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島敦是日本近代文壇上的天才作家,于1942年2月發表在雜志《文學界》上的《山月記》,是在唐傳奇《人虎傳》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近代短篇小說。這部小說在“人變虎”的框架下,塑造了李征這一看似心高氣傲,實則自卑怯懦的文人形象,最終因自我撕裂而變成了老虎。中島敦雖被稱為“藝術抵抗派”,堅持文學的自立性,但從《山月記》中仍可看出其對時局的投映,呈現了日本近代人特別是知識分子壓抑孤傲的精神狀態。《山月記》既是中島敦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獨到見解,也是中島敦作為知識分子的自我反射。
談及日本的小說家,人們率先想到的是森歐外、夏目漱石、芥川龍之介等知名作家,但在昭和文壇上,中島敦也是獨樹一幟的存在,因其獨特的文筆吸引了眾多讀者。有人曾說過,中島敦的文字配得上“光風霽月”這四個字。他不像太宰治,從來不釋放出心中的猛虎,留給讀者的只有明月銀霜,一個無限淡去的背影,還有一點在壓抑中膨脹出來的希冀。
弗洛姆的異化理論將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學與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相融合,他把剖析人的本質作為理論核心,并由此形成了人道主義異化理論。《山月記》作為中島敦在國內最廣為流傳的小說之一,其杰出之處就在于刺骨的坦誠,小說中李征異化為虎的個人經歷也讓無數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
關于中島敦和《山月記》
中島敦于明治42年(1909年),出生在東京的一個漢學世家,祖父和父親都是漢儒學者,自幼接受漢學氛圍的熏陶,所以他具有深厚的漢學功底,他的小說多取材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融合了濃郁的中國古典氣質和虛妄荒誕的日本怪談風,號稱“小芥川”。他18歲時開始寫作,通讀過永井荷風和谷崎潤一郎的全部作品。1933年3月,中島敦從東京帝國大學文學部國文科畢業,4月考入該校的研究生院,研究課題為《森鷗外的研究》,并于同年在橫濱女子高等學校任教,一年后退學,哮喘病嚴重發作;1941年,到達位于帕勞克羅爾的南洋廳,負責當地的國語教科書編撰工作;1942年,借出差的機會回到東京,9月心臟開始出現衰竭,12月去世,埋葬在多磨墓地。
中島敦將“蟄龍三冬臥,老鶴萬里心”作為他的人生追求,但他身體不好,一直飽受病痛的折磨,在他剛在文壇嶄露頭角的時候,就因哮喘病去世了,年僅33歲。他如同一顆燦爛的流星劃過日本文壇,其獨樹一幟的文學風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為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其代表作有《牛人》《高人傳》《悟凈出世》《弟子》《李陵》《山月記》《狼疾記》等。戰后,中島敦的作品作為戰爭時期具有高度藝術性的文學代表而受到關注。
《山月記》是1942年2月中島敦發表在《文學界》雜志上的短篇小說,被公認為取材于中國唐代文人李景亮的小說《人虎傳》,屬于日本近代文學中典型的翻案小說之一。因一直被日本文部科學省檢定的國語教科書所收錄,在日本可謂是家喻戶曉。
該小說講述了唐朝天寶末年主人公李征雖榮登虎榜,卻不肯屈膝于俗官惡吏,因而辭官希望以詩揚名,后迫于生計,不得不再次出仕。但時過境遷,曾經的同僚已身居高位,而他卻不得不屈膝受命于從前為自己所鄙夷的那群人,李征的自尊心受到了創傷,本就狂悖不羈的秉性也越發難以控制。一年后,他因公出差,在汝水河畔夜宿時,終于發了瘋,自此之后,音訊全無。第二年,昔日友人袁傪出使嶺南途經此地,與早已變為老虎的李征相遇。李征向袁傪講述了自己變成老虎的經過,并委托袁傪將自己所作之詩記錄下來,以了卻自己的心愿,同時把妻兒托付給袁傪照顧。最后勸說友人從嶺南回來時不要再途經此地。在袁傪一行人登上山丘后,一只猛虎從草叢躍上大道咆哮,后又躍入草叢中,再也不見了蹤影。
中島敦不僅將李征外化為虎,還賦予了這一人物鮮明的虎性。“發現自己的嘴上已沾滿了兔血,身邊撒落著兔毛。”這句話呈現了老虎飲毛茹血的殘暴行為。“作為一只老虎狂奔呼嘯。”老虎在山林奔跑,看似自由自在、不受拘束,更多卻是在孤獨中度過的——孤獨感即是《山月記》所要表達的主題。李征訴說自己變為老虎后,跑上山巔,面對空谷咆哮,不知將這種撕心裂肺的悲哀講給誰聽。“縱然我呼天搶地,哀嘆連連,也絕無一人懂我的內心。”此處將李征化虎后的孤獨感發揮到了極致,老虎的兇殘和自由瞬間消散,能感受到的只剩下孤獨。
《山月記》中的藝術特色
中島敦除了按照原著花費大量筆墨描述李征和袁傪的對話,還對原著進行了再創作,主要體現在李征游離于獸性和人性之間的心理描寫:“就連這恢復人性的時間也越來越短了……也許再過些時日,我心中的人性就會被獸性所淹沒……唉,這些都無關緊要。待到心中的人性消失殆盡,或許反倒能讓我心安理得吧。”中島敦通過人性的消亡、獸性占據主位,渲染了李征化虎后卻不能再次為人的悲哀。
小說中還出現了多處景物描寫,如“殘月”“白霜”“林間寒風”等,營造了一副凄涼蕭瑟的意境,這些景色既烘托了主人公當時的不幸處境,又與主人公哀愁、悲憤的心境相結合,足可見中島敦的文學功底十分深厚。
李征恃才傲物、不屈媚俗,一心渴望成就詩與名,最后卻變成一只老虎。故事的結尾這樣寫道:“只見一頭猛虎,忽地自草叢躍上大道,遙望著他們。隨后那虎仰首對著銀光散盡的殘月,咆哮了兩三聲,復又躍入草叢,再也不見了蹤影。”此處“殘月”這個意象象征著李征悲哀和凄涼的命運,殘月散盡也暗示著李征再也回不到變成人的日子了。
異化為虎的原因
“異化”是與“原形”相對的概念,即是對原形的疏離。換言之,異化就是指喪失了原來的樣子,改變了原本的模樣。《山月記》以“虎”這一意象,通過改變人形和人性,來喚起李征對自己的清醒認知。李征異化為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細讀李征所說的話,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生靈的宿命。“當明白這絕非夢境之時,我便驚恐萬分,茫然不知所措。怎么會有這等事?我不明白。事實上我們原本就是一無所知的,不知情由地逆來順受著,渾渾噩噩地度過一生,這便是生靈之宿命。”在李征對異化原因的自我剖析上,強調了人類對命運不合理性的不安及自我力量的弱小。在故事的最后,李征遠離人群、奔赴山林的結局也顯示了強烈的宿命論思想。
懦弱的自尊心與妄自尊大的羞恥心。在原著《人虎傳》中,李征化虎的主要原因是因果報應。“于南陽郊外,嘗私一孀婦。其家竊知之,常有害我心。吾因乘風縱火,一家數人,盡焚殺之而去。此為恨爾。”因為李征犯下了大錯,所以上天懲罰他變成了一只老虎。而中島敦對李征化虎的原因進行了改編,他從心理分析的角度,運用大段內心獨白,讓李征坦誠了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我深怕自己本非美玉,故而不敢加以刻苦琢磨,卻又半信自己是塊美玉,故又不肯庸庸碌碌,與瓦礫為伍。于是我漸漸地脫離凡塵,疏遠世人,結果便是任憤懣與羞恨日益助長內心那怯弱的自尊心。其實,任何人都是馴獸師,而那野獸,無非就是各人的性情而已。于我而言,這種妄自尊大的羞恥心就是野獸,就是猛虎。”這段話作為《山月記》最經典的一句話而廣為流傳。
李征意識到懦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恥心是使自己異化為虎的主要原因,并進一步對自己的恐懼心理和懶惰態度進行了反省。因為怯懦的自尊心,他不屑與凡夫俗子為伍;因為妄自尊大的羞恥心,他想以詩成名,卻不去求師問道。特別是自大的羞恥心,即一邊害怕暴露才能的不足,一邊拒絕主動拜師,與詩友切磋,這正是李征性情的猛獸。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差異使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兩種性情,任其滋生蔓延,從而衍生出了怯弱的自尊心和妄自尊大的羞恥心。
自嘲的習慣。李征異化為虎后偶遇昔日友人袁傪,一味地訴說命運的變幻無常,并委托袁傪幫他把仍能記誦的數十首詩筆錄下來,這不是為了借此而揚名,而是想把他執著一生,乃至為之癲狂的成果流傳于后世。李征背誦完舊作之后,以自嘲的口吻說道:“說來也不怕你見笑,盡管我如今已成這么副丑模樣,卻也夢見過自己的詩集擺放在長安風流人士之案頭的情景……你嘲笑我吧。嘲笑我這個沒做成詩人,卻成了老虎的可悲之人吧。”聽到這句話后,袁傪回想起,從前李征就有這么個喜歡自嘲的毛病。李征的自嘲其實是對自己無力感的幽默表達,帶有幾分悲哀的意味。
李征遇到袁傪后,首先想到的是將詩文托付給他,在與袁傪快分手的時候,他才提到了妻兒。對于這一行為,李征并沒有多加辯護,而是以一種后知后覺的語氣進行了自嘲式的解釋:“倘若我是人的話,本該先將妻兒之事托付與你的。可比起凍餒之中的妻兒,我竟然更念念不忘自己的詩作。唉,或許正由于我是如此之人,才落到身為野獸的下場吧。”一般人遭遇變故之后,第一時間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人,但李征對詩文的執著已經到了扭曲的地步,甚至置于至親家人之上,這種非人性的特質也使他的異化成為情理之中的結果。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原著《人虎傳》中,李征是先托付妻兒后托付記錄詩作的;而在《山月記》中,中島敦調換了順序并特意以這段自嘲來強調這一點。
《山月記》對社會人群的現實映射
中島敦創作《山月記》的時期正是日本軍國主義橫行之時,不僅對外進行武裝侵略,還對內實行壓制政策,剝奪作家們的創作自由。作為這一時期的作家,中島敦也很難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創作。通過李征這一悲壯的人物形象,我們看到了文人不得志的苦悶與哀愁。李征對自己內心的袒露,其實也是中島敦在懷疑主義思想的支配下對自己的反思。李征化虎后的數次咆哮,也是中島敦對命運的憤懣。他對人物內心世界的刻畫包含了對時代、人生和命運的思考,表現了現實中日本知識分子憋悶的生存狀態,人性逐漸消失的李征正是中島敦在現實壓力下的自我放逐。
伊藤整曾這樣評價中島敦:“中島敦作為對人性知性的理解者,在他的身上有一種穿越性,這種穿越性可以和夏目漱石以及晚年的幸田露伴相媲美。”在中島敦的演繹下,李征因為恃才傲物,不肯放低姿態茍且地活著,最終被心中的老虎吞滅。而《山月記》中李征這一人物形象,又何嘗不是我們現代人的真實寫照呢?
在經濟與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人們的思想不斷被外界的物欲浪潮所沖擊,這使人們丟失了原來的真實面貌,慘遭被異化的命運,甚至被社會環境所同化。我們很多人都有過類似于李征的心境,即被自己的自尊心和羞恥心所左右,無法接受現實與理想產生的巨大差異。當我們面對現實真相時,曾感慨過命運的不公、時運的寂寥,卻又不得不向現實低下高傲的頭顱;也曾像李征一樣,躊躇滿志毅然決定辭職,本以為可以靠自己的才華闖出一片天地,卻在遭受現實的毒打后,乖巧地回到自己曾經嗤之以鼻的環境中。這正是中島敦為我們帶來的一劑猛藥!多少人能夠真實面對內心的那只“猛虎”,又有多少人駕馭得了那只“猛虎”。猛虎“變形記”時刻在現實中上演,唯有牢牢地守住初心,才能不被“猛虎”所俘獲。中島敦通過《山月記》向我們展現了荒誕世界中的真實內涵,從而引發人們對現實社會的反思。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