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物館名稱: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
館藏亮點: 天宮藻井、神倉、一畝三分地、觀耕臺
一句話介紹: 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坐落于北京先農壇內,是一座收藏、研究和展示中國古代建筑技術、藝術及其發展歷史的專題性博物館。
先農壇的前世今生
先農是上古神話傳說中的炎帝,后世尊稱其為“先農”“神農”“先穡(sè)”。西漢時期,炎帝神農氏的稱呼被官方正式加以確定,祭祀炎帝神農氏也被列為國家祭典,先農祭祀成為古代傳統國家禮儀的重要組成部分。
北京的先農壇位于永定門內大街西側,建成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仿照南京城而建,當時叫作“山川壇”;明嘉靖時期,明世宗朱厚熜在壇內進行了添建,山川壇更名神祇(qí,指地神)壇;明萬歷時期,又更名為“先農壇”,并沿用至今。
先農壇由內壇與外壇組成。內壇為長方形院落,核心禮儀建筑包括先農壇祭壇、精田、觀耕臺與太歲殿建筑群,附屬建筑包括神倉建筑群、神廚建筑群與具服殿;外壇壇墻在歷史上呈現與天壇相似的北圓南方形態,外壇設有神祗壇和慶成宮建筑群。在明清的五百多年間,皇帝們先后在這里祭祀先農神與太歲,親耕耤(jí)田,以此昭示天下勸農從本。1988 年,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在先農壇成立,這座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包括兩個部分:中國古代建筑展和先農壇歷史文化展。這里集中展示了中國古代建筑的歷史和輝煌成就,同時,還展示了明清北京先農壇500 多年歷史的滄桑變化。
皇帝的“一畝三分地”
《禮記》中載:“天子親耕于南郊,以共齊盛。”皇帝親耕,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典禮。古代中國以農立國,歷朝帝王都將農業置于重要地位,農事的豐收與否關系著一個王朝能否長治久安。因此,皇帝每年在先農壇的親耕活動就成了國之表率,以此來顯示朝廷提倡農事,關心民生。
每年農歷三月上亥(hài)日,皇帝都要率百官來先農壇,先祭先農神,然后到具服殿脫下禮服,換上龍袍,前往觀耕臺東面的親耕田躬耕。天子扶犁親耕的田地稱為耤田”,在耤田舉行的以天子親耕為核心內容的儀式稱為“耤田禮”。
如今藏于故宮博物院的《雍正帝祭先農壇圖》,記錄了雍正帝親祭先農神和行耕耤禮的場景,該圖的下卷則收藏于法國巴黎的吉美博物館。先農壇的耤田故事,展示了千百年來中華民族的重農傳統,也展示了明清兩代時期國家層面的祭農禮儀。
太歲殿里看珍寶
太歲殿院落是先農壇古建筑群中體量巨大的院落,包括拜殿、太歲殿正殿及東西配殿,是明清時期祭祀太歲神之地。
走進太歲殿,最令人震撼的當屬天宮藻井,這是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組藻井建于明景泰年間,最初在隆福寺萬善正覺殿,它營造出了空中樓閣的場景:外圓內方,藻井上下共分六層,每層圓形主框架上均有細雕云紋圖案;中間幾層有瓊樓玉宇狀的宮闕,彩云繚繞之中眾多神仙分列其間;二層和四層的壁板間彩繪二十八星宿神像,它們通過榫卯連接在一起。此外,藻井頂部還有一幅古代星宿圖,鑲嵌著1400 余顆金色星點,精美絕倫,這幅星宿圖直徑近2 米,是一件珍貴的天文文物。
古代建筑大多是木結構,木建筑最怕著火,而“藻井”從字面上有“克火”之義。看來,古人在大殿頂上建造藻井,既有裝飾作用,又有防火祈福的寓意呢!
神倉圓廩
神倉位于先農壇內東側,是專門貯藏皇家祭祀用的谷物的場所,因此被譽為“天下第一倉”,這些谷物就是“一畝三分地”的收獲。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