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刊40多年來,《小說月報》始終牢固樹立讀者意識,做好作家與讀者之間的擺渡人,探索出通過市場活力抵達廣大讀者的有效傳播路徑,和腳下大地、人民大眾、時代脈動深切關聯,重塑了文學和公共生活的關系。
《小說月報》秉承文學研究會時期所開創的“為人生”的出版傳統,聚焦人的敘事,關注社會進步,與時代同頻共振,讓選載的每一篇小說都根植在大地上,呼吸著普通民眾的呼吸,具備與大眾共情的“語言形態、造型能力和詩意表達”。40多年來《小說月報》所選載的小說構成了普通民眾改革開放以來的微觀生活史,承載著中國民眾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等情緒情感的深刻體驗與共鳴,折射出中國社會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
《小說月報》積極參與了新時期以來中國民眾和文化大眾的文化生活和文學閱讀,正如百花文藝出版社總編輯、《小說月報》《散文》主編汪惠仁所說:“無數中國人的文學生活,都和它有關。”它把廣大讀者從繁雜喧囂的現實世界中帶到深廣寧靜的文學世界中,與許多作家結為精神上的摯友,甚至是可親可敬的人生導師,陪伴他們走過一段又一段或寂寥或熱烈的人生旅程,使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豐饒廣闊起來。它可能出現在中國任何一個城市的街口報刊亭內,甚至是加拿大等國華人聚集地的超市中。下班或者買菜的路上,遇到報刊亭,駐足買一本最新一期的《小說月報》并迫不及待地翻看目錄。這曾經是中國民眾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持續到現在。
隨著城市美化工程的推進,報刊亭的數量顯著減少,與此同時,中國民眾的消費習慣也經歷了巨大的變革。讀者開始逐漸分散到新媒體的各個平臺上,尋找新的閱讀方式和文化體驗。在新媒體平臺上尋找并服務我們的讀者群,利用互聯網做好增量,《小說月報》始終在努力。今年,小紅書上的許多用戶發起了購買“于適同款《小說月報》”的活動。在較短的時間內,各個線上平臺銷量激增,線下報刊亭也都被小紅書博主們一搶而空。小紅書的定位是“生活指南”,用戶以年輕人為主,有的人閱讀完“于適同款《小說月報》”后,喜歡上了閱讀,紛紛留言“地鐵最佳讀物”“不玩手機看書真的太好了,我也要這樣”“搞得我都想海運一年的《小說月報》了”,他們的業余生活可能由此改變。這得益于《小說月報》在小紅書、B站等知識青年聚集多的網絡平臺的提前布局,2022年11月開通B站賬號,2023年5月正式入駐小紅書。當最初眼尖的小紅書博主發現于適帶著的刊物有可能是《小說月報》并在小紅書上找官方賬號確認時,我們第一時間予以確認并官宣,從而促成銷售高潮的出現。目前由微信公眾號、微博、抖音、快手、今日頭條、B站、小紅書等組成的《小說月報》新媒體平臺已然形成矩陣,有效地涵蓋了各個階層、各個年齡階段的讀者群,加速了與他們的相遇相知。今年,《小說月報》App將全面啟動,一方面可以讓文學期刊的內容通過數字平臺達到更廣泛的受眾,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與讀者互動,提供更多樣化的服務,滿足隨時隨地閱讀與互動的需求,這是適應數字化時代發展趨勢的必然選擇。
為了讓當下鮮活的文學因子注入最廣大范圍的寫作愛好者和讀者心中,《小說月報》還和北京語言大學聯合開設了“中國作家公開課”,線上和線下同步進行,線下主要面向北京語言大學的本碩博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學生,線上則面向社會公眾開放,并同步面向伊朗德黑蘭大學、伊朗阿拉麥·塔巴塔巴伊大學、伊朗沙希德·貝赫什提大學、埃及英國大學、埃及明亞大學等國外多所高校中文系直播。在課程設置上,授課老師全是活躍于當下文學界的作家、評論家、學者。該課程于2021年4月正式開課,有李敬澤、周大新、石鐘山、潘向黎、魯敏、孫頻、馬伯庸、陳楸帆等30多位作家、評論家、學者登臺授課,被譽為“中國的大型文學公益課”。今年上學期,鮑爾吉·原野、阿乙、楊慶祥、蔣一談、星河分別講授了《構筑文學的獨有世界:向內與向外瞭望》《故事是不好的故事》《必將有人重寫南方——新南方寫作的幾個問題》《世界科幻樹與當代中國科幻文學》《時間足夠你愛——科幻文學與影視》等傳統文學和科幻文學寫作的熱門話題,引發強烈反響。這些課程,一方面為學院式的文學教育提供了文學創作和批評的現場感,直面寫作的實踐問題;另一方面促使許多初學寫作者、基層作者從這里找到創作靈感與方法并重拾創作信心,中外讀者和研究者通過我們的平臺,能夠深切地感受到中國文學現場的蓬勃活力,以及中國作家所展現出的可敬可愛的形象,有助于中國文學的海內外傳播。
所有的影視都有一個文學的魂,文學的魂也借助于影視強大的傳播力飛進億萬觀眾心中。在文學與影視的這種雙向賦能中,《小說月報》是在場者、見證者,更是實現文學與影視有效交流平臺的構建者,選載的大量小說都被搬上了銀幕,被譽為中國影視轉化率最高的文學期刊之一。峨眉電影集團董事長韓梅曾說:“小說是我們電影的好源頭,我們曾經讀了好多《小說月報》,是青春的文學養分。”《小說月報》自2015年以來主動出擊,布局內容產業和版權服務業務,建立了國內第一個整合優秀小說版權的資料庫,匯集、篩選有影視改編潛力的優秀小說。今年下半年,《小說月報》將與中子星(陜西)影業有限公司聯合推出“中子星·《小說月報》影視價值改編潛力榜”,為作家與影視機構搭建平臺,從劇本源頭助力影視產業發展。
脫胎于《小說月報》“百花獎”的“百花文學獎”,始于1984年,至今已有40年的歷史。作為國內首個采用讀者投票的方式進行評選的文學獎項,“百花文學獎”具有全民的廣泛參與性,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以讀者心意為基礎,以讀者選擇為最大權重,并設有專門頒發給讀者的“讀者獎”,被贊譽為當代文學界的“大范圍民意測驗”。每屆“百花文學獎”讀者投票環節,全國各地讀者們自發地參與進來,為自己喜歡的作品投上神圣的一票。難能可貴的是,具有儀式感的頒獎典禮上還邀請獲獎讀者代表到現場領獎,強化讀者的參與性與在場感,讀者不再是獎項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主動參與者。評獎環節和頒獎環節,讀者都能參與,由此傳播效力和評價效力雙向賦能,既起到了廣泛的文本共鳴、情感共情的效果,又極大地促進了讀者參與文學活動的積極性和能動性。2023年,第二十屆“百花文學獎”評選活動吸引近百萬名讀者關注、投票,組委會從最終獲獎作品命中率較高的選票中抽選出30名幸運讀者頒發“讀者獎”,并邀請其中的3位到頒獎典禮現場。頒獎典禮當天,還與央視網閱讀頻道、抖音“大有學問”、QQ音樂、酷狗音樂聯合打造“見證文學的力量——第二十屆‘百花文學獎’特別節目”的直播活動,為線上觀眾呈現了一場場精彩紛呈的思想盛宴。直播曝光超過700萬,進入直播間觀看人數超過108萬。
以“百花文學獎”頒獎典禮為重磅環節的“百花文藝周”也順勢啟動。《小說月報》與社內各大期刊及圖書出版、版權、營銷發行等相關部門通力配合,確保活動的圓滿開展。自2021年12月首屆“百花文藝周”舉辦以來,該活動在扶持服務作家、普及文學閱讀、豐富市民生活、搭建文化橋梁等方面積極探索,不斷掀起文學閱讀熱潮,在津沽大地蔚然成風。圍繞“讓文藝點亮生活”的主題,精彩紛呈的影視和網絡文學論壇、名家講座、新書發布會、文學期刊文獻展等活動深入學校、圖書館、書店、紀念館等,延伸至更加寬廣的公共空間,助力提升大眾的文藝鑒賞力和審美素養。2023年,第三屆“百花文藝周”期間,影視文學論壇和網絡文學論壇分別在天津大學、南開大學舉辦,作家與高校師生共同探討“文學與影視如何相互賦能”“新時代網絡文學的經典化”等話題;“漢語的前世今生”“我眼中的鄉村振興”“歷史的真實與現實的可能”“從家風傳承到家族成就”等主題講座,在天津師范大學、天津農商銀行、天津市職工宣傳教育文化中心職工圖書館、梁啟超紀念館等地同步開展;“滿天星計劃”叢書、科幻文庫本、《奇遇集:我的目的就是漫無目的》新書發布會于津讀書苑、蔦屋書店、安里甘藝術中心舉辦;“百花文學獎”獲獎作家的作品在全國21個省市地區,100余家新華書店、文藝書店陸續展銷;同時,還有“百年風華,潮頭追光——中國文學期刊文獻展”引領文學愛好者追溯中國文學百年歷程。
從新媒體矩陣到“中國作家公開課”,再到文學和影視相互賦能,還有“百花文學獎”與“百花文藝周”相輔相成,百花文藝出版社及其旗下的《小說月報》《散文》等刊物讓文學的光亮照進廣大人民群眾中間,有力地拉近了讀者大眾與文學的距離,重新修復了短視頻時代與讀者大眾日益疏離的關系,使文學之光不再遙如星辰,而是近如燭光,溫馨可感。
作者簡介:
徐福偉,責編作品曾獲中國出版政府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魯迅文學獎等獎項,撰寫的評論文章刊登于《光明日報》《文藝報》《解放軍報》《長篇小說選刊》等報刊。現為百花文藝出版社副總編、《小說月報》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