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性教育在中國共產黨歷史發展的各個階段都擔任著重要職責。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黨內教育正在發生新變革。這種變革不僅表現在發展理念上,還表現在團結戰斗力、創造力和創新能力諸多方面的全方位升級。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對大學生進行黨性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新時代大學生黨性教育的意義與價值
黨性是黨保持先進性、純潔性,永葆馬克思主義政黨政治本色,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能力的重要保證。加強黨性修養是黨百年奮斗的經驗總結,在面對世情、國情、黨情變化帶來的風險挑戰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強大的黨性修養是促使廣大黨員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開展偉大斗爭、應對風險挑戰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通過全面從嚴治黨實踐,對黨性鍛煉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新時代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和新媒體成長的一代,面對國際、國內形勢變化帶來的新風險和新挑戰,比以往更加復雜和難以掌控。新時代風險挑戰越大,越要不斷鞏固提升大學生的黨性教育,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通過嚴格的教育培訓和組織生活不斷錘煉本心,提升黨性意識,自覺加強黨性修養。
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根本要求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工作作為黨一項長期的戰略工作,必須教育培養好一代又一代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要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大學生作為青年的重要群體,在其“灌漿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做好大學生黨性教育工作,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育全過程,引導大學生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是堅定社會主義教育方向、全面做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必然要求
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將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的關系進行統籌部署,充分體現了黨對未來發展關鍵的把握和對建設現代化強國的戰略考量。國之命脈,重在人才,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我國高等教育的普及化,為加快建設教育強國奠定了堅實基礎。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認同度對未來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建設強大、富強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大學生必須具備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優良的共產主義品質,這些素質的培養,都離不開黨性教育的引領和示范。
三、應對國際國內環境變化威脅的現實要求
新時代青年成長在和平穩定環境下,人生閱歷有限,且正處于成長心智、塑造價值觀、搭建知識體系的過程中。特別是富于思辨精神和創新創造意識的青年大學生,面臨各種社會思潮的現實影響,不可避免會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細致的教育和引導。新時代新征程上,加強大學生黨性教育是進行偉大斗爭、應對風險挑戰的重要舉措,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貫穿到高校教育各方面,以與時俱進的黨性教育方式長期引導新時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理想信念,統一思想、凝魂聚力。立足黨的事業后繼有人這一根本大計,培養肩負民族復興時代重任的好青年。
新時代大學生黨性教育的" " " " " " " " " " " " "優勢、劣勢、機遇、挑戰
優勢:一是新時代信息傳播契合大學生學習特點。新時代信息化發展加速了新媒體載體的廣泛應用,信息傳播突破傳統瓶頸,具備了資源共享化、形式豐富化、傳播個性化、獲取便利與即時互動等多重特點。新時代大學生是伴隨互聯網和新媒體成長的一代,在手機、電腦等信息設備的使用與載體軟件的運用上具有高度的領悟力和掌控度,在接收新媒體端的信息時具有無師自通的先天優勢。依托新技術開展大學生黨性教育,不但能極大突破黨性教育的時空局限,而且能提升大學生參與黨性教育的主動性和能動性。二是高校開展黨性教育的文化和資源條件。大學生處于學習成才階段,具有強烈的獲知需求。高校作為教育實施主體,具有培養人才和傳承文化的重要職責。且高校資源豐富,可充分調動場地設施、師資力量、黨組織引導管理、思政課程、培訓講座、校友資源等多方條件,開展多樣化的黨性教育活動。此外,高校能較容易地掌握學生課堂內外的動態情況,通過深入分析研究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變化趨勢,有針對性地開展黨性滲透教育,實現潛移默化的黨性教育與課堂教育同步開展。
劣勢:一是黨性教育內容形式滯后缺乏創新力?,F代社會大學生受外部環境的影響越來越大,學生在校期間接觸的信息種類愈加豐富,誘惑力也更強。一些高校黨性教育的理念觀念還停留在傳統階段,缺乏對新時代特點的把握和對新時代挑戰的應對。黨性教育工作內容缺乏新穎性和開拓性,大多是學習黨的基本知識和歷史,缺乏實踐和創新;黨性教育工作方式多復制授課的被動接受模式,單調、固化的教育方式難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度,黨性教育質量無法得到保障。二是新媒體載體的黨性教育優勢發揮不突出。新媒體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主要的社交媒介,互聯網生活占據了大學生很大部分時間,深刻影響著學生的學習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目前,部分高校探索了除官網之外的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號等載體平臺的黨建宣傳工作,但在形式吸引力、內容共鳴性、信息量等方面遠達不到理想效果,難以將視線從社交娛樂資源上轉化過來。主觀上也存在大學生對黨性教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高,在新媒體載體中主動學習引領的模范作用不足,難以形成集群效應。
機遇:一是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對大學生黨性教育提出新要求。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黨和國家對大學生黨性教育重視度越來越高。中共中央先后印發了《關于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2019—2023年全國黨員教育培訓工作規劃》等政策文件,提出高校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弘揚科學精神和創新意識、推進文化素質教育等要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對青年工作的重要性作出指示,對大學生黨性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導和依據。二是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培養德才兼備的時代新人。大學生是新時代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他們的黨性觀念、世界觀、價值觀的培育至關重要。黨的二十大精神提出了青年工作成為全黨戰略性工作,積極響應國家號召,為黨和國家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勢在必行。新時代大學生有其成長的背景特點,其黨性教育也必須要隨時代的發展與時俱進,這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要求。
挑戰:一是新時代黨性教育工作與社會價值觀多元化的矛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變革和信息泛濫,人們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觀也在不斷變化,多元化的社會價值觀已成為一種普遍存在的現象。在此背景下,開展大學生黨性教育工作面臨嚴峻挑戰,需要兼顧自由和權利,與時俱進,更好地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二是黨性教育能力與資源的社會需求匹配不均。目前,開展大學生黨性教育的教育隊伍面臨信息化應用能力不足與資源利用率低的困境。一方面,互聯網載體的更新迭代迅速,對教育工作者的學習應用能力提出挑戰,在創新生產能通過互聯網載體產生潛移默化影響的教育內容上,以及在黨性教育內容與新載體的融合運用上均對教育者提出了高要求;另一方面,國內黨性教育資源缺乏統一有效的規劃和管理,常會出現各地黨性教育內容的重復和缺失,社會對黨性教育資源的共享化和利用率相對降低。
新時代大學生黨性教育的創新路徑
一、健全高校黨性教育體系,創新黨性教育設計
新時代大學生黨性教育不僅要注重橫向教學的教育培養,更要加大縱向教學的過程貫通。高校經過長期的黨建發展與實踐,在大學生黨性培養方面積累了較多教育經驗及成果,體現在以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構建的立德樹人大思政教育體系上。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模式,是當前開展黨性教育的主陣地。新時代大學生的黨性教育需進一步貫穿于高校教育教學體系中,貫穿于課程教學全過程,全面領會黨的觀念、要求和指導思想,明確“培訓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通過加強兩者在課程設置、內容體系、師資隊伍等方面的整合,實現黨性教育在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協同,提高大學生黨性教育質量。
二、滲透大學校園文化環境,深化黨性教育實踐
當前,人們潛意識中易將黨性教育與理論學習等同起來。傳統的大學生黨性教育主要以高校理論教學為陣地,輔之以黨組織的“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組織生活方式開展。重理論傳授、輕實踐培養成為黨性教育的常見問題,評價考核中難以體現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分析和評判。新時代大學生黨性教育應發揮多元化和綜合性相結合的優勢,實現黨性教育元素的環境滲透。一是要明確宣傳渠道和方式鼓勵落實,從全員宣傳到以課程、講座、展覽、出版物、志愿服務等形式開展宣傳,各類社團組織開展主題活動,形成全員宣傳和鼓勵落實的氛圍。增強學生的親身參與,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二是要強化黨性教育的實踐性。既要通過社會調研、見習實踐、黨建活動等組織方式,增強黨性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又要利用紅色資源在開展黨性教育方面的獨特優勢,促進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三是要加大對黨性教育的個性化關注,根據大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成長需求,因材施教。運用網絡、媒體等現代手段,豐富黨性教育內容和傳播形式,提高黨性教育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同時,要不斷完善黨性教育體系,將科研推廣和教育、工作實踐相結合,創新黨性教育方式和方法,提高黨性教育質量。
三、整合高校與社會力量資源,豐富黨性教育內涵
新時代大學生在自我意識、知識體系、價值追求、思想主見等方面具有明顯的新時代特點,其黨性教育內容也需與時俱進擴充更新。加強大學生黨性教育的理論體系和實踐體系建設,通過整合高校和社會各界黨性教育資源力量,形成新穎有力的黨性育人環境體系。一方面,整合利用社會力量資源。通過與社會單位、機構、組織建立聯系,借助社會資源開展實踐活動,策劃質量高、形式新的教育活動,豐富黨性教育內涵,實現黨性教育深化,增強新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養和服務社會的能力。另一方面,開發利用各類紅色教育資源。深入發掘利用以遺址建筑、名勝古跡、歷史文物、革命文化等為代表的紅色資源,設計以黨性教育為核心的主題活動,豐富黨性教育載體和教育方式的同時,讓黨性教育更生動、更有溫度和深度,打破黨性教育的時空界限,豐富黨性教育內涵,提升教育效果。
時代發展變革給黨的教育事業帶來新的挑戰和機遇,大學生黨性教育是新時代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承擔著培育具有愛黨報國之志、有砥礪前行之信、有敢為人先之擔的新時代青年重任。面向新時代,充分發揮高校對大學生的黨性教育引領作用,深入各環節各層面開展黨性教育環境建設,吸收各方資源豐富黨性教育內容與路徑,既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迫切需要,也是打造新時代青年人才為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貢獻力量的主要途徑。
作者簡介:
游小艷,1992年生,湖南新化人,女,助教,碩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本文系上海市教育衛生黨委系統黨建研究會課題(課題編號:2023ZX143)研究成果。作者單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茖W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