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文學初期,茅盾和周作人就鄉土文學的概念,初步形成了中國鄉土文學發展的兩個向度,他們分歧的根本點在于對“鄉土文學”這一概念整體性的把握上。周作人提倡以地域特色和民俗風情為核心,偏好趣味主義的鄉土文學作品;而茅盾則堅持文學應服務于人生的理念,他聚焦農民的生活現狀,并熱衷于推動反映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艱辛生活的農民文學創作。魯迅將這兩種文學傾向融合,形成了較為全面的鄉土文學理論體系,也就是表現鄉土思念、民生關懷和鄉土批判的鄉土文學觀。
鄉土文學產生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思想文化運動
鄉土文學是在中國土壤中孕育而生的文學流派,他所表現的內容與20世紀20年代的中國鄉土密切相關。因此,20年代的鄉土小說真實記錄了20年代中國農村的風貌、風情、風俗。“鄉土”,就是故鄉。然而,鄉土文學的內涵遠不止于描繪地方風俗和展現地域特色。法國哲學家丹納主張,為了深入理解一件藝術作品或一位藝術家,我們必須準確把握他們所處的歷史時期的精神實質。“五四”時期,由陳獨秀、胡適牽頭高舉“民主”“科學”的旗幟,魯迅等人積極響應倡導“人的解放”“人的自覺”,期待人的覺醒。五四運動本質上是一場狂飆突進的思想文化運動,中國文學在兩千多年的沉淀之下,發生了諸多變化。蔡元培于1918年11月的演講中提出了“勞工神圣”的口號,給知識分子帶來了許多思考,尤其將作家和讀者關注的重點轉移到社會底層人民的生活。在《新青年》雜志的引領下,《晨報》等其他出版物也開始關注農民議題,刊登相關討論文章,為眾多知識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考視角和靈感,潛在地塑造了他們后來的文學創作。此外,“人的文學”“平民文學”等文學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鄉土文學創作者的作品。
新文學初期1917年2月,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提出“三大主義”,從此揭開了新文學運動的序幕,從內容到形式對中國文學進行革新,特別是內容上要求文學反映“人生”“社會”。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一文中提倡以人道主義為核心,創作關注人的文學,同時反對忽視人性關懷的文學作品。在1919年發表的《平民文學》中,他進一步明確指出文學創作應當聚焦于普遍的思想和現實生活,描繪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以及成功與失敗,記錄真實而深刻的思想和生活事實。提倡以人的道德觀念取代封建時代的道德標準,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經歷來替代傳統文學中才子佳人的愛情與事業敘事。隨后,像沈雁冰、鄭振鐸等文學家也主張創作充滿“血淚”的文學作品,對那些遭受侮辱與損害的人群表達同情。他們作品的核心在于勇敢地面對現實,真實地描繪社會底層的生活狀態,尤其是農村社會的各種面貌。
二、內部原因:文學發展規律
“鄉土文學”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形式,遵循著其特有的發展歷程。在鄉土文學興起之前,出現了一批受到社會啟蒙運動的激勵,專注于探討社會生活意義、年輕一代追求自由戀愛以及婚姻家庭問題的“問題小說”。這類“問題小說”憑借其顯著的時代特征,一度成為文學界的熱點。但由于作者對生活缺乏體驗,只能提出問題,對所提問題并沒有真正理解,題材范圍過于狹小,因此這類小說又有不可避免的概念化毛病,缺少生動性。隨著時間推移,讀者欣賞水平的不斷提高,要求文學創作做出必要的調整,這體現了現實主義的內在要求和文學發展的必然規律。
三、適應作者內心情感
鄉土文學的產生離不開新文化思潮,同時也是主客體共同作用的結果。從創作心理來說,鄉土文學適應了創作者的情感需要。翻看“五四”鄉土小說,可以看到大多數作者都與農村的關系十分密切,既深切地感知到農村基層民眾所固有的堅毅與仁慈,對這些人們懷抱著深沉的情感,同時,他們也直接見證了農村社會中的粗野與無情,以及農民所面臨的艱苦生活和他們精神世界的呆滯。幸福的家庭是一樣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正是鄉土文學作家在童年時期所經歷的苦難,在他們心靈深處留下了難以磨滅的痕跡,這使得他們在文學創作過程中不斷地回望與追憶。正如魯迅在《朝花夕拾小引》中所表達的,他反復回憶起自己的故鄉,這種對故鄉的思念如同一種“蠱惑”,使得他對過往的鄉土生活不斷地“時時反顧”。這些遠離故鄉的“僑寓者”,帶著一身土氣的他們在物欲橫流、世態炎涼的城市文明中找不到自己的棲身之地,導致精神也無法得以安家。面對這樣的境遇,他們難免產生懷念故土的情緒,尋求精神慰藉。
正是新文學運動的興起、文學發展的內在規律、作家個人情感的驅動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催生了中國鄉土文學的誕生。這一文學流派以其獨特的創作視角和關注的主題迅速吸引了社會的廣泛關注。
鄉土文學的理性精神
在20世紀20年代,作為鄉土文學發端的時期,其發展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國文學中理性精神傳統的約束。茅盾在其著作《關于鄉土文學》中提出了一個具有深刻理論意義的問題:鄉土文學應該側重于描繪具有地方特色的習慣和風俗,還是應該運用理性的批判精神去深入思考底層人民的命運。這一問題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思考。
在中國深厚的鄉土文化傳統中孕育出的民間理性,在20世紀對主流意識形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學流派,鄉土文學集中地展現了這種源自民間的理性思維。民間理性即民間信仰、審美、智慧的綜合體,它呈現了民間的思維方式、鄉土人民的生存能力。一般來說,鄉土民間理性是民族文化在鄉村的沉淀積累。民間理性是鄉土文學的基石,它規定著鄉土文學的敘事方式、主題意蘊。20世紀20年代的鄉土文學關注的是農村啟蒙話語,改造國民靈魂與反帝反封建成為主流話題。
“五四”啟蒙運動主要關注的是農村社會以及農民在精神層面的不足,農民群體始終處于被啟蒙的地位。在農民與知識分子之間、啟蒙者與被啟蒙者之間的復雜關系中,民間理性發現自己處于一個兩難的境地:一方面,它為農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存提供指導;另一方面,在現代啟蒙思想的浪潮沖擊下,它又顯得無所適從。鄉土民間理性制約著鄉土文學的主題,面對中國農村和農民這樣的啟蒙對象,常常以批判農民的無知和麻木狀態作為改善國民精神面貌的關鍵途徑。農業文明被放置在“現代”的對立面,正因如此,大部分批判國民性的作品都是從中國農村出發,都是從批判“鄉土中國”開始的。因此,鄉土文學承載了文化批判的功能,這種批判性質通過敘事文本對傳統與現代文化之間的反思得以展現。鄉土文學的批判主題并不是單一的,而是從鄉土世界中不同的方面著手,從農民形象的性格到精神世界,從鄉村風俗到家族文化,這些不同的角度就構成了批判農民性格弱點、改造國民性、批判鄉村禮俗和批判封建家庭制度等主題。
新文化運動主張改變國民性,引導人們擺脫農民思維。邁向現代文明的進程中,民間理性逐步減弱,同時,隨著知識分子角色的轉變,其內涵和影響力也在不斷演變。這種轉移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當知識分子成為鄉土的代言人,鄉土文學啟蒙思想就以一種理性的方式呈現。作家們的主題意識已經突破了現實生活的局限,民間理性在農村文化的批判中得到提煉,而作家們又將這種經過提煉的理性精神應用于對鄉土社會的觀照。在20世紀20年代,像魯迅、許欽文等鄉土文學作家在批判封建鄉村社會時,已經表現出一種科學和理性的高度。需要強調的是,盡管這些啟蒙思想家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表面上看似居于高位,但實際上他們在社會整體結構中仍處于較邊緣的地位。因此,他們從知識分子的民間立場出發,審視和思考鄉土民間的生活狀態。可以說,20世紀20年代鄉土文學作家所體現的民間理性,在某種程度上正是源自豐富而深厚的鄉間文化的提煉與提升。他們在情感上依戀鄉土,但走出鄉村的作家們在理性上已經超越了鄉村世界。這些作者從鄉村走出來經歷過現代文明的燭照,對鄉村的感情基礎上又多了一層理性認知和現代反思。
鄉土文學參與改造社會的歷史繼承
“五四”時期新文學憑借強烈的社會使命感,積極參與文化批判,無疑是為了迎合新文化運動改造社會、啟蒙思想的要求。20世紀20年代鄉土文學更是承擔起改造國民性的責任。以魯迅為代表的鄉土作家把目光更多集中在文化批判上,他們在作品中選取的生活片段都是文化批判的載體,通過這些符號載體,呈現在讀者面前的是古老、僵化的靈魂和傳統文化。魯迅把自己棄醫從文的原因歸結為要“將舊社會的病根暴露出來,催人留心,設法加以療治”。所謂“病根”,就是沉積在幾千年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歷史弊病。他所創造的人物形象,比如阿Q、祥林嫂、閏土等,每一個角色所代表的不僅僅是個體審美和藝術價值,他們更深層地象征著一種群體文化的特征。魯迅對于這些角色,除了表達“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情感之外,更多的是通過深入反思鄉村群體的理性,以尖銳的筆觸對其對國民精神造成的深遠影響進行了批判。在魯迅的影響下出現的一批鄉土文學作家以魯迅為榜樣,也將文化批判作為創作的首選主題。但需要注意的是,除魯迅之外的大部分鄉土文學作家的作品并沒有觸及問題的根本。他們沒有經歷過工業化文明,缺乏對現代意識的明確認知,無法從真實的觀感中體會到工業化帶來的人性丑惡。在他們的作品中,現實沖突也只是傳統文化的現代表現。因為沒有經歷,所以不能盲目批判,因此這些鄉土作家都是從現實矛盾中生發出人道主義同情,這樣一來,這些作家作品的思想意蘊和所產生的社會影響也很難達到魯迅的高度。換句話說,20世紀20年代鄉土文學的批判意識缺乏社會物質基礎,各種不同程度的批判實質上折射著文化批判意識。
從中國鄉土文學產生至今的傳承過程來看,20世紀20年代鄉土文學和80年代鄉土文學都比較注重國民性改造和鄉土封建禮教批判。隨著時代的變遷,作家們所肩負的文化責任也隨之變化,導致了他們在批判主題上的不同取向,這與其在各自時代所扮演的角色緊密相關。在“五四”時期和新時期,這兩個階段的作家都承擔著啟蒙者的角色,肩負著重塑國民精神面貌的歷史任務,他們將創作的焦點集中在農民的精神生活上。這一主題把農民精神劣根并不是將其當成一個特殊現象“就事論事”,而是作為對民族傳統文化進行反思的一個突破口,深挖民族性格的深層內容。當理論界和創作界共同認可改造國民性質的主題時,思想解放便成了文學領域的主導話語。魯迅小說中“揭示痛苦,以引起療救的注意”的批判主題,特別是“精神勝利法”作為國民劣根性的代表,成為后來的鄉土作家效仿的對象。但這實際上是后起評論家和作家對魯迅有一定程度的誤讀,魯迅小說遠不止批判國民弱點的文化功能。然而,隨著這種誤解逐漸轉變為主流觀念,新一代的作家們便開始自發地擔負起這一歷史責任。例如,在新時期的鄉土文學領域中,作家如賈平凹、韓少功、莫言等人均自覺地承擔起了這一使命。但需要強調的是,當啟蒙思想家們批判和教育那些思想保守的農民,并對農民的精神缺陷進行深入討論時,農民本身卻可能缺乏閱讀這些啟蒙小說的能力或者對這類作品毫無興趣,由此,“患者”便無法接受到“精神治療”。
這樣看來,20世紀鄉土文學對新時期鄉土文學參與改造社會有一定影響,但是他們似乎都忽略了接受對象,與其說是一場針對農民的啟蒙,不如說是知識分子自身想象中的有點悲壯色彩的理性行為。
作者簡介:
黃雨波,1997年生,女,甘肅武威人,天水師范學院文學與文化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