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各民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地抱在一起”。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奮斗中形成的信仰、理想、信念、宗旨、優良傳統等精神品質和英雄氣概的綜合體。紅色教育資源則承載了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對小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國家觀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核心目標在于探索紅色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途徑,以此為基礎,為小學生形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打下堅實基礎,并為相關教育實踐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紅色教育資源在小學教育中的現狀
一、跨學科整合的突破
當前很多學校會將紅色教育資源和小學語文、道德與法治等相關學科進行有效整合,打破了傳統學科之間的壁壘。再加上對教學計劃的全面設計以及合理的課程安排,使得紅色資源很好地融入學科教學中。在這種跨學科的紅色教育下,學生不僅可以在很多學科中學習紅色教育內容,在很大程度上還加深了學生對紅色歷史和文化的理解。
二、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當前,部分學校對紅色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并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一套比較獨特的特色課程教育體系。在這個課程體系中,主要包括紅色歷史、文化、精神等方面的內容,相關教育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也非常重視,將其內容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從而讓學生可以切實感受紅色文化,體會到紅色文化在當代社會的價值。
紅色教育資源在小學教育中的問題
一、資源整合缺乏系統性
目前,小學在紅色教育資源的整合存在著一些不足,沒有形成很強的整體性和系統性。究其根本原因是相關管理機制的不完善以及缺乏紅色教育資源整合觀念。具體來說,很多地區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紅色教育資源,如烈士陵園、歷史遺址、革命英雄紀念館、相關地區紅色故事等,但這些資源往往沒有一個連貫的體系。所以,很多小學生接受紅色教育的時候,對紅色文化的內涵以及精神實質都很難深入理解。還有一些學校在策劃相關的紅色活動時,只是簡單地把學生帶到幾個紅色景點進行參觀,對這些景點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紅色故事和精神沒有有機聯系并解讀。這種做法不僅將紅色教育資源的教育效果削弱,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入了解和認知。
二、教育方式單一刻板
紅色教育方式單一刻板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缺乏多樣性。部分學校的紅色教育方式還依賴于傳統的講述式教學,這就會導致有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比較單一,無法真正將紅色教育價值最大程度地傳遞給學生,沒有辦法全面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以及學習興趣。第二,缺乏趣味性。一些教師在進行紅色教育的時候,認為紅色教育需要嚴肅的態度進行教學,這會導致一些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忽視了教學方式的趣味性,用過于嚴肅的態度和普通的教學方式來向學生傳授歷史事實和革命事跡,這種枯燥乏味的教學手段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第三,缺乏互動性。部分紅色教育課堂缺乏很強的互動性,有一部分教師沒有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用教師教、學生學的方式,單線傳授相關知識點,不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和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內化知識,不利于紅色教育的發展。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由“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意識”兩個核心概念組合而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一種客觀存在,而“意識”屬于思想觀念層面,“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客觀存在的主觀認知。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具有主觀性,但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具有一定的能動性,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評價、認同的過程,從而表達出一定的情感并做出相應的行為。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在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過程中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心理意識,即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度和對中華民族所產生的民族責任感。56個民族成員要能夠清楚地意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必須對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忠誠,自覺地承擔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實任務。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意味著以中華民族的“共同性”為凝聚力量,秉持共同的善的價值理念,能動地推動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得更加美好。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注各族人民的生存價值和生活意義,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規定。對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每一個成員而言,應以社會主義法律規范和道德規范為遵循,共同為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而不懈奮斗。
善用紅色教育資源的策略
一、系統整合紅色教育資源,豐富教育內容
為了有效推進紅色教育,相關學校和教師必須系統性地整合現有的紅色教育資源。主要包括:搜集革命歷史遺址、紀念館、烈士陵園等可以用來實踐的紅色資源以及和紅色教育相關的影像、文字資料進行有效分類并數字化處理,構建一個內容豐富、查詢便捷、使用高效的紅色教育資源庫。相關教育者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各取所需,以此來豐富原有的教育內容。除此之外,要想更有效地將紅色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進行提高,需要結合自身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具有地方特色的紅色教育校本課程開發出來。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本地紅色文化,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從而提升紅色教育的整體教學效果。
二、創新紅色教育方式方法,注重實踐體驗
要想讓紅色教育深入學生內心,相關學校和教育者需要打破以往傳統的課堂講授模式,找到更加生動、有創意、符合時代潮流的紅色教育方法。其中,考慮情景模擬、角色扮演、實踐活動等參與性較強的教育方式。利用情景模擬可以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紅色歷史中的重大事件,讓學生仿佛置身于那些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之中,體會到過去的不易,珍惜當下生活。而角色扮演則可以讓學生真正站在革命者的角度,親身體驗先輩們的英勇與犧牲,從而對紅色精神的偉大有一個更加深刻的認識。利用互動討論激發學生的思考,讓他們在交流中深化對紅色文化的認識和理解。除此之外,紅色教育還需要重視實踐體驗。相關學校和教育者可以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實地參觀紅色教育基地、革命遺址等,讓學生親身感受紅色歷史的厚重感和紅色精神的傳承力量。
實踐案例
一、案例背景
某小學一直注重紅色教育的傳承與創新,為培養小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校決定結合自身特色,將紅色教育資源與日常教育教學緊密結合。
二、紅色故事會實施過程
首先,故事接力講述。
提前準備:教師提前兩周為學生制定紅色故事主題,如“長征途中的小故事”“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跡”等,并為學生提供相關的歷史資料和參考書籍。
小組分工:學生分成小組,每組負責一個故事的片段。小組內成員分工合作,有的負責收集資料、有的負責撰寫故事稿、有的負責排練講述。
接力講述:故事會上,每個小組輪流上臺,以前一個小組的結尾為開頭,繼續講述自己的故事片段。這種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也讓紅色故事更加生動有趣。
其次,角色扮演與情景再現。
選定故事:教師與學生共同選定幾個具有代表性的紅色故事,如《小英雄雨來》《劉胡蘭》等。
角色分配:教師和學生共同商議,確定需要扮演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角色,并對這些角色進行合理分配。為了增強角色扮演的真實感,教師可以為學生準備一些符合角色的衣服和道具。
情景再現:師生可以在教室或者操場,抑或者藝體館中布置需要表演的場景,像草地、戰壕等。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和動作表演,將生動形象的故事情節演繹出來,觀眾也會更有代入感。
第三,互動式問答與討論。
準備問題:教師事前提前準備一些與紅色故事相關的問題,如“你覺得這個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有哪些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如果你是故事中的主人公,你會怎么做?”等。
現場互動:等到故事會結束之后,教師再提出問題,鼓勵學生自由進行發言和討論。學生也可以根據故事內容將自己的疑問或者想法提出來,并與同學以及教師互動交流。
三、紅色歌曲傳唱實施過程
首先,歌曲改編與創作。
選定歌曲:教師為學生指定幾首經典的紅色歌曲作為改編對象,如《紅星歌》《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改編創作:鼓勵學生最大程度地發揮自己的創意和想象力,合理地改編歌曲。例如,可以改編歌曲的節奏、旋律、一部分歌詞。
成果展示:改編的歌曲可以在音樂課上或者學校一些文藝演出中,讓學生演唱。
其次,歌曲背后的故事挖掘。
收集資料:教師向學生提供相關的歷史資料和參考書籍,讓學生可以對歌曲的創作背景和歷史意義有一個深刻的了解。
分享故事:在音樂課上,教師邀請學生分享自己挖掘到的歌曲背后的故事。然后在自己的講述或者表演下,將挖掘到的故事呈現出來。
情感共鳴:學生在了解歌曲背后的故事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領悟歌曲所表達的情感以及精神內涵,從而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對紅色歌曲的認同感和喜愛度,以此來鑄牢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第三,紅歌快閃活動。
策劃活動:學校或班級組織紅歌快閃活動,提前將活動時間、地點和參與人員進行確定。
排練歌曲:師生可以共同挑選幾首簡單易學且富有感染力的紅色歌曲進行排練,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邀請音樂教師進行指導和示范。
現場表演:在預定的時間和地點,可以是課間的操場,或者周末的商場。學生們突然聚集在一起唱起紅色歌曲,吸引過往行人的關注和參與。
四、紅色基地研學實施過程
首先,體驗式研學。
確定主題:根據紅色基地的特點和歷史背景,確定研學主題和內容。如“重溫革命歷史”“感受紅軍生活”等。
設計體驗項目:結合研學主題,可以設計一系列體驗項目。如模擬戰斗場景、制作革命時期的生活用品、體驗紅軍長征途中的艱難困苦等。
親身體驗:在研學過程中,學生們在教師的帶領下親身參與體驗項目,感受革命歷史的真實場景和氛圍。通過親身體驗,增強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同感和敬畏之心。
其次,互動式講解與問答。
邀請講解員:邀請紅色基地的專業講解員或當地的歷史研究者為學生們進行講解。他們可以提供更加詳細和真實的歷史信息,增加研學的深度和廣度。
互動問答:在講解過程中,鼓勵學生們積極提問和回答問題。通過與講解員的互動交流,加深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和認識。同時,也可以邀請一些老紅軍或歷史見證人進行現場講解和互動交流,讓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感和紅色精神的偉大力量。
五、效果分析
通過紅色教育活動的開展,學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偉大歷史和民族精神,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強了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很多學生紛紛表示以后要努力學習、增長自己的本領,這樣才可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
綜上所述,善用紅色教育資源對于鑄牢小學生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相關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挖掘紅色教育資源的內涵和價值,并對教育方式方法進行有效創新,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用實際行動踐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此同時,相關學校還需要注意在教育過程中加強家校社協同育人機制的建設,以此來形成合力共同為培養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新時代好少年貢獻出強大的力量。
作者簡介:
朱曉丹,1981年生,女,漢族,甘肅省蘭州市人,本科,小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班級管理、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單位:甘肅省蘭州市安寧區孔家崖第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