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心四十載,學玩伴成長。在2024 年第9 期《學與玩》雜志中,我們閱讀了雜志早期讀者和作者薛佃凱老師的文章,薛老師以教師的身份回顧了他與《學與玩》雜志難忘的故事。今天,我們請到了《學與玩》雜志另一位早期讀者,他當時還是一名小學生。他和《學與玩》雜志又有怎樣的故事?我們一起去看看。
我是1977 年生人,從小學二年級起開始訂閱《學與玩》雜志,算是《學與玩》雜志的老讀者了?,F在,38 年過去了,我對這本雜志仍舊念念不忘。因為關于它,有太多太多的美好回憶……
1986 年
班主任重點推薦
小時候,父母給我訂的雜志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我自己感興趣的,如《少年文藝》《東方少年》等,一種是父母訂的所謂“學習刊物”,如《作文導報》《少年科學畫報》等,他們希望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顯然,《學與玩》雜志不屬于以上兩種中的任何一種,但對于它的征訂緣起,我反而印象最深。1986 年的秋天,班主任蔣老師在班會上鄭重地向我們推薦了一本雜志——《學與玩》。
老師推薦的理由與雜志后來確定的辦刊方針如出一轍——玩中長智,學玩結合,動手動腦,學習創造。我上的是子弟學校,學校的老師和學生的家長都是一個工廠的同事。所以,老師和我們父母的關系、和我們的關系都要比普通學校的家長師生親近很多。老師鄭重地向我們推薦一本雜志,還是第一次!
家長十分信任老師,不久,我們每個人的包里便都多了一本《學與玩》雜志,這是唯一一本班主任允許我們帶到學校的課外書。不僅如此,我們的班會、課外興趣小組,甚至我們的演講課,老師也會將《學與玩》雜志上的內容作為課外教材使用。這種待遇和使用頻率,在我們小時候各種報紙雜志的訂閱史上,都稱得上是“獨樹一幟”了。
1987 ~1990 年
因為封面真正愛上它
坦率地說,被《學與玩》雜志真正所吸引是1987年的春天。那時候,雜志封面上的圖案是當時的“動畫明星”,有時候還有精彩的封面故事,我開始期期追看。每個月到要收到雜志的那兩天,我媽下班一進家門,我就問:“《學與玩》雜志來了沒有?”我媽還挺納悶,她跟我爸說:“這孩子最近怎么突然愛學習了?”
而真正讓我欲罷不能的是從1988 年起,《學與玩》雜志的“王炸”封面和它的封面故事。當時那些天馬行空又極具視覺沖擊力的,兼具科幻、動漫、玩模風的封面,真是百看不厭,有些喜歡畫畫的同學甚至競相臨摹:從《太空大戰》到《來自外星的襲擊》再到《宇宙的激戰》……在接下來的兩年多時間內,追雜志、畫封面、聊故事等,成了同學們重要的談資,一直到小學畢業。一本雜志,只因為封面,讓我們著迷了兩年多,這在我們所有雜志的訂閱過往中,也是絕無僅有的。
說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了那首紅極一時的流行歌曲,略改兩字,用來形容這些年來我們對《學與玩》雜志封面的童年回憶:“只是因為在書叢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沒能忘掉你容顏,夢想著偶然能有一天再相見,從此我開始孤單思念……”
這些年,每每憶及與《學與玩》雜志的過往,我和同學們都會時不時把從網上搜集來的封面拿出來,共同感慨一番,這是一段多么美好的校園生活啊!
1988 年
插曲,語文考試多得5 分
1988 年第一學期的語文期末考試,當大家走出考場時,不約而同地提到一道難題—— 要求用“階梯”這個詞造句。好多同學都沒做出來,感覺這個詞太抽象了,實在是不好寫,有的同學索性直接把它當板凳的意思用,逗得大家直樂。我當時卻不免有點洋洋得意,因為考試中,一開始我也想不出怎么造句。但突然之間,我想起了《學與玩》雜志封面上的那句著名口號:“成長的階梯 智慧的搖籃?!边@不是現成的嗎?于是,我就造了這樣的一個句子:優秀的課外書是幫助我們成長的階梯。就因為《學與玩》雜志,我多得了5 分。
2016 年
30 年后,仍要聯絡它
小學畢業后,我看《學與玩》雜志就少了,但始終對它念念不忘。有時候,我回老家看父母時,還會時不時和媽媽提到訂閱《學與玩》雜志的往事。2016 年,我的處女作《童話往事:中國譯制動畫片》即將出版之際,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的老師跟我反饋:“你這本書,能不能再多配點圖???”我突然想到,我這本書中的重點篇目—— 關于《變形金剛》的回顧中,其實可以配一張《學與玩》雜志當年刊登的變形金剛的內容,這不是一個很生動的歷史見證嘛。
于是,我發動了圈內眾多好友。果然,有一位好朋友還珍藏著當年訂閱的《學與玩》雜志,我又看到了闊別多年的“老朋友”。當年看著雜志里的那些玩具,我只能咽口水,無奈父母不給買。這次寫書,沒想到《學與玩》雜志卻派上了大用場,成了我書中的一幅插圖,而且效果極好。
從1986 年初次邂逅《學與玩》雜志至2016 年,我還在和它打交道,這足以說明我與它的緣分。更讓我沒想到的是,2024 年,當《學與玩》雜志迎來40 歲生日之際,我這個70 后的48 歲“老男孩”,還能有幸作為《學與玩》雜志的老讀者,應約寫文章、憶童年,看來,這場跨世紀的歲月童話,還將持續下去……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