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在生活中應該都看到過蝦,許多人也喜歡吃蝦,但你仔細觀察過它們嗎?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云,“蝦蟆得其志,快樂無以加”,以此形容蝦子在水中自由自在的生活。近現代繪畫大師齊白石先生尤擅描繪花鳥蟲魚等自然生靈,他筆下的蝦,更是以其栩栩如生的姿態和靈動的筆觸而聞名遐邇。現在,讓我們一同走進齊白石的藝術世界,透過他的畫筆,鑒賞蝦在水中悠游自在的場景,感受水草搖曳間透出的生機與活力。
受人尊敬的人民藝術家
清同治三年(1864 年),齊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縣。他幼年家境貧寒,讀書僅一年就被迫退學,以砍柴、放牛為生。少年時,齊白石學做雕花木匠,27 歲時才開始學習書畫、詩文和篆刻,從此以賣畫、刻印為生。60 歲那年,齊白石進行“衰年變法”——摒棄舊習、自立門戶。他閉門多年,專攻寫意花鳥,借鑒諸家之長,終于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
齊白石曾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等職,被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獲得世界和平理事會頒發的國際和平獎金,被公推為“世界文化名人”。無論是花鳥、蟲魚、山水、人物,齊白石都勇于嘗試,其筆墨雄渾滋潤,色彩濃艷明快,造型簡練生動,意境淳厚樸實,創造了現代國畫無與倫比的高峰。
抗日戰爭期間,定居北平(今北京)的齊白石已經是名揚海內外的國畫大師,為得到他的作品,日偽漢奸時常上門騷擾。于是,他在自家門上貼出一張“畫不賣與官家”的告示:“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以告知,恕不接見。”可見他的文人風骨和高風亮節。
我自作我家畫
齊白石愛家鄉,愛祖國美麗富饒的山河土地,愛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他窮盡畢生精力,把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感情畫在畫里,寫在詩里,刻在心底。一個個生動的形象,一次次充滿挑戰的革新,一次次大膽的嘗試……其中的歡喜憂愁,無不充滿了他對生活真切的感受,無不體現了他對農民生活的歌頌和對祖國、人民的熱愛。
齊白石主張“妙在似與不似之間”“太似為媚俗,不似為欺世”,形成獨特的大寫意國畫風格。他以純樸的民間藝術風格與傳統的文人畫風相融合,達到了中國現代花鳥畫最高峰。其書工篆隸,取法于秦漢碑版,行書饒古拙之趣;篆刻亦自成一家,兼善詩文。
齊白石在自己的《印說》中寫道:“我詩第一,印第二,字第三,畫第四。”可見,齊白石對自己其他方面創作的肯定。齊白石刻有一方印章:“我自作我家畫”。這枚印章表現了齊白石不拘泥古人,更注重創造,畫出自己的真實感受。這也是齊白石到60 歲的年紀還能“衰年變法”的原因,也是他的畫作獨具特色的原因。
獨樹一幟,畫蝦名世
齊白石以畫蝦而聞名,在畫史上可謂是“前無古人”,畫蝦成了他的“象征”和“符號”。
齊白石小時候,他家附近有個池塘,池塘中有很多蝦,他總在池塘邊玩耍,釣蝦、捉蝦,觀察蝦的生活習性。后來,他用簡潔明快的線條勾勒蝦的形體,通過濃淡變化的墨色展現蝦的透明質感,每一筆、每一畫都充滿了生命力和動感。他以濃墨豎點為睛,橫寫為腦,落墨成金,筆筆傳神;細筆寫須、爪、大螯,剛柔并濟、凝練傳神,顯示了高妙的書法功力。他巧妙地利用墨色的濃淡變化,營造出獨特的光影效果,讓觀者仿佛能感受到水波蕩漾的清涼之感,也可以觸摸到蝦的真實存在。
齊白石畫蝦,來自生活,卻超越生活,大膽概括簡化,更得傳神妙筆。“蝦身似鉤,顏色如玉,九條長須,兩螯鉗力。幾點白斑,刀切如割,別有風味,怎舍得下筷?”齊白石的這首詩歌把蝦的形態、色彩、特點和美味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充滿了詩人對生命的贊美、美食的品位和生活的感受。
齊白石畫蝦,是對自然之美的深刻領悟與再創造,可稱得上是獨一無二的“齊家樣”。在齊白石的藝術作品中,我們總能感受到他的童真和淳樸。質樸的真情、交織的愛恨、獨創的藝術形式,突破了傳統文人畫的老規矩,他將自己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的感受融入文人畫中,并且將其發揚光大,開創了一個屬于齊白石的藝術新時代,達到了近現代畫的一個高峰。
小鏈接
齊白石(1864 年1 月1 日~ 1957 年9 月16日),原名純芝,字渭青,號蘭亭,后改名璜,字瀕生,號白石、白石山翁、老萍、餓叟等,生于湖南長沙府湘潭(今湖南湘潭),近現代中國繪畫大師,代表作有《蛙聲十里出山泉》《祖國萬年青》等。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