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是填補高校思政課內容缺口、提高思政課說理性、促進紅色校史資源教育價值再生的關鍵所在。針對在實際過程中出現的“難融”“硬融”“全融”等問題,高校首先要從源頭加強紅色校史資源的開發、為思政課教師提供系統的思政素材;其次要使思政隊伍樹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觀、合理利用紅色校史資源形成特色思政課;最后要設計合理有效的評價監督體制,切實保障紅色校史資源融入的效用。
紅色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課的價值
一、補充思政課內容缺口,提升教學實踐性
毛澤東同志在回顧農民在農協領導下做的十四件大事中,提到農協的政治宣傳的成效時,講道:“今后需要注意的,就是要利用各種機會,把上述那些簡單的口號,內容漸漸充實,意義漸漸明了起來”。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課作為國家進行思想、政治宣傳與教育的重要途徑,是高校教育者們高度關注的環節。時刻關注教學方法內容,形式的創新。無論形式怎樣變化,思政課的內容一定是所有一切變革的基石,沒有好的內容,一切創新都是空談,時間久了總是經不起實踐考驗的。紅色校史作為一所學校成長過程中的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產物,如遺留的革命者的影音錄像、史料文獻、生活用品等物質產品,以及生成的校園文化、校訓校歌、規章制度等精神性的產品。這些都可以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學內容,有助于解決思政課教學內容單一、同質化的問題和教師教學素材枯燥乏味的問題。紅色校史本身就是實踐的產物,革命人物和事跡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活生生的實踐結果,所以對紅色校史的利用可以一定程度上印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提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其的信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性,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入腦、入心。
二、提高思政課說理性,增強大學生認同感
“日常生活的需要,因日常生活的變遷而變遷,離開了日常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便是盲目地教育,便會失去它原本存在的合理性。”只有堅持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產生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系,才能夠維持思想政治教育的說理性。紅色校史恰恰是“好思想”和“好故事”的統一,一方面是從資源角度來看紅色校史資源,它的資源種類包括有形的和無形的,形式多樣,如史料文獻、影音、實物、理念、研學、活動等。這迎合了新時代大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可以使思政課本身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變得簡單有趣味性,減少思政課抽象的本質,可以讓學生從自在的學習轉為自為的學習。另一方面是從紅色校史資源的特性出發思考,紅色校史資源與高校師生共承一脈,具有同一個根基,流淌的是同一種血液,紅色校史資源能夠拉近學生與思政課和思政課教師之間的距離,使思政課變得有溫度,從而使學生從能夠去到愿意去,最終到想要去的進化,使得學生快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產生出對思政課和思政課教師的認同感。
三、促進紅色校史資源價值再生,推動思政課不斷創新
紅色校史本身是在民族戰爭史當中成長起來的,彰顯著革命先烈偉大的民族精神,具有較高的育人價值。不僅要充分認識到偉大革命精神,也要明白,它作為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是動態性的、具有生命力并持續發展的過程,所以應該承認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內涵和意義是不斷更新的。將其融入高校思政課當中,是賦予其時代內涵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思政課創新的一個必要手段,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事物在前進的過程中總是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時代將賦予其新的內涵,促進其向現代化轉變。紅色校史在融入高校思政課的過程中,一定是對于自身的一個辯證否定的過程。通過一個完整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辯證過程,在不斷的實踐當中進行揚棄,最終實現自身的質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迎合現代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紅色校史資源本身的價值也在融入的過程中根據實踐的反饋,結合教育者的開發利用和受教者的呈現狀態實現自我革新,達到價值的再生產。促進紅色校史資源的可持續性發展,不斷地為思政課賦能,推動思政課的創新發展。
紅色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現實困境
一、紅色校史資源開發系統性不足,難以利用
當下紅色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最大的難題在于資源的開發不具備系統性,整體零散。二者之間有著看得見、摸得著的屏障,起因于紅色校史資源的獨特性。紅色校史資源是在學校的襁褓里長大的,是一所學校具體的歷史。原則上是有高度的獨立性的,可以說是“一校一史”。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又是國家進行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載體,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可供教育者自由發揮的余地很小。二是高校對于校史的綜合挖掘和利用存在問題。如校史的編撰,高校基本上是根據時間順序進行編寫,在其基礎上闡述其中的人、物、事和精神文化制度等。思想政治理論課涵蓋了《中國近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式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五門課程,單是從歷史角度進行梳理,只能確保綱要的教師可以快速地抽取與課程相適應的思政素材。其他各門課程的老師對素材的選取是比較吃力的,所以這會減少他們在課程中對于校史素材的使用,也就基本上達不到紅色校史資源的育人實效。
二、思政教師資源意識薄弱,造成資源主觀性浪費
習近平主席在參觀中國人民大學校史館時,提到紅色資源的利用:“一定要把這一光榮傳統和紅色基因傳承好,守好黨的這塊重要陣地。要加強校史資料的挖掘、整理和研究,講好中國共產黨的故事,講好黨創辦人民大學的故事,激勵廣大師生繼承優良傳統,賡續紅色血脈。”它的重要性也是可見一斑。但在真正的實踐過程中出現了兩個問題,第一是高校層面不重視,紅色校史資源的特殊性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政治性致使高校層面忽視了紅色校史資源的普遍性和統一性。紅色校史資源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中奮斗的成果,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瑰寶,是全中國、全民族砥礪前行的精神支柱。第二是教育者利用不得當,部分教師已經有意識地預見到了紅色校史資源的育人功能,積極將紅色校史資源融進課堂當中去。但是由于自身的資源利用觀念缺乏,首先在紅色校史資源利用時會不自覺地忽略某些重要資源,鑒別和篩選會出現問題。其次是在選擇利用紅色校史資源時沒有考慮思政課和紅色校史資源之間的適配性,就會出現驢唇不對馬嘴的現象。兩大主體的資源意識會很大程度地影響紅色校史資源在思政課中的運用,如果運用不當就會造成資源的主觀性浪費,影響紅色校史資源的融入效用。
三、思想層面疲軟,出現形式主義傾向
在實踐過程中,點子和方法一定要用對,既不能教條主義也不能經驗主義,而是要注意從感性的認識循序漸進過渡到理性認識。由于高校監督考核和評價機制的不合理性,當前高校思政課堂上學生和教師之間缺乏互動。一是思政課的特殊抽象性,使學生在聽課過程中味同嚼蠟,課堂積極性缺乏。二是部分教師把教學當成謀生的手段,機械地進行授課,心理層面漸趨怠慢。所以在融入紅色校史資源時忽略紅色校史資源本身的特性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只是簡單應付課堂教學和上級檢查。導致大部分高校學生普遍將思想政治理論課稱為“水課”,雙方的負面情緒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高校思政課長期處于低效狀態,究其本質在于高校進行教學監督時認識不足、浮于表面,形式主義嚴重,在對教師思政課教學成果評價時缺乏明確的體系標準,使教師不能及時調整教學方案的設計,對學生評價則唯成績是從,將其定位為專業課的從屬學科,忽略學生的過程性成果,過于重視終結性成果。
紅色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路徑
一、促進資源的統籌管理,為思政課教師提供系統的思政素材
紅色校史資源作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對高校思政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在開發時一定要找對方向、用對力氣。只有將合適的紅色校史資源作為教師的課程素材融入高校思政課當中去才能夠保障思政課資源的有效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開發、配置和利用的合理程度將直接決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紅色校史資源的開發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如何將分散的紅色校史資源進行重組,在短時間內最大程度地實現效益最大化,只能是通過高校的上層管理。只有通過有效的管理手段,才能夠消除實現目標的障礙性因素,并能在有效地實現目標的過程中使效率最大化。所以管理者必須通過計劃、組織、領導、控制等職能來協調各部門的工作,加強紅色校史資源的開發、配置和利用。使紅色校史資源有序地重組,服務于思政課教師,減少思政課教師的認知負擔。在選擇利用紅色校史資源時能夠快速地從紅色校史資源體系中找到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的內容,減少在備課過程中不必要的時間消耗,確保課堂效果的呈現。
二、加強頂層設計,培育思政教師隊伍資源意識
在世界的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教育教學資源的浪費相當嚴重。紅色校史資源有時不具備具體的形式和載體,主體利用意識薄弱、不合理的使用造成思想政治教育效率低下,導致資源的浪費,包括頂層設計的管理不當、思政課教師資源意識的缺乏等。在管理學當中,對于人力資源的使用強調人才的培養、系統的管理,這樣才會提高事情的效率,著名管理學家泰勒說:“只有充分意識到的機會和責任都在于通過系統性的合作來培訓出這種能干的人,而不是獵尋他人已經培訓好的人,這樣才能走上提高國家效率的道路。”一個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可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軌不偏航。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最大的問題在于,教師對于紅色校史資源認識不當,沒有專業的資源學背景,導致資源不能夠充分發揮自身的效用。所以加強對思政課教師資源觀的培養,儲備一批具有資源學理論知識的人才隊伍,才能夠合理使用紅色校史資源,實現效益最大化,滿足教育者、受教育者及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需要。
三、設計合理有效的評價監督體制,切實保障紅色校史資源的效用
有效的評價監督體制能夠在情緒刺激上使思政課教師保持一種警覺狀態,加強其對紅色校史資源利用的重視程度,減少教師“磨洋工”的現象。附加一定的獎懲會深層次地使思政課教師的情緒保持一種可持續性狀態,形成一種綿力,保障紅色校史資源持久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課當中去。合理的評價機制可以第一時間反饋給思政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資源利用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使其在課堂設計上做出改變,不斷改進課堂教學,促進思政課教師資源使用能力的提升。由于思政課的特殊性質,無論是形成性評價還是過程性評價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要針對性地設置評價機制,側重于教師的形成性和學生的終結性評價。盡量避免主觀性的評價指標,影響教師教學積極性。要形成一種良性的教師與上層管理、與學生之間雙向互動關系,保障紅色校史資源融入高校思政課的效用。
作者簡介:
李明珍,1999年生,女,河南洛陽人,南京醫科大學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牛俊美,1981年生,女,山西高平人,南京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本文系南京醫科大學2022年度公共衛生學院“雙一流”建設科研創新項目思政人文專項(52)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