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大學教學現代化。大學教學現代化的本質是大學教學現代性,其主要特征為民主性、主體性、生成性和技術性。大學教學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和全面發展,給師生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從大學教學現代化的本質和目的出發,以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武裝大學教學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智能技術賦能大學教學現代化,以現代化的治理制度保障大學教學現代化,以現代化的學生主體彰顯大學教學現代化,以現代化的生成性教學促進大學教學現代化,以現代化的中華文化基因塑造大學教學現代化,從而實現大學教學現代化。
關鍵詞:大學教學現代化;內涵;特征;實現路徑
現代化一般是指在科學和技術革命影響下,社會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的歷史性轉變過程。1983年9月,鄧小平同志在給北京景山學校的題詞中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三個面向”是我國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其基礎是面向現代化。對高校而言,大學教育現代化的關鍵是大學教學現代化。
一、大學教學現代化的內涵及特征
(一)大學教學現代化的內涵
1.現代化
現代化既是時間尺度,又是價值尺度。作為時間尺度,現代化指從中世紀結束到現在的一個長時間過程;作為價值尺度,現代化指區別于中世紀的新時代精神特征。
從社會經濟發展的角度來講,工業革命是社會現代化的起點,現代化實質上是落后國家追趕先進國家、實現工業化的過程,也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的過程的總稱。現代化是指萌發于中世紀,由歐洲科學革命引起,經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推動,由西方經濟科技發達國家主導、欠發達國家跟進的,人類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和變遷的過程。這一過程包含著各種環境、生活方式、價值觀念以及傳統制度因適應知識增長而發生的各種功能性變化。顧明遠先生總結說,所謂現代化是指人類認識自然、利用自然、控制自然,包括人類自身的能力空前提高的歷史過程以及由此引起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各領域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其目標是創造高度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現代化是一個動態的、不斷發展的、永遠進行的歷史過程。
從人類文化發展的角度來講,現代化主要是心理態度和文明形式的轉變過程,是人類對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合理性控制的擴大。從韋伯學派的社會學觀點看來,現代化就是“合理化”,是一種全面的理性的發展過程。詹姆斯·奧康內爾從思想變化的視角界定現代化的內涵,即現代化是探索性和創造性思想態度的發展,它既是個人的思想態度,也是社會的思想態度,這種態度隱藏在技術和機器使用的背后,推動著個人之間社會關系產生新形式。現代化是一種“創造性的理性”,代表著創新和秩序的結合。
2.現代化大學
現代大學是中世紀歐洲大學的繼承者,現代化大學則是經歷了啟蒙運動之后才形成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推動歐洲傳統教育的變革,促使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化大學轉變。由德國著名教育學家威廉·馮·洪堡創辦的柏林洪堡大學,綜合了大學所有的現代化特征,如學術自由和大學自治、宗教性和國際性、職業性和實用性、民主性和平等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柏林大學模式”的現代化特點有:綜合性大學、“追求科學真理”是師生最高的人生目標、大學是師生研究者的共同體、獻身于科學、流動性的人才晉升制度、教授治校、遠離社會實際的政治和經濟利益等。在創辦柏林洪堡大學的過程中,現代化的教育思想和觀念得到了貫徹,也提出了現代化大學的教育思想基礎。哲學家約翰·戈特利布·費希特提出,教育是要去喚醒學生的力量,培養學生的自我性、主動性、抽象的歸納力和理解力,以便使他們在目前還無法預料到的未來局勢中,自我能夠做出有意義的選擇。
3.大學教學現代化
教育現代化是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以先進教育觀念為指導,運用先進信息技術推動教育變革的過程,是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變的過程。教育現代化中最為重要的是教學現代化。大學教學現代化是在高等教育領域實現教學現代性的發展過程。所謂現代性,它呈現著現代社會的精神氣質和文化形態,詮釋了人類社會在推進現代化實踐中所形成的價值特質,從而形成了關于現代化的思想反思和價值尺度。因此,現代性是教學現代化的精神內核。
教學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統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身心得到發展。教學的形態與功能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遷,教學現代化是“現代性”不斷增長和理性化的過程。這種理性化的過程就是要不斷探尋教育教學的規律,認識和總結教學的現代性特征,實現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雙重增長,使得教學更具“現代性”。
(二)大學教學現代化的主要特征
1.民主性
大學教學的民主性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表現之一,是大學教學現代性的直接狀態體現,是一種大學教學生活的道德理想,是大學教學現代性的原則和靈魂。大學教學現代化的民主性要求教學具有民主、平等、合作以及能調動管理者、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積極性等特點。其主要內容包括管理者(行政人員)與教師之間的平等、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平等、教授與助教之間的平等、精英教授與普通教師之間的平等;能夠尊重學生,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實現教學管理制度的多元參與,培育平等、參與、協商、合作的大學教學管理文化;實現大學教學管理過程中多元主體的民主參與和良性互動,調動管理者、教師和學生三方主體的能動性,促進各方責任、權利與價值的平衡。
2.主體性
大學教學是精神塑造的活動。大學教學現代化要求大學教學不再是單純的訓導,而是喚醒學生的主體性。主體性是指人在實踐過程中能夠具有自由和自主的特性。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人的自由是社會整體現代性的保證,也是人的主體性的體現。大學教學現代化的主體性就是師生的自主、自由、尊嚴和價值的體現,其主要內容包括大學教學應培育有自由精神的現代人,促進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弘揚師生的獨立自主精神,提升師生主體性和責任感,提高師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消解阻礙個體自立的桎梏,促進學生的自我實現。主體性是現代化不可缺少的前提,主體性給現代化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諸如個人的需要、才能以及滿足自身需要和發揮自身才能的創造性活動,都在極大程度上推動了現代化。
3.生成性
“生成”相對于“已成”和“現成”,強調教學超越原先的預設,呈現出一個動態的、變化的狀態。石鷗教授認為,教學的意義理解根植于教學的流動性本質。大學教學現代化要促使教學狀態從“規訓”走向“生成”,要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大學課堂教學,構建新的大學課堂教學觀。從內容體系上來說,學生入學前,大學已經制定了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設置了課程結構體系,制定了課程教學大綱,進行了課堂教學設計;從教學空間和教學活動上來說,制度化的學校教育、統一的班級授課制、標準的教室布局、一致的進度安排、相同的講授方法,這些都指向大學教學的同一性,教學的程序控制和權威的規訓,在一定程度上壓制了師生的主體性和人的自由性,忽略了教學的生成性。現代課程是生成的,現代教學是動態的,大學教學是師生在共同參與的探究活動中意義、精神、經驗、觀念、能力的生成過程。因此,讓大學教學具有生成性的現代化特征,意味著課程內容應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師生應摒棄單向度和程序化的教學方式,使大學教學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
4.技術性
大學教學的現代化始終伴隨著物質基礎的建設和以互聯網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普及。技術已經影響到大學教學的各個方面,引起教學觀念、教學方式、師生互動行為的深刻變化。以技術為線索,探尋大學教學現代化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技術作為工具,輔助大學教學;二是技術作為環境,融入大學教學;三是技術作為內核,重塑大學教學。《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建設智能化校園,利用現代技術加快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教育服務業態,推進教育治理方式變革,加快形成現代化的教育管理與監測體系,推進管理精準化和決策科學化。以師生為主體,以智能技術、虛擬技術、數據分析技術為核心的人工智能時代,必然會實現教學環境的智能化,促進教學方式的多元化,重塑師生關系和教學時空,從而充分體現大學教學現代化的技術性特征。
二、大學教學現代化的實現路徑
現代化在最終意義上是人的現代化。大學教學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地發展,給師生創造美好幸福的生活。現代化所體現的民主性、主體性、生成性和技術性特征直接影響著大學教學現代化。
1.以現代化的教育思想武裝大學教學現代化
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教學思想,以思想武裝大學教學現代化。教育思想現代化既是教學現代化的重要內容,又是前提條件。教育思想的現代化是關鍵、是靈魂。要將人的現代化作為大學教學思想現代化的基本出發點。人的現代化是大學教學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是師生素質普遍適應現代化大學的要求。在大學中,師生的核心和關鍵活動是教學,應逐步改革評價機制,讓教學活動成為大學教育的核心。
2.以現代化的智能技術賦能大學教學現代化
實施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加強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數字化校園建設,形成現代化的教學條件,為教學現代化提供物質基礎。首先,創設智慧教學環境,培養足夠數量的智慧教學教師,打造便捷的網絡教學平臺。其次,融合優質的教學資源,實現高質量的教學資源、學習資源和學術資源的利用與傳播。最后,改革教學方法,創新教學手段,轉變教學方式,促進高水平的師生互動,以現代化的智能技術賦能大學教學現代化,構建信息化的課程生態。
3.以現代化的治理制度保障大學教學現代化
教學治理制度是大學教學現代化和大學發展的命脈。大學教學現代化的基本特性決定著大學教學治理要從行政主導轉變為利益相關者參與的多元治理,追求治理過程中責任、權利、價值三者的平衡,確保各種規章制度的有效性和完善性,考慮多方利益相關者的訴求,營造民主平等的氛圍,建立公平公正公開的制度,增加教師主體和學生主體參與決策的機會,避免“人走政策涼”的情況出現,以現代化的治理制度保障大學教學現代化。
4.以現代化的學生主體彰顯大學教學現代化
人的主體性是人的現代化的主要特征。學生的主體性表現在內在驅動力和自我意識的覺醒,他們能夠主動閱讀、深層閱讀,在課堂上能夠主動思考、積極參與,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對自己的言行有清晰的判斷,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能夠主動適應新的環境,具有現代化的學習理念。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推進學生主體的現代化,也需要管理主體與教師主體的共同指導,從而培育現代化的學生主體,以主體性和能動性彰顯大學教學現代化。
5.以現代化的生成性教學促進大學教學現代化
有效的課堂教學是生成的。預先設定的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設計等,只有被教師用于生成正向的、開放的教學資源,且能有效促進師生互動、教學相長時,才具有積極意義。教師應避免過度講授,要開展實質性的、深層次的互動交流,促進課堂教學的生成性,從而讓課堂教學煥發出生命活力。
6.以現代化的中華文化基因塑造大學教學現代化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文明歷史悠久。中國式現代化賦予中華文明以現代力量,中華文明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中國式現代化是賡續古老文明的現代化,是在中華大地上生長出來的現代化。中國大學教學現代化離不開中華文化和文明的滋養,要在大學教學中融合中華文化和文明,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尊重文化平等性和多樣性,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自信,以中華文化基因塑造大學教學現代化。
自從1810年人類歷史上第一所現代化大學柏林洪堡大學建立以來,大學教育現代化取得了偉大成就。大學教學現代化也在理性和自由的光芒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體現著大學教學現代化的特征,即民主性、主體性、生成性和技術性。實現大學教學現代化就是為師生創造美好幸福的大學生活,促進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讓師生更好地創造價值和塑造未來。
參考文獻:
[1]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2]童順平.論高等教育的現代化與現代性:基于關系思維方法論的考察[J].現代教育管理,2019(12).
[3]顧明遠.關于教育現代化的幾個問題[J].中國教育學刊,1997(3).
[4]易承志.試論現代化與國家建設的邏輯[J].理論與現代化,2012(2).
[5]楊洪源.個人與社會歷史關系的階級化透視:《哲學的貧困》之思想主線探究[J].哲學動態,2020(10).
[6]賀國慶.中世紀大學向現代大學的過渡:文藝復興與宗教改革時期歐洲大學的變遷[J].教育研究,2003(11).
[7]李工真.大學現代化之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3.
[8]李工真.現代化大學的由來[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3(9).
[9]顧明遠.試論教育現代化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2012(9).
[10]安東尼·吉登斯.人文與社會譯叢:現代性的后果[M].田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
[11]袁利平.教育現代化的現代性向度及其超越[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1).
[12]王策三.教學論稿(第二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13]康永久.教育學原理五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
[14]約翰·杜威.民主主義與教育[M].王承緒,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15]劉興盛.人的現代化的躍遷:中國式現代化的主體思維[J].哲學研究,2023(4).
[16]石鷗.教學過程:飄忽的聲音和流動的本質——兼論教學語言[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7(3).
[17]唐青才.生成式教學設計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08.
[18]褚宏啟.教育現代化的路徑:現代教育導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
[19]張靖,鄭新.技術驅動的大學教學現代化:歷程、特點及趨勢[J].中國教育信息化,2021(10).
[20]湯文益,程晉寬.課堂教學現代化:立場、特性及核心關切[J].池州學院學報,2021(5).
[21]虞崇勝.中國式現代化的三重屬性:現代性、中國性、世界性[J].探索,2023(4).
責編:初 心
作者簡介:孔維宏(1973— ),男,廣州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技術基本理論、信息技術教育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