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我國國際商務專碩人才培養質量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就業專業對口率偏低。問題產生的根源,是培養模式未能滿足培養目標的要求,學生實踐創新能力與職業能力欠缺,畢業生在涉外領域就業時表現出不想、不敢、不能的狀態。對此,從如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等方面,提出培養高質量國際商務專碩人才的建議。
關鍵詞:國際商務專碩;培養模式;就業專業對口率
自2001年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以來,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出口貨物貿易額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位躍升至2010年的世界首位,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也屢創歷史新高,國際經濟合作程度不斷加深。為適應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全面建設開放型經濟體系,迫切需要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國際商務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在此背景下,2010年,國務院學位辦批準設置了國際商務碩士(MIB)專業學位,這一專業學位的設立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我國傳統國際經貿人才培養體系的不足,與國際貿易學和世界經濟專業共同構成了較為完善的培養涉外領域高素質專門人才的研究生教育體系,極大促進了我國涉外經濟的健康持續高質量發展。國際商務專碩自2011年開始招生以來,招生院校由2011年的78所上升至2022年的120所(其中包括19所985高校,30所211高校,以及71所普通高校),根據各高校的招生計劃,2022年錄取人數已超過4000人。
然而,我國國際商務專碩在招生人數快速擴張的同時,其培養質量(目標)與實際需求之間確實存在較大的差距,突出表現為就業專業對口率較低、學術化培養傾向嚴重。《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發展方案(2020—2025)》也指出,目前專業碩士重學術學位、輕專業學位的觀念仍需扭轉,培養模式仍需創新,培養質量亟待提高。優化培養方案、創新培養模式,是落實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國際商務專業碩士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關于國際商務專業碩士人才培養目標定位,USNews國際商務專業所面對的培養對象主要是針對具備完全國際商務知識的學生,培養目標是高層次的國際商務決策和管理人才,畢業去向包括國際機構、大使館、跨國公司以及銀行等;而霍特商學院的國際商務專業主要針對沒有商學知識背景的學生,畢業生就業方向相對寬泛,涉及金融、銷售、房地產以及生產制造等諸多方面。我國的國際商務專業培養對象并未區分是否具備國際商務知識背景,培養目標均是為涉外部門提供高層次應用型經濟管理人才。
一、高質量國際商務專碩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及根源分析
(一)存在的主要問題
衡量一個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首先關注的是就業專業對口率這一關鍵指標。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核心在于培養過程是否很好地回答了“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的問題。從宏觀層面講,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具體到國際商務專業,就是為涉外企事業單位培養應用型、外向型高級專門人才。怎樣培養人是一個培養模式問題,培養模式決定了為誰培養人和培養什么人。
從目前我國國際商務專碩畢業生就業情況來看,特別是內陸地區,相當一部分的畢業生從事的工作都是與涉外經濟和管理沒有直接關系的職業,如證券公司、銀行、公務員和選調生等,就業專業對口率偏低,導致社會對外向型高級專門人才有大量需求但又招聘不到合適人才的局面,出現社會需求和人才供給的錯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學藝不精,職業能力欠缺。學生職業能力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培養過程出現了問題,培養環節與社會需求不匹配,在培養過程中過多強調學術能力(文章寫作能力),而忽視了對其涉外實踐能力的培養。特別是地方院校,由于涉外資源的短缺,這種現象更為突出。有人或許認為就業是市場行為,畢業生自然會流向收入高、穩定的行業,但課題組認為,就業專業對口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是在培養過程中沒有讓學生喜歡上或者熱愛涉外專業,專業素養訓練不足,或者說學生在涉外領域開展研究的沉沒成本過低。
(二)存在問題的主要根源分析
就業專業對口率偏低的根源在于產教融合不夠深入,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人才培養邊界模糊,專碩的培養方案過于偏向學術性。學術型碩士教育遵循學術邏輯,培養的是學術理論繼承人或教學科研創新人才;專業碩士教育則是以行業邏輯為導向,針對社會特定職業領域需要,培養具有較強專業能力和職業素養、能夠創造性地從事實際工作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目前不少高校專業碩士培養方案在課程設置、教學安排、培養環節和學位論文等要求方面仍主要借鑒學術型碩士的培養模式。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是:學術型碩士教育起步早,培養經驗豐富,培養模式完善,因此高校起初會模仿和參照學術型碩士培養模式來培養專業碩士,在培養過程中也會不斷完善專業碩士的培養模式,問題的關鍵是有些高校并沒有真正實現培養模式的轉換,依然“重學術輕實踐”,專碩和學碩人才培養邊界依然沒有厘清,導致MIB學生處理涉外實際問題的能力不足,這也是MIB畢業生不想、不敢和不能在涉外領域就業的根本原因,這也表明專業碩士教育“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并未真正實現。
二是專業學位碩士教育評價模式不夠合理。目前,多數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的學位論文標準與學術型碩士區別不大,尤其是純實踐性的專業碩士學位論文更難通過匿名外審,這導致很多高校將專業學位碩士與學術型碩士同質化培養。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在理論素養訓練的不足與學生未來職業發展潛力之間的矛盾,以及專業碩士學位論文與學術型碩士學位論文幾乎同等標準之間的矛盾,是目前很多高校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培養普遍存在的難題,許多導師對于如何撰寫專業學位論文都感到困惑。
三是實踐指導流于形式,校外導師作用未充分發揮。對于學術型研究生的培養,學校依靠自身師資完全可以完成人才培養目標。對于專業碩士而言,要求必須為每個學生配備至少1名校內導師和1名校外導師,共同完成培養任務。但在培養過程中,校內導師理論指導多,而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相對薄弱,對研究生在應用性、實踐性方面的指導相對有限。從調研情況來看,很多學校校外導師不承擔教學任務,高校與校外導師之間在管理、技術、制度、人員配備等方面缺乏明確的合作機制,未在專業碩士的培養過程中明確雙方的責任和義務,導致“雙導師”制流于形式,校外導師的實踐指導作用未能發揮出來,從而影響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培養。
四是學制時間短,難以實現理論素養和實踐能力的雙重培養目標??陀^上,專業碩士的學制也限制了他們對專業基礎知識的深入探索。調研顯示,目前國際商務專碩學制大多為2年或2.5年,而學碩的學制基本是3年。短短2年或2.5年時間,既要注重實踐課程的學習,又要提高理論素養,這兩者必然不能完全兼顧。此外近年國際商務專碩大規模擴招和生源跨學科現象嚴重,這也導致了生源質量出現明顯的下降。學生的經濟學基礎普遍比較薄弱,為理論素養的訓練帶來了一定的挑戰。理論素養訓練的不足也限制了學生用經濟學理論創新性地解決涉外領域實際問題能力的提升,最終必然影響他們未來的職業選擇和發展潛力。
二、國際商務專業碩士培養模式的優化
(一)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評價模式
研究生教育評價模式是人才培養問題的導向,具有方向性意義,直接關乎培養模式的構建。堅持“破五唯”,強化專業學位論文的應用導向,完善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評價機制。聚焦人才培養成效、科研創新質量、社會服務貢獻等核心要素,分類制定學術學位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學術成果要求,探索多樣化的學術成果組合呈現方式,如領導批示、政府調研報告、企業調研報告等,徹底與學術論文區別對待。部分學校硬性規定申請畢業除撰寫畢業論文外,還必須發表1篇學術論文,這種評價模式不符合專業碩士培養要求。因此建議構建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形式多元化的評價模式。
(二)實施項目驅動,推動產教深度融合
1.加大政校合作,充分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比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與鄭州海關、河南省商務廳等在2022年聯合成立了“河南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研究院”智庫平臺,在幾方的合作下,已完成多項涉外項目的調研課題,如“河南貼牌代工生產模式狀況及推動貼牌代工生產模式發展建議”“RCEP關稅減讓對河南省主要產業發展影響及應對策略研究”“河南省跨境電商出口海外倉建設研究”等。政校合作為國際商務研究生提供了寶貴的實踐平臺,構建了“到一線實踐、做有用科研”的培養體系。建立智庫平臺是學校服務地方經濟的重要舉措,2022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政府部門的調查研究今后將成為一種常態,也非常需要高校的合作。因此,政校合作將是一個解決學生實踐問題、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2.加強校企合作,落實校外實踐教學基地考核辦法。學校應充分挖掘校友資源,加強與跨國公司和涉外企業的合作,建立校外實踐實訓基地,使學生享有更多的實習鍛煉機會,提高其商務實踐能力。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通過統籌校友、同行等各類社會關系和資源,與河南省銳龍經貿發展有限公司等多家涉外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實踐基地,并在政策上予以扶持,引導、鼓勵專業碩士生赴實踐基地實習,強調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導向,建議學生瞄準行業產業或地方經濟、科技等重大需求為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源,在實踐中極大地提升專業碩士的創新能力和社會服務能力,避免專業學位論文內涵學術化。同時,鼓勵校內導師定期帶隊到實踐基地調研學習,不斷推動“科教協同、產教融合”。
3.以實踐創新賽事活動激發學生職業興趣和發展能力。重視研究生實踐創新賽事活動,加大校級統籌力度,以項目立項的形式進行研究生國家級、省級等各類賽事活動的管理,將創新實踐賽事的參與獲獎與創新學分掛鉤,提高指導教師和參賽研究生雙方的積極性。通過以賽促教、以賽促學的方式,讓研究生在賽事參與中不斷提升獲得感和創新活力。目前,課題組所在的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商務碩士生導師已多次帶隊參加全國大學生國際經貿與商務專題競賽、國際商務談判大賽以及“挑戰杯”全國大學生科技作品競賽等活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充分調動了MIB學生的專業興趣,提升了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充分發揮校外導師的作用
讓導師全程參與學生的培養,充分發揮校外導師的作用,是解決人才培養問題的重要抓手,實際上也是對校外導師的尊重。提高校外導師在人才培養目標確定、研究生入學復試、課程設置、教學、論文指導等方面的參與率。調研發現,業界導師掛名的多,實際參與學生培養的較少。部分學校僅在學生畢業答辯環節通知導師參加,而部分導師由于未參與培養過程,對學生論文內容不了解,也不愿參加。同時建議論文盲審專家中應包含校外導師。只有充分發揮校外導師的作用,實踐教學環節才能落實到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例如,邀請行業領域專家全程參與國際商務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包括讓行業導師參與專業碩士主干課程建設和案例庫建設,定期邀請行業導師開展行業發展前沿講座等。同時,河南財經政法大學還實行了“行業導師全程跟蹤制度”,無論是開題、導師的全過程指導或是論文答辯環節,均明確規定必須有來自行業的專家參與把關。
(四)調整學制,確保充足的培養時間
建議國際商務專碩學制由原來的2年或2.5年調整到3年。為了確保人才培養質量,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從2022級開始,已將全校所有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學制由原來的2年調整為3年,將學生的理論學習時間和實踐時間均由原來的1年調整到1.5年,以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理論學習和實踐創新時間。專業碩士旨在培養職業性與學術性深度融合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因此其培養難度不亞于學術型碩士。同時,通過學制的調整也可以緩解規模擴張帶來的生源質量下降問題,確保培養質量。
三、結語
專業碩士教育旨在為特定領域或行業培養專門人才。目前,國家已明確將專碩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和實踐能力作為“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了實現這一人才培養目標,首要任務是優化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評價模式,確保評價成果能體現成果的應用導向,使之與學術型碩士的評價模式有明確的區分度。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要校政企多方合作共同完成,因此,學校要主動邀請用人單位參與人才培養,著重培養學生在特定領域的興趣、愛好和創新創業能力,從而進一步提高畢業生的就業專業對口率。
參考文獻:
[1]陳怡琴.金融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體系的構建路徑探索[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6).
[2]廖萬紅.國際商務專碩研究生實踐創新能力培養探索[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3(5).
[3]馬永紅,劉潤澤,于苗苗.我國產教融合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內涵、類型及發展狀況[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1(7).
[4]錢愛民,邵妍,祝繼高.專業學位研究生校外導師工作機制實踐[J].中國高等教育,2021(1).
[5]施錦芳,劉昂.國際化國際商務碩士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東北財經大學為例[J].大連大學學報,2017(1).
責編:應 圖
基金項目:2021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編號:2021SJGLX238Y);2024年河南省研究生教育改革與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編號:YJS2024JD46);河南財經政法大學2024年校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數智化背景下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創新與實踐”
作者簡介:王洪慶(1974— ),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經濟與產業經濟;張相偉(1987— ),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直接投資;任保顯(1979— ),男,河南財經政法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