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聽過尋寶的故事嗎?很多文學作品都把尋寶作為事件發展的重要線索,在兒童文學中,尋寶的故事更是屢見不鮮。藏寶的地方往往機關重重、充滿危險,主角要經歷許多挑戰才能成功找到寶藏。今天,小作者也帶來了一個尋寶的故事,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一名女子正在收拾行李:她往箱子里放了一臺攝像機、一盒藥、一小箱裝備,還有水和食物。她又看了一眼調查資料上寫著的“格里斯洞穴”,據說這里有一顆世上稀有的寶石,但也異常危險。同時,一名男子也在收拾行李:他只拿了幾件探險工具,并將一把他引以為傲的老式燧發槍放到了衣服的暗兜里。這次探險的目標是找到那顆寶石!這兩個互不相識的人就這樣分別奔赴了格里斯洞穴。
在格里斯洞穴入口處,兩個尋寶者見面了,他們都被對方嚇了一跳。男子先聲奪人:“你是干什么的?”女子說:“我是一名雜志記者,來調查這里的地貌。您是干什么的?”“我是一個探險愛好者,喜歡這種神秘的地方。傳說這里很危險,要不咱們在這里互幫互助,完成各自的目標吧?”“好啊!”
男子想:雜志社不可能讓一個弱不禁風的女子來這種危險的地方,我可以幫助她,但絕對不能完全相信她。女子想:他的袖口有火藥的痕跡,看來他經常玩槍,他一定在說謊。兩人對對方都心存防備,但還是一起走進了黑暗的洞穴。
女子打開手電走在前面,只見洞中暗河涌動,逐級而下,路兩旁被不知名的植物枝葉蜿蜒覆蓋。突然,一只巨型蝙蝠飛向他們,男子想都沒想,就扣動了扳機。可他忘了給槍裝子彈,蝙蝠撲向了他,男子應聲倒地。女子急中生智,拿石頭砸向蝙蝠,石頭吸引了蝙蝠的注意力,男子趁機裝上子彈,只聽“砰”的一聲,蝙蝠被男子打死了。但子彈引燃了空氣中的易燃物質,引發了這一片洞穴的坍塌,石頭密集地滑落了下來。男子很快躲開,但女子被石頭砸暈了過去。男子見此,決定袖手旁觀。但他怕女子醒來后先找到寶石,因此一直在不遠處觀察。
女子醒來,發現自己躺在水里,她快速地游上岸。這時,她看到水中出現了耀眼的紅光,意識到這里有問題,她決定立刻離開。然而,水中隱約有一個紅色物體向她逼近,就在紅色物體即將襲擊她時,一個影子突然竄了出來,向那個東西撒出一把粉末,紅色物體立刻化成了灰燼。女子定睛一看,那竟是一團密密麻麻的紅色蟲子。她又回頭仔細看向那個影子,原來是一個老人。老人黑黢黢的臉上滿是皺紋,看不清眼睛和鼻孔,頭發雜亂地披著,身上被一些簡單的絲麻編織物覆蓋著。他對女子說:“我是一個穴居者,守護著這里的寶石,對這里的一切都了如指掌!你來這里做什么?”
女子靈機一動,提出用食物和老人交換他守護的寶石。老人想了想,說:“我可以先帶你去看看,最終怎么交換,我們再商議”。男子在旁邊偷聽到他們的談話,心生一計:先跟蹤他們找到寶石,等達到目的再解決掉他們。
老人帶著女子來到了寶石面前,女子正要拍照,男子也跟著趕到了。他吸取了上次的教訓,沒有掏出槍,而是從包里拿出了一把匕首。男子緩緩靠近,出其不意地用匕首捅向了老人,老人重心不穩,摔下了深淵。女子被這個場景嚇得呆在原地,但她很快冷靜了下來,思考接下來該怎么做。忽然,她拿起老人留下的半包粉末,快速撒向了男子。她想得沒錯,那粉末是有毒的,男子瞬間四肢無力地癱倒在地。女子放松下來,拿過了寶石。與此同時,倒地的男子艱難地拿起旁邊尖銳的石錐,悄悄地爬向她,放松警惕的女子對這一切絲毫沒有察覺。
男子突然用那尖銳的石錐扎向了女子的腳踝,女子摔倒在地。男子逐漸恢復了體力,站起身來,從女子手中奪過了寶石,說:“好人不一定有好報,壞人也不一定有壞報啊!”他得意洋洋地笑了起來。女子不禁自問道:“為什么一場這么簡單的探險,就因為人性的險惡,而難上加難呢?”她通過寶石閃爍的耀眼光芒,看清了深淵里的尸骨,也看清了現實!她想:之前,我被金錢蒙蔽了雙眼,做了很多錯事。現在,我要自我救贖!
她忍住腳踝上鉆心的疼痛,撲向了男子,卻被男子推到一邊,被一根尖尖的石錐再次扎傷了。她倒在地上,痛苦地哀叫著,不經意間看見了男子掉在地上的燧發槍。她掙扎著撿起槍來,將其指向男子。男子見狀,趕緊說道:“我可以把這塊寶石給你,冷靜!”她奄奄一息地回答道:“我……沒想要……殺你……”槍響了,“砰”的一聲,男子毫發無傷,他既驚訝又驚喜,冷嘲熱諷道:“站在你面前都打不中啊!”
但正如女子所說,她根本就沒想殺他——剛才,她打中了整個洞穴的頂梁柱,泥土紛紛落下,“轟隆”一聲,整個格里斯洞穴都化成了一片灰燼。她滿意地閉上了雙眼,這就是她人生中的最后一個決定:這些人的故事和那塊寶石,這一切都跌入了“深淵”的谷底。
“在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看可以,但別看太久。心存善念,這才是最好的選擇。
編輯姐姐點評
寶藏對人性是一個考驗,文中的寶藏讓我們看到了人性的多面,無論是穴居者,還是尋寶人,都因寶藏而喪生。最后,女子親自毀了這個寶藏,卻拯救了所有的后來者。這種歐·亨利式結尾十分有趣,又發人深思。最后,小作者引用尼采的話收束全文,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可見小作者的功力。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