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是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藝術素養的重要學科之一?!镀胀ǜ咧忻佬g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了核心素養的理念,并強調要讓學生能夠在課程學習形成良好的審美判斷能力,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吧a性學習”是一種強調學習者的主動性、實踐性和成果導向性的教學方式,其基本內涵契合新課標要求,也為高中生的美術學習提供了新的方式?;诖耍瑸橥苿恿⒌聵淙耍龠M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培育學生帶得走的學習力、學習品質和正確的價值觀念,高中美術教師應深入研究“生產性學習”的相關理論,并精心準備、深挖教材、巧妙設計,形成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學實踐策略。
基于“生產性學習”的高中美術教學研究的意義
“生產性學習”顧名思義,是一種將學習過程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的學習方式。它強調學習者通過實際操作、問題解決和成果創造來獲取知識、技能和態度,從而實現學習目標。生產作為人的存在方式,一方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另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的核心內容。如何對生產進行生命化、社會化、歷史化的理解,為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尋求現實的可能,是生產問題應有的內涵,也是教育的價值追求。根據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類的生產包含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生產,這是最為基本的,維持人類生存的需要;二是精神生產,這是人之為人所特有的,形成人類精神世界的豐富性;三是人的再生產,包含人類的繁衍與品質的提升。教育無疑是人類的精神生產,同時又為物質生產提供智力支撐。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正是通過教育的轉化而實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教育天然包含生產性。教育促成人的生產,在于升華人的潛力,提升人的品質,使人真正從動物界得到提升。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性學科,其形成與發展與社會生產緊密相連,而基于“生產性學習”對高中美術教學展開研究無論是對于學生發展、學科建設還是社會發展都有著重要意義。
首先,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生產性學習”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實踐操作,這與高中生的認知發展特點相契合。高中生正處于從具體運算階段向形式運算階段過渡的關鍵時期,他們渴望通過實際操作來探索世界、解決問題。因此,將“生產性學習”理念融入高中美術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他們的學習動力。同時,“生產性學習”通常具有一定的挑戰性,需要學生之間分組合作完成。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在合作中相互學習、相互啟發,共同解決問題,并逐漸提升團隊合作精神、發展創新思維,這些素養為學生未來參與社會生產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其次,從美術學科的特點來看,美術創作本身就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過程。學生需要通過不斷地實踐來掌握繪畫技巧、培養藝術感知能力?!吧a性學習”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這與美術教學的要求不謀而合。因此,組織學生參與“生產性學習”對于落實美術課程教學要求、實現課程育人目標是十分重要的。最后,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生產性學習”體現了對人的生產能力的培養,體現了對未來勞動者的期待。通過將“生產性學習”融入美術教學能夠促進藝術與社會生產的融合,能夠培養出更多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進而為社會發展注入強大的活力。
高中美術教學實踐中面臨挑戰
隨著新課標的出臺與落實,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指向核心素養的高中美術深度學習,全面落實普通高中美術課程學科核心素養要求,促進了美術教學模式的變革,也提升了高中美術課堂教學質量。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從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角度來看,高中美術教學中依然面臨問題和挑戰。具體來看:第一,教學方法單一、教學內容陳舊等問題。傳統的美術教學方法往往注重技能的傳授和模仿,忽視了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審美能力的培養。同時,教學內容也往往局限于傳統的繪畫、雕塑等領域,缺乏與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相結合的新穎內容。這種教學方法和內容的單一性,不僅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也限制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發展,影響了他們未來在社會生產實踐中的表現。第二,教學評價的作用難以有效體現。如目前有教師將生產性活動與美術教學相結合,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性、創新性和個性化的學習活動。但是在實際教學指導中缺乏具體的創作指導和評價標準,導致學生的作品與社會生產實踐相脫節,同時也難以展現自身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上述問題的存在影響了高中美術課程育人價值的發揮。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教師應立足學生主體探索設計教學模式,促使學生理解和掌握美術學科的知識和技能,并為未來發展打好基礎。
基于“生產性學習”的高中美術教學實踐策略
基于當前高中美術課程教學實踐中的問題,教師應積極引入“生產性學習”理念,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和內容,通過生產性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多樣、有趣的學習體驗,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使其將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以實現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一、整合課程內容,支持生產學習
將高中美術課程內容與生產性活動相結合,是一種富有創新意義的教學探索。這種結合不僅能有效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實踐能力,更能將美術教學與實踐生產緊密相連,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
高中美術課程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繪畫、雕塑、設計等多個領域。然而,傳統的美術教學方式往往過于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和技巧的訓練,而忽視了與實踐的結合。因此,將高中美術課程內容與生產性活動相結合,可以構建出具有實踐價值的教學內容。具體來說,可以通過引入實際的生產項目,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美術知識和技能。例如《天工開物——中國傳統工藝美術》是高中美術必修《美術鑒賞》教材第7課的內容,教材主要從功能與美觀、材料與技術、歷史與文化這三個方面呈現中國傳統工藝美術的魅力,旨在引導學生理解反映不同時代的思想文化,感受器物之美中傳遞出的嚴謹專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課前準備階段,教師引入了《天工開物》這部關于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挖掘其中既能夠展現工藝之美也能夠體現社會生產價值的內容,形成補充資料,為學生生產性學習提供支持。如《天工開物》的《舟車》篇記載了一種四輪運貨馬車,并寫道:“凡騾車之制有四輪者,有雙輪者,其上承載支架,皆從軸上穿斗而起。四輪者前后各橫軸一根,軸上短柱起架直梁,梁上載[車]箱。馬止脫駕之時,其上平整,如居屋安穩之象?!薄短折铩菲岬搅艘环N碎瓷,“凡為碎器與千鐘粟與褐色杯等,不用青料。欲為碎器,利刀過后,日曬極熱。入清水一蘸而起,燒出自成裂紋”。這些描述充分展現了我國古代造物技術的精妙以及當時的社會生產水平。將這些內容融入美術課堂,能夠促使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行創意實踐,并體會工藝美術中精益求精的人文內涵。在這一案例中,將高中美術課程內容與生產性活動相結合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美術素養和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助于促進學生與社會的聯系,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還能夠促進高中美術課程內容的優化,為生產性學習活動提供有效支持。
二、組織實踐活動,轉變學習方式
美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學生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來掌握技能和提升能力,而這與“生產性學習”的要求不謀而合。因此,在美術教學指導中,教師應整合課內外教學內容,積極組織策劃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立足課內、走向課外,在實踐中感受社會生產中形成的藝術形式、參與藝術創造,進而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例如,在高中美術必修《美術鑒賞》教材第9課《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中學生了解到了常見的民間美術形式,木版畫就是其中一種。木版畫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圖像、涂上顏料后再翻印于紙上的一種藝術形式,它反映了農民田間勞作之余學習文化的生動情景,并與農業生產活動緊密相關。
基于此,為了讓學生了解中國作為農業文明古國,木版畫發生、發展的背景是農耕文化,探索木版畫藝術背后的人類農業文明成果。教師在學校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校外研學基地,組織學生參加以“探秘木版畫”為主題的“現代農業”研學實踐教育活動?;顒訉⑺囆g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著力引導學生崇尚勞動、尊重勞動,懂得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崇高、勞動最偉大、勞動最美麗的道理,秉承精雕細刻之工匠精神,長大后能夠辛勤勞動、誠實勞動、創造性勞動。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與其他人員合作策劃安排了如下研學活動:參觀版畫作品長廊和版畫工坊,觀看版畫發展史;課堂講解了解不同版種,觀摩木版畫制作過程;熟悉木版畫制作工具,動手刻制并印刷木版畫;互相展示木版畫作品,進行成果分享。
通過這樣的研學活動能夠讓學生認識木版畫的歷史發展歷程,知道制作木版畫所需的工具,初步掌握木版畫的制作技能;在觀摩、體驗制作木版畫的過程中掌握制作木版畫的基本步驟,以及能夠自主創作一幅木版畫。學生在親身制作木版畫的過程中,加深了對木版畫等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同時,在研學過程中學生也深入農村,在學農活動中參與勞作、觀察農民生活,獲得生活化的素材和豐富的生活經驗,深化對農業生產勞動的認知與感悟。并利用所學的木版畫技術進行創作,體現新農村優美的生活環境、淳樸的鄉土氣息以及樸實的勞動人民,用自己的方式實現藝術與生產的完美融合。
三、開展教學評價,促進全面發展
對教學實踐進行評價與反饋是確保“生產性學習”在高中美術教學中有效實施的關鍵環節。通過收集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的教學反思以及課堂觀察等多方面的數據,我們可以對教學策略的實施效果進行客觀評估。
在評價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反應、學習、行為和結果等方面對教學實踐情況進行全面分析。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收集學生的反饋,了解他們對教學策略的接受程度和滿意度;通過測試、作品分析等方式評估學生的學習效果,了解他們在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提升情況;觀察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了解他們是否能夠將所學應用于實際創作中;通過對比學生的作品質量、創作速度等指標,評估教學策略的實際效果。此外,在現代技術與學科教學相融合的背景下,教師也應該探索以數字技術賦能學習評價的方法。例如,利用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從多維度、多方面對學生在“生產性學習”各階段的學習表現進行精準評價,利用數字化評價系統,通過交互平臺,實現實時評價,同時生成評價結果的數據分析統計圖,實現可視性評價;運用數據平臺,建立學生美術學習電子檔案袋,記錄學生美術“生產性學習”的軌跡,突出過程性評價。這樣才能充分反映“生產性學習”的教學實施效果,讓教師全面而準確地了解策略在實際操作中的優缺點,從而進行針對性的調整,推動美術課程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
總之,“生產性學習”的理論基礎為高中美術教學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方法。通過采用實踐性和創造性的教學指導方式、構建社會性和合作性的學習環境,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和藝術素養,促使他們建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和終身學習的意識。當前,關于“生產性學習”的研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為高中美術教學創新實踐提供了借鑒。在未來,教育工作者應繼續深入教研,并緊扣新時代、新課標、新實踐理念,積極轉變教與學方式的轉變,探求有效教學實現的新路徑,進一步積累“生產性學習”的理論和實踐經驗,促進教育教學工作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