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的長河中,我們每個人都是行走的旅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在熟悉的環境中循環往復,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的理所當然。可是,當我們停下腳步,仔細審視身邊的風景時,才發現早已錯過了許多美妙的瞬間。或許,就在眼前公園的一片綠地,一位熟悉的朋友身上,隱藏著我們從未見過的美麗。是的,熟悉的地方看不到風景,只因眼睛“生銹”了,無法再看到那些平凡中的不凡。讓我們一起用心靈的放大鏡去發現熟悉中的美好。
現在,只要放幾天假,無論走到哪都會遇到人潮,時間都堵在高速上。假期短途旅行,走哪都是人。膩歪在樓下公園,有花有草有樹,春夏之間,美不勝收。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樹蔭,恍然的陽光宛若金絲,春風吹來,海棠掉落在書上。帶上我的地墊,在家切好水果,公園湖邊海棠樹下,鋪上地墊,翻開一本書,這里就是人間天堂。誰說熟悉的地方看不到風景?那是因為你的眼睛“生銹”了。
梁朝偉曾說,他心情不好,就飛到倫敦公園投喂鴿子。我不是大明星,但我可以選擇在家附近的公園里投喂喜鵲或者野鴨,心情也會瞬間變得愉悅起來。那種無需花錢即可獲得的快樂,讓我感到十分滿足。
每天三點一線,公司、地鐵、家。工作已經變得太過熟悉,日復一日,讓我感到無聊。直到有一天,部門里一位同事因老婆懷孕,即將迎來家庭新成員,高薪跳槽。他的離職意味著我不得不承接兩人的工作量,每天忙得焦頭爛額。他離職后的第三天,出現在晨會上,看到了他的身影。我差點沒有高興到跳起來,心想肯定是領導高價挽留成功了,屬于我的下班后美好時光就要回來了。再次看到他的那一刻,真的感覺他的身后有光芒在不停地閃爍。
一直以來,他負責承接基礎的培訓運營工作,大量地維護、更新數據統籌。因為有他穩定的背后支撐,我才能放手大膽創新。在工作伙伴身上,我把他視為理所當然的存在。工作伙伴如是,家庭伴侶亦如是。關系久了,不是越來越甜蜜,反而是食之無味,慣性享受別人的付出,而忘記了去用心欣賞和珍惜。王蒙先生說:“用一種學習、欣賞和愛護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才能保持少年感。”
你是否和曾經的我一樣,衣服舊了就扔?永遠有追趕不完的潮流,而現在的我會珍惜舊物。我有一件白襯衫,已經陪伴我第十個年頭了。喜歡它,穿著它去經歷時光與記憶。不計較美丑,用心去生活。它不僅僅是件白襯衣,它陪伴我十年,去過敦煌、新疆、重慶、成都、南京……我的筆記本電腦鍵盤已經被敲掉了好幾塊漆,我更愛它了,這些敲掉的漆,是底氣,是時光。
用一種欣賞和愛護的態度來看待這個世界和周圍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保持內心的少年感,才能真切體會到工作和生活中的美妙之處。
生活是一幅畫卷,它需要我們用心去描繪。不要總是匆匆忙忙地走過,要學會停下來,用心去感受、去體驗。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理解生活的意義,才能擁有一雙不生銹的眼睛。讓我們一起用心去感受生活吧!
身邊的寶藏
周末,在公園晨跑時,我遇到了一位衣著考究的男士。他請求我為他和張之洞雕塑拍一張合影。整理了下衣服,他臉上洋溢著愉悅的神情。
這個紀念館位于我住處樓下,盡管它的存在已久,但我從未踏足其中。朋友們偶爾來訪,我總是帶他們去湖邊散步、欣賞美景,卻從未想過走進樓下那個“張之洞紀念館”。
為何別人遠道而來,只為看一眼自己的偶像?帶著好奇,我首次參觀了紀念館。中學歷史,我們都知道,大清無能,關門太久。但看完這位風云人物的人生記錄,給了我做事的力量。在一個風雨飄搖、時局動蕩的年代,他歷經四朝,持續成事。在任湖廣總督時期,每隔一兩年就能成就一件大事。
他興學育才,籌備近代工業。在督鄂的20年中,他開啟了武漢近代規劃與建設先河。在武漢大辦實業,興辦近代教育、民族工業、水利工程和交通設施,堪稱“武漢城市之父”。1889年,是他上奏請修筑武漢鐵路(現在的京漢鐵路),以貫通南北。同時,輕工業、重工業兩手抓:湖北紡織局、漢陽鐵廠、內河船運、電訊等。習近平總書記曾評價他說:“清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是有改革觀念的一個人。”
笨笨的我,在此刻終于明白“無知和瞎子一樣”“死而不亡者壽”。我陷入了思考,他的一生為何如此精彩?1837年他出生在貴州一個普通的家庭,21歲鄉試第一名,26歲中進士進入翰林院,自此正式開啟從政生涯,72歲四朝老臣病重離世。他走了,卻從未真正離開。羅曼·羅蘭說:“創造就是消滅死。”這座城,處處都留下他的傳奇,很多老建筑都留下了他的印記,比如湖北省圖書館就是他與湖北巡撫奏請朝廷修建。在圖書館的靜宜氛圍中閱讀,不同書店的嘈雜,你會不由自主地產生敬畏之感,仿佛與偉大的靈魂同在。
在反思歷史人物的智慧與遠見時,不得不佩服那些能夠整合自身資源,溝通內外關系的杰出人物。曾國藩的治事哲學中,有這樣一條至理名言:“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
他認為,一個領袖的眼光在于選擇比自己更優秀的繼承者,因為只有找到強有力的接班人,事業才能持續長遠地發展。觀察張之洞的幕僚團隊,便可見一斑:那是一群才華橫溢、各具特色的杰出人才,他們的集結不僅展現了張之洞卓越的人才眼光,也體現了他推動他人、運用人才的能力。
我們要感激那些逝去的先賢,他們以自己的才智和努力為后世鋪就了一條大道,雖身陷塵土,卻化作星辰,成為我們身邊的寶藏,照耀著我們的夜空,引導我們前行。
作者簡介:
黃敏,大型服裝零售企業amp;互聯網公司培訓師,喜歡用文字記錄生活。多篇文章發表在《楚天都市報》《滕州日報》《三江都市報》《荊州日報》《溧陽日報》《平涼日報》《京九晚報》《遼源日報》《三門峽日報》《上饒大眾》《兵團日報》《圖們江報》《保山日報》《培訓》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