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課改和語文核心素養的不斷推進,高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更注重創設情境來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鑒賞能力。意境是古詩詞的核心,情境是古詩詞的重要依托。《虞美人》處于部編版教材必修上冊的古詩詞誦讀部分,詩歌意象豐富、意境深遠,蘊含著李煜深刻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在情境認知視域下進行《虞美人》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有效掌握詩人的愁緒,提升語文核心素養。
每個人的認知和行為總是發生在一定的環境中,情境與認知是密切聯系的。杜威的“做中學”理念強調情境是知識建構和思維發展的中介,王姝彥認為認知是基于情境、嵌入情境的,李吉林提倡的情境教學模式是借助典型場景的創設來激起兒童強烈情感體驗,從而把情感和認知活動結合起來。具身認知理論主張認知活動存在主體與某些特定情境的相互作用之中。為了能夠讓主體獲得多樣的認知體驗,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創設不同類型的情境。
情境認知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可行性及意義
一、情境認知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可行性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提出了語文課程的性質,其中“真實語言情境”“實踐活動”與情境認知的思想不謀而合,體現了在語文課堂中情境創設的重要性。“積累經驗”“把握規律”“加深理解”“培養能力”則是強調了學生認知的加工過程。針對課標提出的語文課程性質,古詩詞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及時轉變教學方式,貫徹落實課標提出的情境教學理念。
相比于散文、小說、戲劇文體,古詩詞的文體類型比較特別,它在語言、情感與意象意境等方面表現出來的特殊性為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情境認知提供了依據。首先,古詩詞語言方面最大的特點就是言簡義豐、余味悠長,即“言有盡而意無窮”。其次,古詩詞中蘊含著詩人復雜豐富的思想情感。例如在高中語文部編版教材中,大部分詩歌的抒情方式都是間接抒情。最后,古詩詞中的意象和意境的深入理解需要還原語境、情境。因此基于古詩詞文體的特點,教師要在古詩詞教學中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在情境中理解詩歌豐富的情感。
二、情境認知在高中古詩詞教學中的意義
古詩詞是詩人將所見景物與生發的情感相互融合而成,蘊含著詩人的感性認知與情感體驗。在古詩詞教學中創設情境,既有利于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因此在情境認知視域下進行古詩詞教學設計研究極具意義。
首先,有助于激發學生情感共鳴。在以往的古詩詞教學中,教師主導教學并進行知識的單向傳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而情境認知思想則主張將古詩詞與學生的實際生活、親身體驗相聯系,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實感、實境、離線具身情境,通過實地瀏覽、多媒體、語言描繪等方式帶領學生去體驗詩中描繪的景象,學生可以在真實的情境中體會作者的生活經歷、情感狀態,與作者進行隔空對話,并聯想自己的實際生活,喚起心中相同或相似的情感經歷,產生情感共鳴。
其次,有助于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情境教學是一種讓學生感受“美”的最形象、最生動的教學方法。詩人往往是通過意象的構建、意境的創造來表達情感,這要求學生在情境化教學過程中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變抽象意象為具體意象,進入古詩詞意境,體會詩詞之美。《虞美人》詩中描寫了春花秋月、雕欄玉砌等意象,這些意象共同構建了一個悲傷的意境。教師可以播放《虞美人》的音樂視頻,展示貼近詩歌內容的畫面,讓學生真切地體會到李煜詞的深遠意境美,獲得審美體驗。
最后,有助于發展學生高階思維。高中生正處于由直觀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發展的階段,通過設置不同的情境學習活動,學生自主學習詩歌,多角度地體會詩歌的內容和情感,教師適時地加以引導,不斷深化學生認知。同時情境的創設強化了古詩詞的形象感,縮短了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將思維活動可視化,從而鍛煉學生的分析比較、邏輯推理等多種思維能力,促進高階思維的養成。
《虞美人》運用情境化教學的意義及優勢
《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后期代表詞作,被譽為千古絕唱,藝術成就很高,在教材中位于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上冊第八單元古詩詞誦讀部分。詩歌以精妙的三問三答架構全篇,將情感一步步推向巔峰,表達了詞人綿綿不絕的悲愁與哀傷。在現代社會背景影響下,學生在古詩詞方面積累的知識比較匱乏,對李煜的詩歌風格了解并不多,很難理解并體會詩人想要表達的感情。經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在《虞美人》中運用情境化教學有其獨特優勢,能夠將詩歌的抽象語言轉化為具體的情境,幫助學生了解到詩人的愁緒。
一、以讀促思,深入體會詩人情感
《虞美人》是古詩詞誦讀單元的詩歌,教學重點是讓學生聲情并茂地吟詠、誦讀詩歌,在古典詩歌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誦讀文本也是一種情境化教學方式,學生在了解李煜生平和寫作背景之后,以一種低沉的語調緩慢朗讀詩歌,將詩歌抽象的平仄轉化為直覺思維,在誦讀中反復揣摩詩歌語言,體會詩人的情緒變化,更容易感受到詩人內心的痛苦和對往事的回憶。同時《虞美人》的誦讀是對古代詩詞的學習和理解,有助于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二、聯想想象,幫助學生領悟詩歌意境之美
《虞美人》語言凝練,意象豐富,意境深遠。對于學生來說,他們很難從靜態的語言中體會到詩歌營造的意境,因此創設想象情境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意象的定位,將詞中描摹的畫面進行形象再現,既加深學生對詩人內心世界的了解,又鍛煉學生的形象思維。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對《虞美人》意象的理解,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想象詩人描繪的畫面,在交流討論中明確詩人描寫了春花秋月、小樓東風、故國明月等意象,勾勒了在凄涼的月夜,一位帝王站在小樓上遙望故國的畫面。因此在《虞美人》中運用情境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感受詩歌悲傷的意境,獲得審美體驗。
三、問題探究,加深學生對李煜愁緒的理解
心理學中提到內在動機比外在刺激更重要,創設問題情境是為了激活學生的學習動機,推動學生積極參與問題探究,讓學生在合作研讀中深入思考,發散思維。《虞美人》一詩因“愁”出名,解“愁”是教學的主問題,圍繞詩人是如何抒發愁情和因何而愁兩個方面展開。因此在《虞美人》教學中可以根據關鍵詩句、表現手法、詩人情感等創設相關問題情境,探討詩歌前六句運用三組對比的作用,分析“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藝術效果,解讀詩人的“愁”究竟有哪些。通過一系列問題對學生進行逐步引導,在分析與思考中幫助學生更好領會詩人愁緒。
情境認知視域下的《虞美人》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朗讀詩歌,把握主要內容,了解李煜生平及其寫作背景;通過反復誦讀、合作探究,品味詞中豐富的“愁”情,學習李煜借江水表達愁情的藝術手法;理解、把握詩歌中蘊含的亡國之痛與故國之思,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操。
二、教學過程
情境創設:為了引導學生深讀文本,激活思維,基于學情和教材的分析,在《虞美人》教學中創設如下情境:假如出于對語文學科的喜愛,十年后的大家都選擇以文學為業,成為“詩風詞韻”公眾號的主編。現在,總編在群里發了一條消息,“盡快發一篇公眾號推文,品讀李煜《虞美人》加入‘詞中之愁’系列。自制誦讀音頻,安排編輯鑒賞文章,繪制詩歌插畫!”請同學們以主編的身份,明確相關任務。
設計意圖:教學中創設為《虞美人》撰寫公眾號推文的情境,讓學生以主編的身份全身心投入解讀詩歌的過程,既調動了認知,又調動了情感。教師在此情境中擔任主持人的身份,串聯起整個教學過程,把教學重點放在詩歌鑒賞上,保證課堂時間的充分利用。
任務一:主編好聲音——感愁情
任務引領:第一步,請全體主編聽名家朗誦,正字音,明節奏,找出本詞詞眼(愁)。第二步,何人生愁?請各位主編齊聲朗誦李煜的相關資料。在了解相關背景后,跟隨配樂一起有感情地朗誦這首詞,注意節奏要緩慢,語調低沉。第三步,接下來請愿意主動嘗試的主編來為大家朗讀這首詩歌,其他同學認真聽,對他的朗讀作出評價。如果這位主編的朗誦得到大家一致認可,那么請他錄制音頻,放在公眾號上。
設計意圖:上述任務著重于在誦讀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通過誦讀加深學生對詞人的了解,形成對《虞美人》愁情的初步感知。從學生作為主編來為公眾號錄制音頻的角度出發,既能吸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務二:主編好鑒賞——悟愁思
任務引領:李煜的《虞美人》作為愁情詞中的代表作品,被眾人所熟知。今天就讓我們品讀詩歌,走進李煜的內心世界,去探尋李煜的“愁”。請各位主編以小組為單位,積極探討以下問題。
問題1:《虞美人》前六句隱含三組對比,是哪三組?有何作用?
明確:三組對比分別是“春華秋月”與“往事”,“小樓東風”與“故國不堪回首”,“雕欄玉砌在”與“朱顏改”。這六句詩都是實寫現實,虛寫過去,用客觀世界的美好永恒反襯人生的短暫無常。
問題2:“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它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感情?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明確:這句詩運用設問、比喻、夸張、化虛為實的手法,化無形的愁思為有形的江水。以春水來比喻愁緒,顯示愁思既如春水般一瀉千里,又像春水之長流不息,形象生動寫出了愁思的多和綿長。用代表故土的長江喻愁,抒發了詞人懷念故國之情。
問題3:李煜用“一江春水向東流”來比喻他的愁,那么他有哪些愁?請同學們結合寫作背景和詩歌內容思考。
明確:李煜的愁包括以下三種:一是往事之嘆,過去的美好生活勾起他對往事的傷心,更感今日的無比凄涼;二是故國之思,月夜下幽禁在小樓的詞人,想起昔日的故園場景;三是亡國之恨,“雕欄玉砌”尤在,“朱顏”已改,李煜由尊貴的君王變為亡國的階下囚,充滿著對國破家亡的悔恨和悲痛之情。
設計意圖:以上問題的設置主要是圍繞李煜的愁來展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將背景資料與詩詞內容探究相結合,從《虞美人》前六句中的三組對比來探討“愁”的內涵,從“一江春水”中分析“愁”的特點,最后引導學生對詩人的“愁”進行個性化的理解和分析,在表達自身情感的同時,也能夠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任務三:主編好畫技——繪愁緒
任務引領:《虞美人》中借助了眾多的意象來表達詩人的愁情,創設了一幅幅生動形象的畫境。PPT上展示了幾幅有關《虞美人》詩歌的精美配圖,請各位主編在欣賞的同時,找出詩中意象,結合寫作背景和詩歌內容展開想象,創作繪畫來展示李煜的愁緒。之后,老師會請各位主編展示自己的繪畫并說明創作理由,最貼合詩句內容的主編將為我們的公眾號推文繪制《虞美人》插畫。
設計意圖:此任務通過創設想象情境,讓學生創作繪畫來展示詩人愁緒,引導學生對詩歌內容進行個性化解讀,將抽象的愁變為直觀的畫面,幫助學生深入體會詩人的愁情。同時讓學生在分析、聯想中整合詩歌內涵,有效拓展思維。
最后布置作業:《虞美人》是李煜的絕命之詞,請你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穿越歷史的長河,“以李煜我想對你說”為主題,與詩人隔空對話,寫一篇500字的書信。
情境認知理論主張創設多種類型的情境使學生獲得多樣的認知體驗,在高中古詩詞中運用情境化教學,可以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詩歌內容,深入體會詩人情感。《虞美人》是一首千古傳誦的名作,運用情境化教學可以有效引發學生情感共鳴,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思維能力,在情境創設中實現語文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促進古詩詞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作者簡介:
方寶娣,2001年生,女,湖北黃岡人,202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學科教學(語文)。作者單位:長江大學人文與新媒體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