印象深刻的經歷,其中最難忘的就是人民大會堂防火工程。1982 年,我被派到人民大會堂研究防火改造工作。由于人民大會堂的重要位置和意義,中央不同意設計院派很多人員來來回回進出大會堂,所以院里只派我帶一名助手住進大會堂里工作,每隔數日回院報告情況。就這樣,我在人民大會堂住了7 個月,做全面細致的調查、測量,研究如何設計新的鋼結構屋架和不燃材料的吊頂。從初步設計施工方案,到數次修改,再根據國家財力、技術的提升,不斷完善方案,最終完成了大會堂的防火結構修改工程,解除了隱患。
1988 年,建設部門的有關人員告訴我,我在20 世紀70 年代設計過的一個民居套圖,被多次采用,僅北京就有16500 多戶人家是住在我設計的樓里。杜甫在詩中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這曾經是我多大的理想啊,而我的工作已經為這個理想的實現作出了一部分貢獻。
2018 年,大涼山領導邀請我為昭覺縣懸崖村策劃脫貧規劃。當時八十多歲的我已不宜去那么遠的地方做規劃設計了,但是我覺得能在中華民族全面脫貧的事業中盡份力,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于是我就去了懸崖村。經過三年的調查研究,最后,縣領導與我們達成一致意見:懸崖村69 戶260 多口人逐步搬走,這里只用來種植,不住人。我們的建議能讓幾百人實實在在地脫離災害危險,對于我來說,多遠的跋涉都值得了。
寄小讀者
現在的一些少年兒童也有做建筑師的理想,這是非常好的。這個志愿不是夢想,如果能從小多鍛煉自己,就一定能夠實現。
在實現志愿的道路上,希望大家養成一些好習慣:把看書當成樂趣;隨身帶一個小本子,一有空就畫下你身邊的環境——房子、花草、街景等,要直接把看到的東西畫出來,多練、多動筆;在日常生活中,還要多觀察和思考,多看有國際視野的書籍、雜志和報道,多和父母一起出去旅游、參觀。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弊x書和旅行在今天也依然是認識世界、充實自己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對于喜歡建筑設計的同學們,這是我認為最好的學習方式。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