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梅山民間壁畫是梅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藝術與歷史價值。它資源豐富,蘊含了豐富的創作理念和技藝,研究湘中梅山民間壁畫,將其科學融入課程體系之中,進行傳承保護、美術課程設置、工作室搭建,可以為美術教學提供特色教學資源,可以為美術創作帶來有益的借鑒與參考。有利于推進湘中梅山壁畫資源的傳承與開發,有利于增強地方高校美術專業辦學特色,培養美術應用型人才。
據《宋史·梅山峒》記載:梅山“其地東接潭,南接邵,其西則辰,其北則鼎、澧,而梅山居其中”。就是現在北起常德,南至邵陽,西到沅陵,東至長沙的廣大地域。“上古時,中華民族三始祖之一蚩尤及其部族生息繁衍于此,梅山苗族、瑤族居民,便是上古蚩尤部落的嫡裔。”北宋“熙寧五年,乃詔知潭州潘夙、湖南轉運副使蔡燁、判官喬執中同經制章惇招納之……于是遂檄諭開梅山,蠻徭爭辟道路,以待得其地”。梅山被開化置縣,其后大批移民遷入。梅山文化開始廣泛傳播至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因其原始文化中又不斷融入多元文化,形成一種既不同于中原主流文化又區別于少數民族的梅巫文化,人杰地靈,地域特色突出,影響深遠。
梅山壁畫具有獨特文化藝術價值
湘中梅山民間壁畫作為梅山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受道教文化的深遠影響,梅山壁畫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宗教神秘魅力。這些壁畫不僅造型栩栩如生,線條流暢自然,而且色彩鮮艷奪目,充分融合了當地豐富的文化底蘊。在梅山地區,如湖南安化縣的江南鎮、滔溪鎮、梅城鎮等地,古墓中保存著大量的梅山民間壁畫,這些壁畫同樣遍布于新化縣的各大宗祠和古寺,如楊氏、劉氏、羅氏、鄒氏的宗祠,以及熊山古寺、西泉寺、梅山寺等地。壁畫題材多樣,包括了精彩紛呈的彩繪人物、栩栩如生的動物和絢爛多姿的花草,每一幅都展現了梅山民間藝術的獨特魅力和深厚內涵。湘中梅山民間壁畫源自當地的民間藝人之手,梅山地區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都可以成為壁畫的創作元素,它們記錄了梅山人的生活片段,也真實反映了他們的審美追求和文化內涵。“真正的藝術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必需品。”這些美術作品的創作并非僅為追求藝術之美,更多的是基于藝人們自身的需求和所處的環境條件,展示了梅山人民在面對生產和生活挑戰時,如何利用當地的資源、工具與材料,創造出一系列富有梅山特色的壁畫作品。這些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品,更是梅山人民生活的真實寫照和歷史的見證。它的構圖、用色、用線等,每一項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湘中梅山民間壁畫傳承與保護
一、湘中梅山民間壁畫傳承與保護面臨的問題
一是技藝面臨斷層困境。首先梅山民間壁畫的繪制技藝往往依賴于口傳心授的方式,需要長時間的實踐和經驗積累。然而,隨著老一輩民間藝術家的離世,年輕一代中愿意學習和繼承這一技藝的人數逐漸減少,導致技藝傳承出現斷層。其次,缺乏資金和市場支持也是制約梅山民間壁畫傳承的重要因素。壁畫的繪制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由于市場需求有限,很多民間藝人難以通過繪制壁畫來維持生計,更不用說投入更多精力進行創作和研究了。再次,現代文化沖擊也對梅山民間壁畫的傳承造成了影響。隨著現代文化的普及和全球化的進程,人們的審美觀念和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一些年輕人可能更傾向于追求現代化的藝術形式,對傳統的梅山民間壁畫缺乏興趣。最后,社會認知度低也是導致梅山民間壁畫傳承困難的原因之一。由于宣傳和推廣不足,很多人對梅山民間壁畫并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其存在。
二是來自電腦打復印壁畫技術的挑戰。電腦打復印技術是通過掃描、數字化處理和打印等步驟,實現了壁畫圖像的快速、準確復制。通過電腦打印技術可以更加方便地復制和保存壁畫的圖像,避免壁畫原作受到損害或遺失的風險。還可以調整壁畫圖像的大小、顏色、對比度等參數,以滿足不同的復制圖像需求,使壁畫圖像的展示更為便捷。然而,電腦打復印技術雖然可以實現高精度的圖像復制,但往往難以復制傳統壁畫中的筆觸、顏料層次和質感等獨特的表現力。這使得數字化打印的壁畫作品在視覺效果上可能與傳統壁畫有所差異,難以完全達到傳統壁畫的藝術效果。過度依賴電腦打復印,可能造成傳統壁畫繪畫技藝的失傳和遺忘,對壁畫的傳承和保護造成不良影響。
二、湘中梅山民間壁畫傳承保護對策
新型城鎮化協調發展背景下,梅山民間壁畫藝術創新和發展面臨機遇與挑戰。新型城鎮化注重生態宜居、和諧發展,強調文化保護和傳承,這為梅山民間壁畫的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六屆“梅山文化研討會”中的梅山民間壁畫相關的收集與論述的理論研究成果,為梅山民間壁畫的傳承和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通過建設梅山地域博物館、美術館等文化設施,向公眾展示梅山民間壁畫的魅力,提高公眾對梅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梅山藝術家將梅山民間壁畫與現代藝術元素相結合,創作出更具現代感和藝術價值的作品,將梅山民間壁畫與旅游區、民居、鄉村相結合,通過開發旅游文化類產品,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觀賞和體驗梅山壁畫的藝術魅力,從而推動梅山地域文化產業的發展。
第一,建立梅山壁畫傳承人工作室。保護現有壁畫及傳承人,組織專業團隊對梅山地區的民間壁畫進行全面普查,詳細記錄每一幅壁畫的位置、內容、年代等信息,建立電子數據庫,實現信息共享和長期保存。針對壁畫存在的破損、褪色等問題,邀請專業修復人員進行修復工作,同時建立定期檢查和維護機制,確保壁畫的長期保存。定期組織傳承人參加專業技能培訓和交流活動,提高他們的技藝水平和創新能力。同時,鼓勵傳承人通過師徒制、工作室等方式,將技藝傳授給年輕人。
第二,梅山壁畫文化交流與展示。定期舉辦梅山民間壁畫的展覽、研討會等活動,吸引更多公眾關注和參與,提升梅山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與國際間相關文化機構的交流與合作,引進先進的保護和傳承理念,推動梅山民間壁畫走向世界。
第三,通過數字化技術保護。梅山文化至今仍然集中保存于湖南中部、西南部,包含豐富的人類原始文化信息。梅山壁畫作為文化遺產,其數字化保護不僅要考慮技術層面的實現,還需要關注文化價值的傳承和弘揚。梅山壁畫長期受到自然環境的侵蝕,如潮濕、霉菌、日光照射等,導致壁畫表面出現剝落、褪色等現象。因此,在數字化過程中,如何確保高精度、高保真地采集和還原壁畫原貌,是一個技術挑戰。此外,對于如何平衡數字化過程中的光線控制、色彩還原、紋理細節捕捉等方面,也是技術層面需要解決的關鍵問題。大量的數據,包括高清圖像、三維掃描數據等,這些數據需要高效的處理和存儲,以便后續的研究、分析和展示,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于購買先進的設備、技術研發、人員培訓等方面。
梅山民間壁畫在地方高校美術教學中的運用
在地方院校的美術創作教學中,有效整合并善用本土豐富的美術課程資源,對于構建獨特的辦學特色以及培育學生的創新能力至關重要。其關鍵在于將梅山民間壁畫創作的理念和精髓巧妙地融入教學實踐中,同時探索創新的教學方法,確保學生能夠深入理解和運用這一獨特的地方壁畫資源,從而在學習過程中激發出更多的創新靈感。這樣的教學策略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創作素養,還能夠促進他們對本土文化的認同和傳承。
一、湘中梅山民間壁畫資料的整理
在深入研究梅山文化的過程中,湖南人文科技學院以特色館藏建設為核心,專注于挖掘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地域特點的梅山文化元素,通過系統整理與保存,進而形成了一個內容豐富、特色鮮明的梅山文化資料庫。為了更好地傳承和分享這些寶貴的文化資源,學院運用數字化技術,精心構建了特色館藏的網絡文獻平臺,以開放共享的態度實現了互聯網資源互通,使更多人能夠便捷地獲取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料。同時,學院設立專門的梅山文化資料室、國畫工作室、產學研一體實訓室,打印機、復印機、照相機、電腦等研究設備為湘中梅山民間壁畫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保障。
二、在地方高校開設與湘中梅山壁畫相關課程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堅持以“為地方經濟社會和文化建設服務”的人才培養目標,聚焦學生的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研究能力的培養。在當前梅山地區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對于既具備專業素養又深入了解地方文化的復合型人才的需要尤為迫切。學校決定在教學體系的各個環節中融入梅山文化藝術資源,從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到具體教學實踐的全面改革,深化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和傳統藝術的熱愛,推動梅山民間藝術文化遺產的傳承與弘揚,為地方文化的繁榮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將梅山壁畫設計研究課程進工作室、在地方各類美術創作項目中應用,形成校地結合與產學研用一體的教學模式。學校不定期開展梅山民間壁畫相關內容講座,組織梅山民間壁畫藝術調研與學術研討、創作觀摩,引導更多學生關注梅山壁畫藝術的形式,引發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思考;美術學專業開設墻繪藝術、壁畫創作、校企合作等課程,結合“壁畫藝術”內容,全面介紹梅山民間壁畫,讓學生系統了解梅山文化與壁畫藝術;畢業生設計選題中,開列梅山文化系列選題,如梅山歷史人物主題創作、梅山宗教藝術創作等,鼓勵學生開展對梅山壁畫藝術的調研、發掘和研究,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學院教師從個人專業特點出發,就梅山相關內容形成具有個性化和地域特點的科研成果與創作作品,拓展科研領域與專業能力,開發校本課程,從而形成學校教學與辦學特色。
三、建立梅山民間壁畫實踐基地,進一步系統化完善工作室的構建
湖南人文科技學院正積極推進梅山文化平臺的構建工作,致力于其長期穩定發展,并逐步將其打造成展示學校特色的標志性品牌平臺,從而更加廣泛地傳播和弘揚梅山地區深厚的文化魅力。為學生提供實地學習和實踐的機會,讓他們親身感受傳統壁畫的魅力和價值。基于學校現有的梅山文化特色學科,我們將聚焦并加強梅山民間壁畫藝術在美術創作課程中的實踐運用,以壁畫校本課程為出發點,強調產學研的深度融合。通過這一舉措,我們旨在讓學生深入學習梅山文化,感受梅山民間壁畫藝術的獨特魅力,并將這種傳統藝術形式融入個人的美術創作實踐中。學院已建設的“國畫工作室”承接了系列梅山文化壁畫橫向項目,學生參與創作了漣源市檢察院文化墻設計、婁底中餐廳壁繪設計等項目,作品成果以梅山民間壁畫為研究與創作基礎,開發系列梅山文化壁畫作品,推動壁畫藝術的傳承與發展。既有提高人文素養的效果,也有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效力。將理論與實踐結合,形成專業人才培養特色。
綜上所述,梅山民間壁畫作為獨特的文化遺產,其豐富的人文內涵、深厚的道德觀念和審美價值,不僅凸顯了專業特色,還與地方產業和社會需求緊密相連。將這些壁畫融入美術教學,不僅能提升學生的美術實踐能力,還能推動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學科專業建設。此舉不僅有利于美術教學在地域文化上的深耕,增強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而且有助于學生將所學知識與實際應用相結合,提高美術創新與應用能力。
作者簡介:
曾正,1984年生,男,湖南懷化人,講師,研究方向:美術理論與創作。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一流專業建設的梅山民間壁畫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與實踐”(項目編號HNJG-2021-0987)、2022年度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一般課題“湘中民間壁畫搜集整理與數字化保護研究”(項目編號XSP22YBZ165)成果。作者單位:湖南人文科技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