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史上有一個人, 說起他的名字及其設計的作品,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他就是設計了盧浮宮的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等眾多著名建筑的貝聿銘先生。今天,我們就跟著小作者,認識一下這位傳奇的建筑設計師。
有一位建筑設計師,他的聲名遠播世界,他的作品遍布全球,他就是被稱為“現代主義建筑最后的大師”的華裔美籍建筑設計師貝聿銘先生。
貝聿銘出生于中國,從小就對建筑充滿了好奇和熱愛。青年時期,他赴美深造,汲取了現代建筑的精髓,開創了屬于自己的獨特風格。他一生設計了無數為人稱道的作品,比如,他巧妙地運用幾何形狀和線條,用一致的軸線關系,將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東館的新館與老館完美融合,讓這座建筑成為城市的一道靚麗風景。
貝聿銘70 歲時,受邀為小山美秀子設計美秀博物館。他以《桃花源記》為設計靈感,花了7 年時間設計建成了美秀博物館。該館以自然、建筑與藝術品、傳統與現代、東洋與西洋的融合為主體,其80% 的建筑面積都埋在地下,與自然融為一體。在博物館完工之后,工作人員將原本搬遷的樹木一棵棵還原,實現了小山美秀子對環境保護的要求。
1993 年,76 歲的貝聿銘接到設計蘇州博物館的委托。蘇州有很多古典園林,貝聿銘作為現代建筑設計大師,其設計作品必然與周圍的古典園林產生沖突。當時,他的兒子打算換一個沒那么多古典園林建筑的地方,并替父親設計。可貝聿銘不同意,他希望原館的文物能就近搬運,也希望將自己的這份設計作為禮物獻給祖國。貝聿銘先生巧妙地為現代建筑注入了古典的靈魂——將合院的形式和幾何的線條完美結合,用片石假山建立起與相鄰的拙政園的聯系,運用視野的縮放、古典園林山水結合的特點造就了現在的蘇州博物館。
貝聿銘一生獲得了普利茲克獎、美國建筑師學會金獎、英國皇家建筑師學會獎等很多建筑界的國際獎項。然而,他一直不忘初心,說自己是中國人,來自蘇州。或許正是吳門煙雨的滋潤,使他身上自帶一縷中式的浪漫與圓融,也使他在各種沖突和爭議面前游刃有余。他說自己就像竹子一樣,面對再大的風雨,都只是彎彎腰而已。貝聿銘的成功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并且努力去追求,就能夠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