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地大物博,自古以來,就有無數先民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為了適應各地復雜的地形和氣候,他們運用自己的智慧,在當地建造了很多各具特色的住宅。中國的民居就像一本立體的百科全書,不論是南北不同的特色民居,還是風格各異的少數民族建筑,都向我們訴說著當地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看看中國那些有趣的民居。
Part.1 因地制宜的南北民居
中國南北跨度近50 個緯度,加上地形千變萬化,形成了各地迥異的氣候。智慧的先民根據當地的氣候和地形特點,建造了適合自己生活的房子。現在,我們就去看看各地的典型建筑。
北方民居:四合院
代表地區:北京
四合院作為中國北方傳統民居的代表,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建筑智慧。它不僅是人們居住的房屋,更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和象征家族傳承的精神家園。
四合院的布局嚴謹而規整,通常呈“口”字形或“日”字形,四面房屋圍合成中間的庭院,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庭院作為四合院的核心,是家庭成員交流、活動的重要空間。在這里,人們可以植樹栽花、養魚養鳥,感受大自然的生機與美好。
同時,四合院的封閉性也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家族觀念,強調家族的團結和內部的穩定。
從建筑結構上看,四合院多采用磚木結構,木構架承重,磚墻圍護。屋頂形式多樣,有硬山頂、懸山頂、卷棚頂等,既美觀又實用。門窗的設計也別具匠心,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裝飾,展現了高超的工藝水平和藝術價值。
四合院的建筑風格還注重與周圍環境的協調統一,而且,它通常以胡同為連接,形成獨特的街巷景觀。四合院的圍墻和大門,不僅發揮著防護的作用,也是主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大家是不是被這些專業名詞繞暈了?我們來看看《紅樓夢》中的例子。在《紅樓夢》中,賈府的四合院規模宏大、氣勢磅礴。從正門而入,先是影壁,起到遮擋視線、保護隱私的作用;而后是前院,通常作為接待客人和仆役活動的場所。穿過垂花門,進入內院,這里就是家族成員居住的核心區域——正房高大威嚴,是長輩居住之所,東西廂房則分給晚輩。四周的房屋環繞著庭院,庭院中布置著花草樹木、假山池塘,營造出一種寧靜、優美的氛圍。
在建筑細節上,《紅樓夢》中描繪的四合院可謂是精雕細琢。門窗上的木雕、屋檐下的彩繪、磚石上的浮雕……無不展現著高超的工藝水平。這些裝飾不僅美觀,還蘊含著美好的寓意。比如,蝙蝠圖案象征著福,牡丹寓意著富貴等,通過這些裝飾元素,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不過,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北京四合院也面臨著諸多問題。比如,許多四合院遭到拆除和破壞,留存下來的也面臨著修繕和保護的難題。但值得欣慰的是,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四合院的價值,政府和社會各界也在積極采取措施對其進行保護和修復。
黃土高原民居:窯洞
代表地區:陜西、山西
窯洞,這一源于黃土高原的古老居住形式,是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杰出典范。當你踏上這片廣袤而蒼茫的土地,映入眼簾的是那連綿起伏的黃土丘陵,其間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一個個窯洞。
窯洞的建筑形式多種多樣,有靠崖式窯洞、下沉式窯洞和獨立式窯洞等。靠崖式窯洞是最為常見的一種,它依山而建,將陡峭的崖壁作為天然的后墻,只需在前方挖掘出拱形的洞室即可。下沉式窯洞則是先在平地挖出方形或矩形的大坑,然后在坑壁上開鑿窯洞,形成一個類似于地下四合院的布局。獨立式窯洞則是用土坯或磚石砌成的拱形窯洞,具有更強的獨立性和穩定性。
從建筑的角度來看,窯洞體現了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智慧——利用黃土高原豐富的黃土資源,以最簡單的工具和方法創造出能夠遮風擋雨、抵御嚴寒的居住空間。
與此同時,窯洞的建筑結構也具有一定的科學性——拱形的洞口和厚實的土墻能夠有效地分散壓力,提高窯洞的穩定性和抗震能力。
走進窯洞,你會被其簡潔而實用的內部布局所吸引。窯洞內部一般有臥室、廚房、客廳等功能區域,空間雖不寬敞,但布置得井井有條。窯洞的墻壁和頂部通常被打磨得平整光滑,有的還會進行簡單裝飾,如繪制壁畫或張貼剪紙,展現出濃郁的民間藝術氛圍。
毛澤東主席在延安期間,就曾在窯洞居住生活過。初到延安,毛澤東主席住在延安鳳凰山麓的李家窯,后來,又遷居到楊家嶺的窯洞里。在這些簡陋的窯洞里,毛主席創作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等影響深遠的不朽著作,像燈塔一樣照亮了革命的道路。
一張簡單的木桌,幾把破舊的椅子,一盞昏暗的油燈,構成了毛主席工作和生活的主要場景。毛主席在延安居住的窯洞,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精神象征。正是在這樣艱苦的環境中,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智慧,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可以說,窯洞見證了黃土高原人民的辛勤勞作和生活變遷,承載著他們對家園的深深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過去,窯洞是人們遮風擋雨的庇護所,是家族傳承與發展的象征;而在今天,窯洞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感受其獨特的魅力。
江南民居:徽派建筑
代表地區:安徽、江西
徽派建筑,猶如一幅寧靜而幽雅的水墨畫,在江南大地徐徐展開。它起源于古徽州地區,也就是如今的安徽黃山、績溪,以及江西婺源等地。這里山水相依,氣候溫潤,為徽派建筑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
馬頭墻,又稱風火墻、封火墻,因其形似駿馬昂首長嘶的形態而得名。它是徽派建筑在防火、防風、防盜等方面的精妙設計,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極高的美學價值。從文化內涵的角度看,馬頭墻的“馬頭”,通常是金印式或朝笏(hù)式,顯示出主人對讀書做官這一理想的追求,同時,它暗含了“一馬當先、馬到成功”等美好的寓意,體現了徽商對家族繁榮、安居樂業的美好向往,也反映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家族的榮耀。從功能角度來看,馬頭墻的首要作用是防火。在古代,徽派建筑多為木質結構,房屋密集,一旦發生火災,極易蔓延。而高出屋頂的馬頭墻能夠有效地阻擋火勢的蔓延,將火災控制在一定的區域內。此外,馬頭墻還能夠起到防風的作用,減少強風對房屋的破壞,提高房屋的穩定性。在美學方面,馬頭墻線條簡潔流暢、輪廓起伏有致,與粉墻黛瓦的主體建筑相互映襯,形成了一種錯落有致、層次分明的美感,給人以一種古樸典雅、寧靜祥和的視覺享受和審美體驗。
天井,是徽派建筑的核心部分。它不僅能夠采光通風,還蘊含著“四水歸堂”的美好寓意,象征著財富的匯聚和不外流。廳堂寬敞明亮,中堂之上往往懸掛著名人字畫和祖宗牌位,彰顯著家族的榮耀與傳承。而那些精美的木雕、磚雕和石雕,則是徽派建筑藝術的精髓所在。工匠們以刀為筆,在木、磚、石上刻畫出各種寓意吉祥的圖案,如龍鳳呈祥、福祿壽喜等,栩栩如生,巧奪天工。
徽派建筑十分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比如,村落多依山傍水而建,房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一座座石橋、牌坊點綴在村落之間,為整個畫面增添了一份古樸與厚重。徽派建筑不僅是一種建筑形式,更是一種文化載體。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徽派建筑見證了一代又一代徽州人的奮斗與拼搏,也傳承了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
客家民居:土樓
代表城市:福建
它是《花木蘭》里一閃而過的東方標志,也是《大魚海棠》里古樸而動人的東方韻味,它就是客家土樓!客家土樓,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和江西等地,是客家人在輾轉遷徙中創造出的獨特居住形式,凝聚著客家人的智慧和創新精神。
從外觀上看,客家土樓多呈圓形或方形,高大而雄偉。外墻厚實堅固,一般可達一兩米厚,由黏土、沙石和糯米等材料混合夯筑而成,具有出色的防御功能。土樓的大門通常十分堅固,有的還設有機關和防御設施,以抵御外敵的入侵。
走進土樓,內部結構精巧而復雜。一層通常為廚房和雜物間,二層以上為臥室和起居室。土樓的中心是寬敞的庭院,是家族成員聚集、交流和活動的重要場所。
土樓的獨特之處不僅在于其堅固的建筑結構,更在于其蘊含的深厚文化內涵。土樓以家族為單位聚居,體現了客家人強烈的家族觀念和團結精神。一座土樓往往居住著幾十戶甚至上百戶人家,他們同宗同源,相互扶持,共同生活。在土樓中,長輩關愛晚輩,晚輩尊重長輩,家家和睦相處,這種和諧的氛圍傳承了千年,成為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客家人為何要建造土樓呢?首先是出于防御的需求。在遷徙過程中,客家人常常面臨著來自當地原居民和其他族群的威脅,以及匪患、戰亂的侵擾。土樓厚實的土墻、封閉的結構和狹窄的窗戶,能夠有效地抵御外敵的攻擊。
其次,土樓體現了家族聚居的傳統。客家人重視家族的團結和傳承,土樓的巨大規模可以容納數百甚至上千人共同居住,一個土樓往往就是一個家族或幾個家族的聚居地。這種聚居方式有助于增強家族的凝聚力,使其共同應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
再者,土樓是對自然環境的適應。客家居住地區多山地,土地資源有限。土樓的圓形或方形設計,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土地,同時也有利于采光、通風和排水。
最后, 還有經濟因素—— 一個大家族共同建造大型土樓可以節省建筑材料和勞動力,降低建筑成本。
在歷史的長河中,客家土樓見證了客家人的遷徙與發展,承載了無數的故事和情感,它是客家文化的瑰寶,也是人類建筑史上的杰作。
可樂小課堂
四合院的房屋建筑有著嚴格的等級和功能劃分:正房坐北朝南,是家族中長輩居住的地方,體現了其尊貴和權威。東西廂房則是晚輩的居所,南房一般用作客房或仆人的住處。這種布局不僅符合古代封建社會的禮教制度,也充分考慮了居住的舒適性和便利性。
黃土具有良好的保溫隔熱性能,使窯洞內部冬暖夏涼。在寒冷的冬季,厚厚的黃土墻壁能夠阻擋外界的嚴寒,保持室內的溫暖;而在炎熱的夏季,窯洞又能避免陽光直射,保持涼爽宜人的溫度。這種天然的調溫功能,不僅為居住者提供了舒適的生活環境,也大大減少了能源的消耗。
徽派建筑的最大特點之一便是粉墻黛瓦的外觀,簡潔而素雅,給人以清新脫俗之感。這種色彩搭配不僅與周邊的青山綠水相得益彰,更體現了徽州人崇尚自然、追求質樸的審美情趣。那高高翹起的馬頭墻,是徽派建筑的標志性元素之一,它不僅具有實用功能,更以其優美的線條和錯落有致的排列,為建筑增添了一份靈動與韻律。
客家人的祖先是中原地區的漢人。自秦漢以來,由于戰亂、饑荒等原因,中原漢人大規模南遷。他們歷經多次遷徙,逐步定居在今天的江西、福建、廣東、廣西等地。為區別于先來的及原居民的“主”,后到的中原人被稱為“客”。在遷徙過程中,客家先民保留了中原文化的諸多特點,如語言、習俗、建筑風格等。
Part. 2 少數民族建筑的瑰寶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長期以來,少數民族同胞在各自的聚居地憑借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建起一座座結構新奇,而又符合當地自然條件的民居,豐富了我國的建筑文化。
西北少數民族建筑:蒙古包、氈房
代表地區:內蒙古、新疆
蒙古包作為蒙古族傳統的居住建筑,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它的下部呈圓柱形,通常由木架、毛氈和繩索構成。木架結構穩固,支撐著整個蒙古包的框架,毛氈則起到保暖和防風的作用。蒙古包的頂部呈圓錐形,上面開有天窗,既能夠采光通風,又能讓炊煙順利排出。走進蒙古包,正中是爐灶,周圍擺放著家具和生活用品。蒙古包的墻壁上常常掛著精美的壁畫和刺繡,展現了蒙古族的傳統藝術和生活場景。
而氈房則是哈薩克族等游牧民族的居住之所。與蒙古包相比,氈房的形狀更加多樣,有圓形、方形等。氈房的搭建更加靈活,便于拆卸和搬遷,適應游牧生活的需要。氈房的主體由氈子覆蓋,這種由羊毛或駱駝毛制成的氈子,具有良好的保暖性能。氈房的內部裝飾同樣精美,色彩鮮艷的地毯、掛毯和繡花被褥,展現了哈薩克族人民對美的追求。
可樂王小課堂
蒙古包和氈房的建筑智慧不僅體現在它們的結構和裝飾上,更體現在其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西北草原和荒漠地區氣候惡劣,這些建筑在冬天能夠有效地抵御風寒,保持室內的溫暖;同時,在炎熱的夏季,良好的通風設計又能讓室內保持涼爽舒適。
二者還反映了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傳統。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蒙古包和氈房的便攜性使得他們能夠輕松地搬遷,追逐肥美的牧場。
西南少數民族建筑:吊腳樓、竹樓、鼓樓
代表地區:湖南、云南
吊腳樓主要分布在苗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它最特別的地方就是一半懸空在地面之上,另一半靠著實地而建。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呢?這是因為西南地區地形復雜,山地多、平地少,聰明的少數民族同胞們就想出了這種獨特的建筑方式。
吊腳樓一般有上下兩層,上層通風干燥,是人們居住的地方。下層通常用來存放雜物或者圈養家禽家畜。吊腳樓的屋頂覆蓋著青瓦,飛檐翹角,像展翅欲飛的鳥兒一樣,十分美麗。走進吊腳樓,你會感受到一種古樸而溫馨的氛圍。木質的墻壁散發著淡淡的木香,欄桿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展現了少數民族同胞們精湛的工藝和對生活的熱愛。
接下來,再看看竹樓。竹樓是傣族人民的傳統民居,相傳是諸葛亮發明的。竹樓的屋頂是用茅草鋪成的,呈“人”字形,既可以排水,又能遮陽擋雨。而竹樓的主體主要是用竹子建造的,所以叫作竹樓。整個建筑看起來就像一個大大的亭子,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是人們生活的空間,包括臥室、客廳和廚房。下層沒有墻壁,只有一些柱子支撐著,用來停放車輛、放置農具或者乘涼。竹樓通常建在水邊,周圍綠樹環繞,風景優美。
鼓樓不是鐘鼓樓的鼓樓,而是侗族具有地域特點的建筑物,流行于貴州、湖南、廣西地區。鼓樓通常建于侗族村寨的中心位置,是侗族人民集會、議事、娛樂和社交的重要場所。它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個族姓一座鼓樓。如果侗寨中的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時有幾個鼓樓并立。
鼓樓的底部通常呈方形或六邊形,隨著樓層的升高逐漸收窄,形成了優美的弧線。每一層的屋檐都向外伸展,既增加了建筑的美感,又為人們提供了遮風擋雨的空間,充分展示了侗族人民在木構建筑方面的高超技藝。它的外觀雄偉壯觀,高聳入云,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鼓樓大多采用木材構建,整座鼓樓不用一釘一鉚,全以榫卯相連,結構穩固,歷經風雨而不倒。
鼓樓的柱子、枋、梁等構件上常常雕刻著精美的圖案,如龍、鳳、花鳥、人物等,這些雕刻不僅具有裝飾作用,更蘊含著侗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祖先的敬仰。
青藏高原少數民族建筑:碉樓
代表地區:四川、西藏
羌族和藏族,這兩個古老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創造了無數令人驚嘆的文化遺產,而碉樓無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
羌族碉樓以其雄偉的身姿成為羌族文化的重要象征。這些碉樓多建于地勢險要之處,有的高達數十米。從外觀上看,它們棱角分明,線條硬朗,給人一種威嚴莊重之感。其建筑材料主要是石塊和黃泥,由于采用獨特的砌墻技術,因此,碉樓堅固無比,能夠抵御外敵的侵襲和自然災害的沖擊。
羌族碉樓不僅具有防御功能,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在羌族的傳統文化中,碉樓被視為家族的榮耀和凝聚力的象征。每一座碉樓都凝聚著羌族人的智慧和勤勞,見證著他們的歷史變遷和生活軌跡。
而藏族的碉樓,則展現出了另一番獨特的魅力。藏族碉樓分布廣泛,形式多樣,有石碉、土碉、木碉等不同類型。藏族碉樓的功能十分多樣,有的作為瞭望塔,用于觀察周邊的情況;有的則作為倉庫,儲存糧食和物資;還有的作為民居,供人們居住生活……與羌族碉樓相比,藏族碉樓在建筑風格上更加注重裝飾和細節,如墻壁上常常繪有精美的宗教圖案和象征吉祥的符號,展現了藏族深厚的宗教文化。總之,無論哪種用途的碉樓,都體現了藏族人民獨特的審美和對美的追求。
羌族和藏族的碉樓,不僅是少數民族建筑藝術的杰作,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們見證了這兩個民族在艱苦的自然環境中頑強生存、發展壯大的歷程,體現了他們的勇敢、智慧和團結。
可樂王小課堂
在建筑結構上,羌族和藏族的碉樓有著相似之處:它們通常采用下寬上窄的結構,穩定性極高。內部結構復雜,有多層空間,通過狹窄的樓梯彼此相連。這種設計既保證了碉樓的防御性能,又充分利用了空間。
Part.3 中西結合的建筑典范
隨著科技的進步,世界的聯系越來越緊密。歷史上,很多中國人漂洋過海,去異國他鄉打拼,從異國帶來了很多西式建筑風格。而很多外國人定居中國,也把他們的審美融入當地的建筑風格中,因此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
西方人帶來的建筑
代表地區:天津、青島
天津有很多國外風格的建筑,人們通常稱之為洋樓,其歷史可以追溯到近代。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列強紛紛在天津設立租界,帶來了他們各自國家的建筑審美和技術。于是,我們在天津可以看到英式的浪漫典雅、法式的華麗精致、德式的嚴謹莊重、意式的自由奔放……
比如,五大道地區的洋樓建筑群,彰顯著各種各樣的建筑風格:有以紅瓦坡頂、清水磚墻為特色的英式建筑;有裝飾華麗、線條優美的法式建筑;還有注重對稱、造型嚴謹的德式建筑……走在五大道,仿佛置身于一個建筑的博物館。
這些洋樓不僅外觀美麗, 建筑結構也十分精巧。它們大多采用磚石結構,有的還運用了當時先進的鋼筋混凝土技術;內部的布局也很合理,功能齊全,既考慮到了居住的舒適性,又展現了建筑的藝術性。
洋樓的裝飾更是獨具匠心。門窗上精美的雕花、陽臺上華麗的欄桿、屋頂上獨特的造型……每一處細節都彰顯著建筑師的智慧和創造力。有的洋樓還有美麗的花園和庭院,讓人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可以享受到一份寧靜與愜意。
位于五大道歷史風貌區的慶王府,就是一座中西合璧的百年王府小洋樓。它采用磚木混合結構,既保證了建筑的穩定性,又賦予其靈動的美感。而那寬敞的庭院和花園,不僅為居住者提供了休閑娛樂的空間,也使得整個建筑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
當我們踏入慶王府的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宏偉壯觀的三層磚木結構洋樓,傳統的中國琉璃瓦與西洋的雕花石柱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視覺沖擊。建筑的主體采用對稱式的布局,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筑的莊重與嚴謹。而那精美的陽臺、飄窗以及列柱式回廊,則又彰顯了西方建筑的浪漫與優雅。
沿著青石鋪就的小路前行,走進小樓內部,我們可以看到慶王府內部裝飾的奢華與精致。大堂內,高聳的天花板上懸掛著華麗的吊燈,燈光灑下,映照出墻壁上掛著的精美畫作。這些畫作融合了中式的山水花鳥與西式的抽象圖案,展現了藝術家們的高超技藝。房間內的家具陳設也別具一格,既有中式的紅木桌椅,又有西洋的沙發、鋼琴,中西合璧的風格在這里體現得淋漓盡致。
慶王府的建筑細節更是令人贊嘆不已。門窗上的木雕工藝精湛,每一個圖案都蘊含著深刻的寓意。主樓中廳二樓的回廊欄桿,有196根三色六菱形玻璃柱,皆是故宮琉璃瓦同窯燒制,黃綠藍三種御用之色代表了它的皇家血統,讓人感覺到華麗與貴氣。而那無處不在的彩色玻璃,更是為整個建筑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浪漫的氣息。
青島也同樣有多種多樣的西洋建筑,其中,德式建筑最為典型。德國在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對青島進行了大規模的城市規劃和建設,留下了諸如總督府、基督教堂、膠澳總督官邸等經典建筑。這些建筑以其嚴謹的構圖、雄偉的氣勢、精美的裝飾而著稱。
總督府是青島德式建筑的代表之一。它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信號山南麓, 始建于1903年。它由德國建筑師設計,采用了新羅馬風與青年風格派相結合的建筑手法,建筑外觀莊重典雅,內部裝飾華麗精美。建筑的對稱布局和高聳的鐘樓,展現出了德國建筑的嚴謹與秩序。
從整體布局來看,建筑呈現出嚴謹的對稱結構, 強調了中軸線的重要性。沿著中軸線,我們依次可以看到大門、門廳、大廳等主要空間,它們相互連接,層次分明,營造出一種流暢的空間序列。
建筑的外立面精雕細琢。花崗巖的基座堅實厚重,給整座建筑奠定了穩固的基礎。紅色的清水磚墻與白色的窗框,線條相互映襯,色彩明快而又和諧。屋頂部分采用了陡坡形式,覆蓋著紅色的陶瓦,增添了建筑的活潑與靈動。而那些精致的雕花、裝飾線條以及陽臺欄桿等細節,更是展現了當時德國建筑工藝的精湛水平。
走進總督府內部,我們仿佛置身于一個藝術的殿堂:歐式的壁爐、鋼琴與中式的家具相得益彰,墻壁上掛著珍貴的藝術品,地面鋪設著華麗的拼花木地板,走在上面,仿佛能感受到歷史的回響。房間布局合理、功能齊全,既有辦公區域,又有居住空間。每個房間都有著獨特的裝飾風格,從古典的歐式家具到精美的吊燈,每一處細節都帶領游客走進那個時代。
青島總督府不僅僅是一座建筑藝術品,它更是歷史的載體。從德國的殖民統治到中國收回主權,這座建筑經歷了風雨的洗禮,卻依然屹立不倒。如今,青島總督府已成為一座重要的歷史文化遺產,吸引著眾多游客前來參觀。它不僅讓我們欣賞到了建筑藝術的魅力,更讓我們銘記歷史的教訓,珍惜當下的和平與繁榮。
除了德式建筑,青島還有許多其他風格的西洋建筑。例如,八大關風景區內的各國別墅建筑,匯集了俄式、英式、法式、美式等多種風格,形成了獨特的建筑景觀。這些建筑有的小巧玲瓏, 有的氣勢恢宏,每一座都獨具特色,展現了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建筑風格和文化內涵。
青島的西洋建筑不僅具有藝術價值,還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它們見證了青島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現代化城市的歷程,也反映了近代中國在列強侵略下的那段屈辱歷史。如今,許多建筑經過修繕和改造,被賦予了新的功能,成為博物館、展覽館、酒店等場所,既保護了歷史文化遺產,又使其得到了充分的利用。
華僑帶回來的建筑
代表地區:福建、廣東
福建和廣東,是我國重要的僑鄉。眾多華僑從這里出發,遠渡重洋,打拼奮斗。他們在異國他鄉積累了財富和經驗后,懷著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熱愛,紛紛回鄉建設。這些華僑不僅為家鄉帶來了經濟的繁榮,更帶來了多元的文化和獨特的建筑風格,這些都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華僑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騎樓。我們在今年第10 期《學與玩》雜志中,曾經介紹過梧州的騎樓,其實,在福建的廈門、泉州以及廣東的廣州、汕頭等地,騎樓街也隨處可見。騎樓一般為兩到三層,底層沿街部分后退留出公共人行空間,形成遮陽避雨的廊道。這種建筑形式既能適應南方炎熱多雨的氣候,又方便了商業活動的開展。走在騎樓街,大家可以感受到濃厚的南洋風情,這些精美的雕花、獨特的柱式,無不展現出華僑對建筑藝術的審美。
除了騎樓,華僑們還帶回了西方的建筑元素和技術,它們與本土建筑相融合,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例如,福建土樓與西洋風格的結合:在土樓的外觀上增加了西式的陽臺、拱窗等元素,使原本古樸的土樓增添了幾分“洋氣”。而在廣東的開平,碉樓更是華僑建筑的杰作。碉樓集防衛、居住和中西建筑藝術于一體,造型多樣,有古羅馬式、哥特式、巴洛克式等,其堅固的結構和精美的裝飾,讓人不禁感嘆華僑的智慧和創造力。
同樣是碉樓,與同樣具有防御功能的藏族和羌族的碉樓相比,廣東碉樓有什么特別之處呢?首先,廣東碉樓多以鋼筋混凝土為主要材料,堅固耐用。其次,在建筑風格上,廣東碉樓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具有明顯的西洋風格,外觀常常裝飾著精美的羅馬柱、拱券和山花等,展現出獨特的異域風情。其內部布局則注重居住的舒適性和功能性,有客廳、臥室、廚房等生活空間。廣東碉樓內設有瞭望臺、射擊孔等防御設施,主要用于防御匪患和保護家族財產。最后,它們承載著華僑文化和嶺南文化,體現了海外華僑對家鄉的眷戀和對家族的責任感。從分布和規模來看,廣東碉樓相對較為集中,形成了獨特的碉樓群景觀。
而藏族和羌族的碉樓則分布在更為廣闊的青藏高原和川西地區,與當地的山川地貌融為一體。這些碉樓主要采用石頭和泥土作為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它們的風格更為古樸粗獷,外形高聳挺拔,線條簡潔明快。其建筑風格與當地的宗教信仰、民俗文化緊密相連,有的碉樓還與宗教儀式和祭祀活動相關,充滿了神秘的宗教色彩。
Part.4 賞園林,識建筑
前面,我們看到了全國各地、各民族的特色民居。現在,讓我們看一下中國本土的重要建筑形式——園林建筑。
樓,多位于園林的四周部位,便于人們欣賞園外的景色,有的樓位于園林中的主景區,是主要對景的組成部分,形象更為突出。
堂,位于園內中心位置,是園林主體建筑和風景構圖的中心,也是人們的主要活動場所。廳堂前大多有臨水的寬敞平臺,面對水池和假山,山上有亭,與之互為對景。
中國園林眾多,單獨一座園林,都有很多內容可以講。其中,大家最關心的大概就是里面的亭、臺、樓、閣、榭……今天,我們就以中國四大名園中的拙政園為例,看看這些建筑到底是什么。
亭,供人休憩、觀景的地方,是園林中式樣最為豐富的建筑類型,造型輕巧、靈活多變,結構簡單卻富有詩意。
閣,樓房的一種,多為兩層,四面開窗,可憑高遠望,一般用來藏書、觀景等。
榭,用于觀景的建筑,一般在水邊或花旁,根據其所在位置可分為水榭和花榭。
(責任編輯:杜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