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2015年起,多部委發布政策,強調中醫藥領域的合作與現代化發展。2016年,《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明確中醫藥文化普及與海外創新。2022年,發布《推進中醫藥高質量融入共建“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21—2025年)》及《“十四五”中醫藥發展規劃》,深化中醫藥文化交流與國際化。
中醫藥作為璀璨中華文化的瑰寶與深刻載體,不僅勾勒著中國獨特的文化風貌,更是中華民族千年智慧的結晶與傳承。深入探究并廣泛傳播中醫藥文化,其意義非凡,對于弘揚民族文化、展現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中醫藥文化卻時常遭遇由西方文化中心主義及科學霸權觀念帶來的誤解與偏見,其國際化進程亦顯得步履維艱,面臨著認知局限與市場拓展的諸多挑戰。這一現狀迫切要求我們加大對中醫藥文化的研究力度,深化其內涵挖掘,同時創新傳播方式,拓寬國際視野,以更加開放包容的姿態,回應國內外對中醫藥文化的熱切期待,促進其在全球范圍內的認知、理解與接納。
中醫文化對外傳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自20世紀90年代起,中醫文化便逐步崛起為一個獨立且深入的研究領域,在全球化的今天,特別是在“一帶一路”倡議的推動下,中醫藥的“走出去”戰略不僅承載著傳統醫學的復興使命,更成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一環。
一、受眾定位不準確
受眾是傳播中的關鍵,不僅是信息接受者,更是傳播活動的核心動力。在中醫對外傳播中,受眾構成復雜,包括西方民眾、醫療專業學者、學術機構、媒體和政府等。然而,當前中醫對外傳播實踐中,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是,傳播主體往往未能充分深入地探究受眾的多元化需求及其背后的文化土壤。這種對受眾深層次特征與文化背景的忽視,如同在溝通橋梁上留下了空隙,容易導致信息傳遞的偏差與誤解,進而削弱中醫在國際舞臺上的認同度與接受度。單純依賴療效推廣中醫,效果受限。明確受眾是中醫對外傳播的前提。
二、傳播內容難以理解
中醫文化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哲學、價值觀和風土人情,醫學具有人性溫度。在國際傳播中,譯者角色關鍵,需準確、生動地傳遞中醫精髓。但部分譯者過于注重字面含義,忽略了術語背后的精神內涵。
例如《黃帝內經》,其作為中醫文化體系構建的基石,然而這部典籍的解讀卻呈現出多元化的面貌。這一困境的根源,主要在于東西方文化之間存在著難以逾越的鴻溝。加之語言翻譯的局限性,即便努力將古漢語中的精妙概念轉換為現代語言,也難免丟失其原有的韻味與精確性,進一步增加了理解上的難度。
中醫基礎理論翻譯困難,需準確傳達原始含義。資料缺乏背景知識和上下文解釋,導致晦澀難懂。專業術語復雜且獨特,讓西方人理解是一項巨大挑戰。即便是對于中醫院校的學生而言,掌握中醫基礎理論也絕非易事,它要求學習者不僅要進行系統的理論學習,還需通過長期的臨床實踐來加深理解、驗證所學,才能掌握。
三、傳播手段和渠道滯后
中醫對外傳播已形成有效途徑,為全球推廣奠定基礎。中醫通過留學生和國外從業者傳播中醫文化,他們深入理解中醫精髓后成為傳播使者,積極推廣中醫。中醫經典文獻的翻譯與闡述展示中醫原理和療效,激發國際社會對中醫的興趣。政府、研究團體和高校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中醫國際傳播,促進知識共享和國際化發展。
在“媒體全民化”時代,中醫傳統傳播方式受限。需借助現代媒體提高效率和覆蓋面,確保中醫知識準確、快速傳播。
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
一、多模態話語分析理論的背景
模態是文化中的符號資源,用于傳達信息和構建意義。多模態是利用多種資源如文本、視覺等進行信息交換的過程。其理論基于Halliday的社會符號論,語言具有概念、人際和語篇三大功能。Kress和Van Leeuwen擴展此理論到視覺符號,提出再現、互動和構圖功能。其他學者也研究了多模態話語分析,如Norris的多模態互動分析強調模態間的互動,Forceville的多模態隱喻理論探討隱喻的使用。李戰子提出多模態為復合話語形式,涵蓋多種符號資源,研究者需審視各種符號系統如何共同產生意義,圖像、顏色等符號系統在意義構建中起重要作用。
二、多模態研究應運而生
作為中醫國際傳播的核心策略,講好中醫故事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這一策略不僅在于其能夠傳遞醫學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承載著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淀,向世界展示了中醫的博大精深和獨特魅力。中醫故事如同中華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熠熠生輝。它們不僅僅是醫學的智慧結晶,更是人文關懷和生命哲學的生動體現。這些中醫故事融合了醫學知識、人文精神和生動的敘事性,它們講述著醫者仁心的故事,詮釋著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展示了中醫獨特的診斷方法和治療手段。這些故事不僅僅是醫學的教科書,更是文化的載體,它們跨越了國界和文化的隔閡,成為連接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橋梁。
為了在全球范圍內更有效地推廣中醫文化,我們必須打破傳統單一的傳播模式,選擇多模態的傳播方式。在人類交際活動的廣闊領域中,多模態符號的存在是普遍且不可或缺的。這些符號形式極其豐富多樣,除文字之外,表格、圖像、音樂、超鏈接等符號形式都是構成意義的資源。其中,視覺模態和聽覺模態是“與話語分析關系最緊密的模態形式”。這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多模態的傳播方式,讓中醫故事以更加豐富多彩的形式呈現給世界。歸納總結中醫藥文化的多模態話語建構規律、特征以及影響因素,有利于實現中醫藥文化話語在新媒體時代潮流中的創造性轉化,對中醫藥文化傳播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如何通過多模態進行中醫外宣
“外宣”旨在將中醫知識文化傳播至國際社會,超越物理邊界,實現中醫文化的廣泛認知與接受。其目的在于提升中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話語權,展現中醫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價值。在“講好中國故事”過程中,我們面臨受眾定位不準確、內容難以理解、傳播手段滯后等困境。為克服這些挑戰,需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
一、洞察受眾需求,精準定位方向
在推動中醫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廣泛認可與需求的過程中,多模態傳播方式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這種傳播策略不僅將文字、圖像、音頻、視頻等多種媒介元素巧妙融合,以全面、生動的方式展現中醫的深厚文化底蘊和獨特魅力,而且能夠跨越文化的鴻溝,用更易被西方普通民眾接受的方式傳遞中醫的精髓。
為了有效地講述中醫的故事,對目標受眾——“聽故事的人”的深入了解顯得尤為關鍵。這種分析應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探究受眾接觸中醫的可能動機,如尋求健康信息、滿足好奇心或學習新知識等;其次,研究他們通過哪些媒介渠道更有可能接觸到中醫信息,以便更有效地定位傳播渠道;再次,分析接受中醫信息對受眾工作、生活可能產生的影響,從而確保傳播內容的實用性和相關性;最后,了解受眾如何對中醫信息進行再加工和反饋,以便及時調整傳播策略。
在此基礎上,中醫的對外傳播應當采取國際化的視角,結合受眾的文化和社會現實情況,對中醫故事進行巧妙的改編和詮釋。這要求我們在保持中醫故事核心內涵不變的前提下,根據受眾的文化背景和心理需求,選擇他們喜愛的敘述方式和表達風格,以增強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通過這種方式,中醫的基礎知識、基本原理、治療方法和價值觀念等能夠更自然、更有效地傳遞給西方社會,從而逐步提升中醫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影響力。
二、打破文化隔閡,傳播內容深入淺出
多模態元素呈現具有轉喻性,象征意義鮮明。在推廣中醫的跨文化傳播過程中,確實是一項富有成效的策略。我們不僅要突出中醫的醫學價值,更要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哲學、文化等深層次內涵。
為了提升中醫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具象化的傳播方式至關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抽象的概念和晦澀的專業術語往往難以引起公眾的興趣。因此,我們應當將中醫的宏大主題和深奧理念融入具體、生動的故事中,通過講述中醫代表者和締造者的傳奇經歷,展示中醫的發展歷程和人文精神。
多模態語料具有語法和語篇功能。在將“中醫故事”呈現給西方普通民眾時,我們必須充分考慮目標受眾的語言和文化背景。中醫特有的文言文、隱喻、四字詞組等表達方式可能會對西方讀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難。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需要將中醫的原始表達方式轉換為通俗易懂、符合現代語境的白話文,以便西方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中醫的精髓。此外,我們還要關注不同醫學體系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通過翻譯和解釋工作,促進中醫與西醫之間的對話與理解。
三、融匯多模態精髓,展現傳播魅力形象
中醫紀錄片的傳播方式在融合多模態策略后,顯著提升了其表達方式的生動性與豐富性。多模態傳播策略通過巧妙地結合文字、圖像、聲音、視頻等多種媒介形式,為中醫文化的展示與傳播提供了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平臺。
在中醫紀錄片的精心制作中,多模態策略的應用體現得淋漓盡致。紀錄片不僅依靠傳統的解說詞與畫面來呈現中醫的深厚知識,更巧妙地融入了專家訪談、患者親身經歷、生動動畫等多種元素。專家訪談部分深入淺出地解讀了中醫的復雜理論,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患者故事則通過真實案例展現了中醫在實際治療中的顯著效果,增強了觀眾的信任感;而動畫制作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中草藥的生長過程或中醫治療的獨特流程,為觀眾帶來了更加直觀的視覺體驗。
在傳播渠道的選擇上,中醫紀錄片也充分利用了新媒體平臺的多模態特點。除了在傳統電視臺播出外,紀錄片還通過社交媒體、在線視頻網站、移動應用等新媒體渠道廣泛傳播。這些平臺不僅提供了更多的觀看途徑,還允許觀眾通過文字評論、彈幕互動、在線問答等方式參與討論,極大地增強了觀看的趣味性與互動性。
中醫紀錄片的傳播方式在采用多模態策略后,不僅更具條理性和邏輯性,而且更加生動形象地展示了中醫文化的獨特魅力。這種多模態的傳播方式不僅豐富了中醫文化的表現形式,也拓寬了中醫文化的傳播渠道,為中醫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通過多模態研究中醫紀錄片,我們得以從多個維度深入挖掘和展示中醫的深厚內涵和獨特魅力,從而講好中醫故事,進一步提升中醫文化的傳播力。多模態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文字或圖像等傳統媒介,而是涵蓋了聲音、動畫、專家訪談等多種表現形式,這種綜合性的研究方法使得中醫紀錄片能夠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現中醫的精髓。這種多模態的研究方式使得中醫紀錄片在內容上更加豐富和多元,也更能吸引不同背景和興趣的觀眾。同時,通過精心策劃和多樣化的傳播手段,我們可以將中醫紀錄片推向更廣泛的受眾群體,讓更多人了解并認同中醫文化。
作者簡介:
彭詠梅,1980年生,女,漢族,江西宜豐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研究方向為多模態研究和中醫翻譯;王涵,2001年生,女,漢族,黑龍江雙鴨山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多模態研究和中醫翻譯;胡亞柳,1996年生,女,漢族,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多模態研究和中醫翻譯。本文系江西省教育廳教學教育改革項目“講好中醫故事的中醫翻譯多模態教學實證研究(JXJG-22-12-16)”、江西省教育廳科技項目“數字化視角下中醫翻譯和中醫傳播多模態數據庫的構建與應用研究(GJJ2200194)”成果。作者單位:江西中醫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