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制度的重要內容,具有樹德、增智、強體、育美的綜合育人價值。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同年教育部制定《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勞動教育已經上升到我國人才戰略層面的新高度;與此同時,數字化建設已經成為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職業院校如何在教育數字化發展的背景下,搭建結構優化、協同集約、安全可靠的勞動教育信息化平臺成為重要課題。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學院”)對標職業院校開展勞動實踐教育要求,立足學院實際,圍繞職業院校開展勞動實踐教育的存在問題,搭建“勞動+商城”勞動教育信息化平臺,提升信息化賦能水平,不斷創新勞動實踐教育新模式,全方位提升勞動教育教學質量。
信息化背景下,職業院校勞動教育教學
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對于勞動教育實施信息化建設重視程度不高。自勞動教育實施意見印發以來,高職院校勞動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從起步到發展,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分析當前高職院校勞動教育教學,普遍存在勞動教育形式單一,內容相對比較具體,投入的師資和硬件條件不足,勞動教育體系還有待提升;在當前信息化背景下,勞動教育教學實施信息化建設,還有提升空間,通過信息化手段拓展勞動教育優化和創新,特別是將勞動教育如何更好地融入專業建設,也是我們研究的內容。
勞動實踐教育載體不多。高等職業教育不同于普通教育,主要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為目標,勞動教育如何有效融入職業教育過程,有效利用職業教育技術技能優勢,教育學生樹立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這就需要結合職業教育教學規律,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開展勞動實踐教育,逐步實現提升勞動教育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挖掘勞動實踐教育載體,如學生日?;顒?、志愿者活動、頂崗實習、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方面,有針對性實施勞動實踐項目,通過完成具體勞動項目,來提升對勞動的意義和價值的理解,從而達到對勞動教育的深層次理解,樹立良好的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勞模精神。
勞動教育信息化建設不強。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理論教育和實踐教學還停留在線下進行,能夠建立信息化平臺開展勞動教育教學的不多,一方面是勞動教育實施信息化建設需要人力和財力的前期投入較大,需要學校智慧校園平臺的黨建和支撐作用,相對比較復雜,開展信息化建設多部門配合難度較大。另一方面是如何高校利用信息技術提升勞動實踐教育能力,目前高職院校開展勞動教育信息建設技術不成熟,學生在日常勞動教育中實際素材或載體很多,如何利用信息化技術如全息數字投影、VR教學等技術,將日常勞動實踐項目虛擬化,提升勞動教育可視化能力,并在信息化平臺進行全過程學習、考評、反饋。
“勞動+商城”勞動教育信息平臺概念
“勞動+商城”勞動教育信息化平臺(以下簡稱“信息化平臺”)依據高職院校開展勞動實踐教育清單的要求,結合學院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基于大數據先進技術,采用松耦合體系結構,構建B/S架構,構建家務勞動、社會實踐勞動、勞動教育月、專業體驗式勞動、農業生產勞動、創新創業勞動、志愿服務勞動共計七個模塊業務應用,并對校園網學工、教務、人事系統進行數據集成共享,實現內外系統共享融合,實現勞動實踐教育應用智能化的一體化平臺。
每個模塊下搭建不同的勞動實踐項目,如家務勞動搭建“勤收納精利用”“起有序居清潔”“家庭烹飪”等項目;勞動教育月搭建“校園衛生大清掃”“校內職業勞動體驗”等項目;專業體驗式勞動搭建“3D打印技術”“非物質文化遺產講解員”“網頁制作”“汽車文化”等內容;農業生產勞動搭建“農具識別與使用”“農業生產體驗”“農作物識別”等項目;依據學院開設專業實際共計開設21個具體勞動實踐項目,每個項目制定詳細的“線上+線下”相結合考評方法。
信息化平臺將高職院校開展勞動實踐教育載體實現信息化建設,不斷設置和變換實踐教育載體和項目,滿足師生的教與學需求;同時可以利用平臺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養成良好勞動品質,為提升職業院校勞動實踐教育提供高效、可靠的管理手段,為提升勞動教育質量提供可靠支撐。
“勞動+商城”勞動教育信息化平臺實施內容
實現信息化平臺實現勞動教育閉環運行。以提升勞動教育教學質量為出發點,信息化平臺包含一個勞動理論模塊和七個勞動實踐模塊,其中“家務勞動模塊、社會實踐勞動模塊、勞動教育月模塊、專業體驗式勞動模塊、農業生產勞動模塊、創新創業勞動模塊、志愿服務勞動模塊”為七個勞動實踐模塊。每個模塊下搭建3個具體實踐項目,共計21個具體勞動實踐項目。采用“線下勞動+線上評定”進行實踐教學,每學期初學生或輔導員以班級為單位登錄平臺自由選學勞動實踐項目,并按照勞動實踐項目活動進行設計、工具使用、操作流程、考核評價、安全保護等完成規定勞動實踐教育,并上傳勞動實踐成果資料,由任課教師在線評定成績。學生勞動實踐教育成績每學期統計一次,學年末平臺自動統計核算學生勞動實踐教育成績,并認定相應學分。信息化平臺自動獲取學生考勤信息、實踐教學、教學反饋等課堂日志,將學生成績和學分等其他信息自動推送到學工系統和教務系統,方便進行學生畢業綜合素質考評、評獎評優等事項,并及時反饋給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學生本人,形成信息聯動的綜合閉環。
開發勞動教育在線開放課程。學院成立“勞模育人工作室”,組建勞動教育師資團隊。由來自不同行業的全國勞動模范不定期走進校園舉辦勞動理論講座,召開經驗分享會;積極開發在線勞動教育理論課程。并利用平臺或對接“智慧樹”實現開放共享。截至2023年12月,學院舉辦的勞模講堂達30多次,參加學生達1.5萬人次;信息化平臺開設勞動教育課程共計3年6學期,平臺瀏覽量共計48萬人次,訪問量共計2.7人次,瀏覽量和訪問量保持雙增長態勢;信息化平臺已經成為學院勞動教育的主要載體,發揮了巨大成效。
構建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學院注重打造多元化的勞動實踐教育體系,構建了“1+7”理實一體化勞動教育課程體系。其中“1”為獨立設置的勞動教育理論必修課程,采用線上線下的方式開展教學,利用平臺記錄成績;“7”為家務勞動模塊、社會實踐勞動模塊、勞動教育月模塊、專業體驗式勞動模塊、農業生產勞動模塊、創新創業勞動模塊、志愿服務勞動模塊七種類型勞動實踐,其中家務勞動模塊主要包括衣物打理、飲食烹飪、生活起居、家庭保健等,社會實踐勞動模塊主要包括“三下鄉”、勤工助學、假期實習等,勞動教育月模塊主要包括校園衛生清掃、綠色環保、校內職業勞動體驗等內容,專業體驗式勞動主要包括學院特色專業中的具體實踐項目,如數控加工制造體驗、3D打印體驗、導游體驗、無人機操作等內容,農業生產勞動模塊主要包括農作文化、農作物識別、農業生產等內容,創新創業勞動模塊主要包括創新創業大賽、畢業綜合實習等內容,志愿者服務模塊主要包括校園環保、文明創導、敬老服務等內容;學院勞動教育實現三年不斷線,構建“大一理論知識課,大二校內勞動實踐,大三社會實習勞動實踐”的課程體系。
推動勞動教育與其他教育有機融合。學院利用平臺實現勞動教育與專業、思想政治、創新創業、校園文化、校企合作等有機結合。按照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勞動實踐教育學時要求,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時間、地點選擇相應的勞動實踐項目,推進了勞動教育與思想政治、創新創業、專業教育、志愿者服務等深度融合。
“勞動+商城”勞動教育信息化平臺
實施成效
實現勞動教育信息化手段迭代和更新。自2021年3月起,信息化平臺在全院范圍內運行,為勞動教育實現了教學考核一體化運轉,提供了高效的勞動教育教學管理方式,學生參與勞動教育日常出勤率顯著提升,興趣日益濃厚,滿意度明顯高于其他課程;在線實施選學與信息化填報,學生利用手機實時任意選取課程,選擇在線上課;教師通過PC或手機端隨時填報教學信息,考評成績,填報教學日志,實現了及時高效填報。推動構建了教學和學習管理閉環,提升了勞動教育教學質量。
實現教育資源共享和優化。信息化平臺的應用,為學院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和途徑;一是實現資源共享,教師的教育教學日志、教學視頻、學生勞動實踐作品等各種教學資源上傳到在線系統,實現資源共享。另外,教師也可根據勞動實踐教育對應教學大綱要求,在模塊中靈活設置實踐教學項目,更好地配置教學資源;二是實現優化,學生的勞動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信息化,考核成績可以同步到學工系統,實現學生德智體美勞全方位成績綜合評價,提高學生綜合評價的精確度,進一步優化學生考核評價體系。
實現勞動實踐教育評價考核全方位和正向化。信息化平臺定期面向學生展示優秀學生勞動實踐教育作品,激發學生想勞動愛勞動的激情,強調“過程”和“結果”并重,注重情感和態度,通過運用“賞識教育”,更多地看到學生的優點并進行鼓勵,使學生感受成功的喜悅,不斷提升學生勞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實現勞動實踐教育教學系統化和個性化。一方面,信息化平臺為教師提供了詳細的學習建議,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并提供個性化的教學支持,及時發現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的教學策略進行輔導。另一方面,信息化平臺也為學生提供了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突破傳統教學模式中以教師為中心的局限,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隨意選取勞動實踐教育項目,查看個人的學習進度和考核成績,評估自己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勞動+商城”勞動教育信息化平臺實施
過程的反思和改進
平臺運行三年以來,學院勞動教育教學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2023年學院榮獲自治區首批勞動教育實驗校建設單位,“勞動+商城”信息化平臺使用也獲得同類院校的認可,但還存在如下需要進一步改進的方面。
一是互聯互通融合深度有待進一步改進。平臺運行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優化,資源實現共享,但如何進一步將“勞動+商城”信息化平臺與學生各類系統實現更深層次的互聯互通,打通系統的各種障礙,對學生德智體美勞五育精準綜合評價,需要我們進一步改進研究。
二是貫穿教與學數據化分析需要進一步研究。平臺自身運行穩定高效,在學生勞動教育教學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但缺乏數據分析和管理,不能科學分析學生勞動教育中缺項和不足,對勞動教育平臺的教與學數據分析需要進一步研究。
作者簡介:
劉志文,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企業管理、經濟學、計算機科學技術。本文為內蒙古自治區教育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課題(NZJGH2023179)階段性成果。作者單位:內蒙古機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