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問題好多,都要“沖破天際”了?把問題丟給我,我找“大咖”幫你解答。
本期大咖:李華東,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學士、博士,北京工業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師從梁思成先生弟子郭黛姮教授。著有《古建筑里的中國智慧》。
我問:在景區游玩的時候,如果看到一座塔或者一座比較有歷史感的建筑,我怎么能夠迅速判斷出它是什么年代建造的呢?有什么小竅門嗎?
大咖答:最簡單有效的竅門,就是看這個建筑的說明牌。高價值的古代建構筑物,基本上都納入了文物保護單位,立有保護碑或者說明牌,上面的介紹是具有權威性的。
如果幸運地發現了從來沒有人調查研究過的古建筑,那么,應該怎樣判斷它的建造年代呢?最可靠的是文字,如上梁文、碑記,或者村志、縣志等對其建造、修繕經過的明確記載。實在沒有文字證據,則可以看它的形制。例如,木構建筑的屋頂、斗栱、梁架、紋樣等各種細節,往往有一定的時代特征,我們通過這些因素可以對其年代做出初步判斷(當然這需要對歷代建筑特征比較了解)。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古建筑的建造年代是很復雜的工作,要對各種因素進行仔細的綜合分析后,才可能得出相對——注意是相對準確的判斷,必要時還需要借助專業機構的碳14 檢測等技術手段。
我問:隨著“ 北京中軸線——中國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我對北京中軸線充滿了好奇。我想知道:在中軸線上,有哪些最值得“打卡”的名勝古跡呢?
大咖答:可以肯定地告訴你:北京中軸線上就沒有不值得“ 打卡” 的地方。在15處遺產點中,鐘鼓樓、景山、紫禁城、天壇等,估計大家都很熟悉了,我想給大家單獨介紹兩處相對不那么“著名”的遺產點。
一是萬寧橋。它坐落在地安門外大街上,匆匆而過的話,很可能忽略它的存在。萬寧橋建造于元代,別看它并不很“雄偉”,但它同時是兩項世界遺產——大運河和北京中軸線的遺產點。當年橋下運輸糧食等貨物的漕船絡繹不絕,對元大都的規劃建設和水系運轉起著特殊的作用。在欣賞古橋的同時,不要忘記“打卡”鎮水獸,尤其是橋東的兩只,它們是元代石雕,氣勢雄渾、形態生動、雕刻精美。
二是中軸線南段道路遺存。它們分布在正陽門和永定門之間的道路上,看上去沒有什么“稀奇”之處,但仔細想想,明清兩代的帝王儀仗就是從這些磚塊石頭上前往天壇祭天的,就能夠理解它們的文化價值—— 標示了明代以來中軸線道路的位置、走向、構造和不斷傳承沿用的歷史,沉默但堅定地展示著兩千多年積淀下來的理想都城秩序。
我問:我國古代人在建造房子的時候,既沒有機械化的工具、又沒有水泥和混凝土,那么他們究竟是怎么建造出這么多精美絕倫的各式房屋的?
大咖答:中國古建筑,可以說是“老天爺”——也就是大自然建造的。
不像需要炸山、開礦、冶煉等通過破壞環境而生產出來的鋼筋水泥,古人充分利用自然的產出,常見的如泥、木、竹、石,不常見的如珊瑚、海草、牦牛毛……來蓋房子,而且能夠把這些材料的優點,如泥土保暖、竹子柔韌、牦牛毛能根據氣溫濕度的變化自動膨脹或收縮等,發揮到極致,營造出盡可能安全舒適的家園。盡管沒有現代設備和材料,古人依靠自身的智慧營造了適合需要的建筑。比如,用榫卯把構件牢固地連接在一起,用斗栱作為減震器減緩地震的沖擊,用夯擊的辦法形成堅固的土墻,用標準化模數制作不同的構件,像搭積木一樣迅速蓋出宏大的建筑群等。
就連古建筑的形態,也是大自然的“設計”。坡屋頂的曲線是順應雨水下落的路徑,出挑的屋檐可以在夏季避免炙熱的日曬、在冬季納入溫暖的陽光,厚厚的土墻是為了抵御北方凜冽的寒風,可以打開的落地長窗是為了適應南方濕熱的氣候……
這樣看來,中國人的房子確實是大自然建造的,你說厲不厲害?
樹洞:有什么心里話,來告訴我吧!
我問:我平時學習很緊張, 但最近我發現,越是需要專心學習的時候,我越是控制不住自己玩手機和平板電腦,然后又很后悔因為玩而耽誤了學習的時間……我很著急,不知道該怎么辦。
大咖答:親愛的同學,你所訴說的困境是許多學生所共有的。這不僅僅是關于時間管理或自律的問題,可能還和潛意識的沖突、焦慮,或者是對學習壓力的一種逃避反應有關系。當你感到壓力巨大時,自然會尋求安慰和逃避的方法,玩手機和平板電腦提供了即時的滿足和放松,這是一種自然的反應。試試我給出的建議,它們可能對你有所幫助:
時間管理:設計固定的學習計劃,并在每一個較長的學習時段后給予自己短暫的休息,作為獎勵。在這期間可以自由地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
意識到逃避的本質:意識到你使用這些設備可能是為了逃避學習的壓力,這個認識本身就是一種進步,理解自己的情緒和反應會幫助你控制這種沖動。
情感協調:嘗試尋找其他方法來調節你的情緒,如運動、深呼吸或聆聽音樂等。
自我監督:可能的話,向信任的朋友或者家人尋求幫助,討論你的拖延行為,并請他們監督你。
心理探索:你可能也會從和學校心理咨詢師的對話中獲益,進一步探索你逃避學習的潛意識原因。
了解自己的心理世界和需求,可以幫助你化解內心的沖突,并且最終找到平衡學習和娛樂的方式。
——張敏(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
(責任編輯:楊懿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