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小學生最早接觸的環境,是學生學習價值觀念、行為模式與情緒管理手段的重要場所;也正是因此,家庭教育是小學生成長歷程中最直接、最深入、最有效的教育方式。而以家庭教育為載體開展挫折教育,不僅能夠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磨煉學生的意志品格、提升學生的抗挫能力,更能夠使學生在面對挫折、跨越挫折的過程中逐步養成正確看待自身、科學認知世界的方法論,對于其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故相關課題的深入研究亟需開展。
小學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重要價值
小學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重要價值具體體現在下述四個層面:
促進心理健康成長,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現代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使得小學生長期生活在衣食無憂、自由發展的順境中;而即便其在學習生活中遭遇了問題,老師與家長也會盡力給予幫助。這就使得學生普遍缺乏對挫折這一概念的科學認知,當其進入獨立環境,面對挫折無法向他人尋求幫助時,往往會喪失獨自面對的勇氣與毅力,繼而在自怨自艾中自暴自棄。而在小學家庭教育中落實挫折教育能夠使學生正確認知挫折,進而在面對挫折、跨越挫折的嘗試中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助力其后續的發展。
激發學生深度潛能,滿足學生發展需求。在小學家庭教育中落實挫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學生的依賴性、培養學生的獨立性。通過適當的挫折教育,學生在面對生活學習中的挫折與困境時始終能保持獨立思考,堅持“我能行”“我要上”的理念,進而在持續性的試錯、總結與挑戰中鍛煉自身的創新能力、激發自身的深層潛能,實現自身能力的全面發展。
磨煉學生意志品格,塑造學生價值觀念。逆境造就人才,挫折磨礪品質。在小學家庭教育中落實挫折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接觸更多品類、更多層面的挑戰與困境,從中攫取更為豐富、更為真實的生活經驗與社會常識;進而使學生在生活與學習的點滴實踐中鍛煉自身的獨立生活能力,構建獨自面對、自主奮斗的意志品格。
提升學生抗挫能力,正確認知成功失敗。挫折教育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成敗觀念。生活學習中困境與挑戰不可避免;而如何從失敗的陰影中走出、面對挫折再次奮勇而上,是每個學生都應具備的寶貴品質。通過挫折教育,小學生一方面能夠學會如何處理失敗后的負面情緒,使自身始終保持“我能行”“我要上”的積極狀態;另一方面則能夠主動在失敗中汲取經驗,掌握面對挫折的技巧,提升自身的抗挫能力。
小學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策略
一、逐步設置成長障礙,創設挫折教育的情景
小學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是一個過程化、長期化的教育工作,其應適應學生發展的普遍規律、基于學生成長的實際需求有序而逐步地展開。重養育輕教育、重生理輕心理是現階段小學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問題,因此在開展挫折教育的過程中,家長應秉持著“吃必要之苦”的理念,有意識地為學生設置成長的障礙或是犯錯的機會;需注意“成長的障礙”或“犯錯的機會”并不是故意阻撓學生的行為舉止,而是應以日常生活為情境,適當放開對學生的保護,使學生能夠自然、直接地面對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各式挫折,進而使其掌握跌倒后爬起、思考后前進的品質。
以日常生活中的穿衣與飲食為例,在穿衣層面,家長可有意識地向學生提及天氣的變化,在引導學生思考當前天氣穿什么衣服合適后要求學生自行選擇今日出行應穿著的服飾;并在出門后詢問學生的體感如何,應做出什么調整,再回家進行嘗試,以此便通過生活常見的穿衣這一行為完成了以試錯和思考為中心的挫折教育。在飲食層面,家長則可引導低年級的學生認識廚房里的器具,并在其升入中高年級后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創設加班、生病等情境,要求其自行進行調味、涼拌等簡單的烹飪操作,以此為其提供實踐嘗試的空間;而在學生實踐面對挫折后,家長則應及時加以引導,鼓勵其主動分析問題所在,并要求其在總結經驗后再次嘗試,以此使其體會到跨越挫折的成功感,將挫折教育滲透到生活之中。
二、激勵學生獨立應對,塑造學生的自主意識
生活經驗的缺失與綜合能力的不足使得小學生在面對挫折時極易失去自信;在這種態勢下若家長始終幫助其解決問題,勢必會使其產生依賴性、喪失獨立性,形成不愿嘗試新事物的怠惰心態。因此,小學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又一重點便是幫助學生形成獨立人格與自主意識。
為實現這一目的,一方面家長應在日常生活中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以溝通代替說教,使學生能夠得到充分的認可與尊重,明確自身作為個體的獨立性,進而形成敢于表達、勇于嘗試的底層性格;另一方面家長則應在面對挫折時鼓勵學生的自主行動,以建議代替指揮,在學生成功克服挫折時引導其總結經驗,并通過贊賞分享其喜悅,在學生失敗時幫助其分析問題,并通過鼓勵激發其斗志,以此幫助學生形成獨立自主、堅持不懈的頂層思維。
以最常見的作業輔導為例,在學生面對難解的問題而向家長尋求幫助時,家長首先應保持充足的耐心,不產生厭煩等情緒;而后詢問學生對于題目的看法,鼓勵其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題目,家長在這之后再按照學生的敘述邏輯對題目進行簡單拆分,通過圖畫等形式簡單引導后再要求學生進行獨立思考。若學生得出答案,則對學生進行稱贊并要求其總結方法經驗;若學生失敗則重復上述步驟引導學生對題目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如此在為學生提供一定引導的同時確保為學生保留了獨立思考的空間,使其在面對挫折時能夠逐漸形成應對挑戰的完善方法論。
三、引導學生正確認知,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
抗挫能力的培養是小學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關鍵環節。只有確保學生在感受、體驗的過程中能夠及時消解因挫折產生的消極情緒、及時克服因困境導致的怠惰心理,學生才能逐步構建吃苦耐勞的精神與拼搏奮斗的品質。因此,為了培養學生的抗挫能力,本文從如下兩個角度提出了應用策略:
一方面依托精神食糧,激勵學生獨立面對。在面對挑戰時學生難免會遭遇失敗折戟,在這時家長可以以歷史名人的優秀事跡為精神食糧激勵學生,通過歷史名人在面對挫折時所展現出的卓絕毅力與超凡勇氣,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此使其產生堅持不懈的毅力與獨立面對的勇氣。以樂器學習為例,若學生產生畏難情緒不愿繼續學習,家長可以為學生講述著名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后仍堅持“扼住命運的咽喉”的故事,以此激發學生對藝術的向往,引導其樹立遠大目標、主動挑戰困難。
另一方面通過物理手段,消解學生負面情緒。在利用精神食糧激發學生情感共鳴的同時,家長也應認識到物理手段在調節學生心態、培養學生抗挫能力的重要價值;家長應在生活學習中引導學生掌握一些抗擊挫折的技巧,以幫助其構筑心理層面的堅實壁壘。例如在學生學習壓力較大、成績較不理想而覺得委屈時,家長可帶領學生于休息時爬山,并面對空曠的山嶺大聲呼喊以釋放壓力;在學生心情煩雜、焦慮難安時,家長可和學生一起進行書法臨摹以平穩心境整理思緒;在學生情感不適、情緒低沉時,家長可與學生一起聆聽平靜舒緩的樂曲,以此使學生掌握消解消極情緒、克服怠惰心理的有效方法。
四、科學設置教育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挫折教育應確保可控制、可持續。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落實挫折教育時應堅持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成長環境等因素分析學生發展的實際需求,并進一步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能力特長與性格特點等因素調整挫折教育的具體形式;進而將挫折教育構建為依托于日常生活情境、相互聯系而又相互反饋的綜合教學模式。在這一模式中,不同教育任務的目標應具有趨同性,并呈現為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特點,以此通過任務輕快、過程新穎、內容相異的挑戰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情感反饋與思考空間,使其自主意識得到充分鍛煉,確保學生能夠在挫折教育中積累經驗、塑造人格、構建自信。例如在家庭教育中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小學生在讀整本書時通常會存在畏難情緒,家長可先要求學生獨立閱讀一段話而后復述、然后是獨立閱讀一篇文章而后復述、再然后是獨立閱讀一本書而后復述,以此循序漸進幫助學生克服困難。
長期性、漸進性是挫折教育的顯著特點,挫折教育的成果往往在很長時間后才能顯現,傳統的教育成果評價方式與挫折教育不相適應。因此,家長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學生的日常表現,仔細品讀學生在一言一行中所體現出的成長變化,并以此為基礎對挫折教育的導向進行調整優化,在滿足其發展需求的基礎上幫助其構建強勁的心理素質、堅定的意志品格、科學的價值觀念與良好的自我認知,以此幫助學生在適當的劣性刺激下實現自身能力的長足發展。
小學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相關思考
一、適度適量: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內容平衡
在社會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家長已經意識到了挫折教育的重要價值,并開始嘗試在家庭教育中予以實施;但在落實挫折教育的過程中,部分家長往往無法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內容平衡,使得挫折教育不僅無法發揮原有的教育價值,更對學生的人格發展與能力塑造形成了負面影響。一方面,部分家長在開展挫折教育時打著挫折教育的幌子,刻板、人為地創造一些不具有真實性的虛假情境,進而導致學生無法深刻地認知生活學習中“挫折”的真正形態,難以自內而外地形成完善的精神品質,常見的“吃苦夏令營”等拘泥于一時一事、為挫折而挫折的教育情境使挫折教育的成效大打折扣。另一方面,部分家長則在意識到溺愛不利于學生成長后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家庭教育過度嚴厲,“中國式”挫折教育使得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面對著因“心靈施暴”而產生的過多壓力,這不僅扼殺了小學生活潑愛動、好奇自由的天性,更極大程度地在學生的人格情緒與精神心理層面埋下了深層禍根,不利于其后續的發展。
因此,小學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在內容層面一定要適度適量,確保可控范圍的劣性刺激能夠成為激發學生斗志、塑造學生自信的動力;而不是促使學生驕縱、扼殺學生天性的行徑。
二、因材施教:控制好挫折教育的形式表現
小學家庭教育中挫折教育的根本要義在于由家長引導學生形成面對挫折無畏無懼的心理韌性、認知挫折必然性與積極性的價值觀念,進而構建完善的自主意識與抗挫能力。而因為小學生在年齡性別、能力特長、成長環境等層面的差異性,面對相同的挫折時不同學生所產生的反應也往往大相徑庭;因此,小學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在形式上應堅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確保學生所面對的挫折符合自身發展需求、適應普遍發展規律。
以小學中低年級學生為例,因其年齡較小,認知與行動能力均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在開展挫折教育的過程中應堅持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規避保護主義,在引導其樹立明確目標的情況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針對其中性格開朗、敢想敢做的外向學生,家長應基于對學生的理解以贊賞與鼓勵進行引導,使其保持面對挫折的奮進態度;而針對其中性格敏感、自卑早熟的內向學生,家長則應通過親近、溫和的溝通進行安慰與開導,使其能夠走出牛角尖,形成自信以面對后續挫折。
綜上所述,小學家庭教育中的挫折教育貫穿學生生活學習的全部環節,在具有廣泛的教育功能的同時也葆有一定的活動結構與發展規律。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把握好挫折教育的內容與形式,不拘泥于一時一事,而是應放眼長遠,堅持以學生為本體、以挫折為本位、以發展為本源,引導、教育學生掌握面對、解決挫折的方法;鼓勵、幫助學生感受克服、跨越挫折的喜悅。以此促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狀態與意志品質,為其健康成長與價值實現奠定最為牢靠的底層基石。
作者簡介:
錢佳虹,1993年生,女,江蘇昆山人,本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當代家庭教育。作者單位:昆山開發區兵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