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指的是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生產和加工集群,這些集群能夠通過優化資源配置和增強創新能力來增強其市場競爭力和區域經濟影響力。為加快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分析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案例,包括成功案例和失敗案例,從中得到一系列啟示,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加強市場細分、加強品牌建設與推廣、加強跨區域合作、加強資金支持與激勵等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 鄉村振興;特色農業產業集群;案例分析;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C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24.21.043
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可促進農村經濟的結構性轉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作為連接地方特色農產品與市場的橋梁,能有效增強農村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并通過產業鏈的延伸,實現農業與二、三產業的無縫對接。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還特別強調了資源整合和技術創新,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傳統農業生產中存在的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問題,通過高效配置農業資源,推廣先進的農業技術,有助于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 農業產業集群概述
農業產業集群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圍內,由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和機構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相互促進,形成緊密聯系的產業群體。這種群體性質的形成既受地理因素的制約,也受政策、技術、市場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農業產業集群中,各個環節的企業相互依存、相互配合,形成了良性循環的產業生態系統。以養殖業為例,養殖戶通過合作社或企業提供的技術和市場支持,實現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從而提高了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同時,養殖企業依賴于養殖戶的穩定供應,進一步推動技術研發和品牌建設。這種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使整個產業鏈條更加緊密,效益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除了促進農產品供應鏈的優化升級,農業產業集群還能夠帶動當地經濟的全面發展。根據調查統計,農業產業集群所在地的地方財政收入、農民人均收入、鄉村居民消費水平等指標普遍高于其他地區。這種發展勢頭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積極意義[1]。
2"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案例分析
2.1" 成功案例
江蘇省政府通過提供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政策,大力支持葡萄種植和加工技術的升級。例如,推動葡萄生產技術的研發,包括耐病和耐寒葡萄新品種的開發,這些技術顯著提高了葡萄的產量和品質。同時,江蘇省建立了一系列葡萄酒研發和品鑒中心,通過引入國際葡萄酒評審標準,提高了當地葡萄酒的國際競爭力。此外,江蘇省政府鼓勵建立葡萄種植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模式,實現了種植戶與市場的直接對接,有效提升了農戶收入和地方經濟的活力。通過采取這些措施,江蘇省不僅成功地擴大了葡萄產業的規模,還增強了該產業在全國乃至全球市場中的影響力。
浙江省政府大力支持茶葉產業的現代化和品牌化,尤其是在提升龍井茶的品牌價值和市場認知度方面取得顯著成效。浙江省政府大力支持茶葉加工技術升級,包括采用自動化和精密化的茶葉加工設備,大幅提升了茶葉的加工效率和產品的一致性。同時,浙江省利用數字化工具推廣茶文化和茶旅融合,如開發在線茶葉銷售平臺,利用虛擬現實技術推廣茶園旅游,吸引了大量國內外游客。浙江省還強化了茶葉出口的質量控制和國際市場開拓,通過建立國際茶葉交易中心,加強了與國際茶葉市場的聯系。浙江省通過采取這些措施,不僅促進了茶葉產業的快速發展,也增強了當地茶葉的國際形象,提升了經濟效益。
成功的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強調了技術創新和品牌建設的重要性,上述兩個成功案例都充分利用了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不僅在生產技術和加工技術上進行了現代化升級,而且通過打造品牌和開拓國內外市場獲得了顯著成功。例如,江蘇省葡萄產業的品質提升和品牌建設策略有效地提升了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浙江省茶葉產業通過技術升級和數字營銷增強了其市場影響力。這些策略不僅提升了產品的市場認知度,也增加了產業的經濟回報和區域經濟的活力。
2.2" 失敗案例
河北省的香菇產業集群最初在政府的鼓勵和資助下迅速發展,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如香菇種植房和自動化生產線,并提供了技術培訓和市場推廣的支持。然而這一產業集群的發展很快遭遇了重大困難。雖然政府對基礎設施的初期投入看似充足,但在實際操作中,缺乏對香菇市場需求和消費趨勢的深入研究,后期市場飽和導致香菇的價格急劇下跌,許多種植戶面臨嚴重的銷售困難和經濟壓力。香菇產業集群在資源配置上存在重大漏洞。政府的支持集中在擴大生產規模,忽視了對生產質量和種植技術創新的必要投入。這導致產出的香菇產品在品質上無法與其他地區的香菇產品競爭,失去了市場競爭力。該產業集群的管理和監管也顯得相對薄弱,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來確保投入資金的合理使用和項目的順利執行。香菇產業的快速擴張沒有考慮到環境可持續性,過度的種植導致了土地資源的過度消耗和環境負擔,這反過來又影響了地區生態平衡和土地的再生能力,降低了農業生產的長期可持續性。
河北省香菇產業集群的失敗案例則揭示了在缺乏市場需求分析、資源配置不當、忽視環境可持續性的情況下,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可能面臨的發展風險。分析河北省香菇產業集群的失敗案例,可以發現即使政府的財政支持初期看似充分,但在沒有有效的市場導向和環境保護機制的情況下,這種支持不能轉化為產業的長期競爭力。
分析案例,可以得出3點關鍵啟示。1)持續的技術創新和質量提升是確保產業集群成功的基礎。技術投資應與市場需求和消費者偏好緊密對接,確保產品能滿足市場變化。2)環境可持續性是現代農業發展中不可忽視的一環,特別是在資源密集型的農業生產中,必須采取有效措施確保生態平衡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3)品牌建設和市場開拓同樣關鍵,尤其是在全球化競爭激烈的今天,地方特色產業如何通過品牌和營銷策略提升自身價值,是一個重要考量[2]。
3" 優化策略
3.1" 加強市場細分
市場細分不僅有助于更精準地定位消費者需求,還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增強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通過細分市場,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可以更好地滿足不同消費者群體的特定需求,優化產品設計,制訂更有效的營銷策略,最終實現產業經濟持續增長和競爭優勢的鞏固。理解市場細分的價值需從消費者行為和市場趨勢入手。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對有機食品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特色農業產業集群若能精準定位于有機產品市場細分,便可能獲得顯著的發展機會。
針對有機市場細分的策略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展開。1)加強與有機認證機構的合作,確保產品符合國際有機標準,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接受度和消費者信任度。2)利用數字化工具如社交媒體平臺,針對關注健康生活方式的消費群體進行精準營銷,通過教育營銷提升消費者對有機產品價值的認知。3)開展與當地和國際有機食品零售商的合作,擴大分銷渠道,提升產品的市場可達性。4)注意產品的地域性特色。大多數消費者傾向于購買當地產出的食品,因為其認為這些產品更新鮮、更可靠。對于農業產業集群而言,強化產品的地域標識,如使用地理標志,不僅有助于保護地區內的傳統技藝和獨特資源,也能作為一種有效的市場細分工具,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3.2" 加強品牌建設與推廣
品牌是特色農業產品區分于普通商品的關鍵,可以為產品賦予獨特的文化和質量印象,從而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并實現價格溢價。具有強大品牌的農產品的價格能夠比非品牌產品高出20%~50%。例如。福建省的鐵觀音茶葉和山東省的煙臺蘋果均是通過成功的品牌策略,不僅在國內市場取得了顯著成功,同時在國際市場上也贏得了極高的聲譽和市場份額。
針對品牌的建設,需要明確其定位,這涉及對產品特性、目標市場及消費者偏好的深入分析。農業產業集群應聚焦于其產品的獨特性,如地理環境特征、生產工藝、產品質量或者文化意義等,這些都是品牌建設的重要資產。例如,若是特色水果類產品,可以突出其新鮮自然、健康營養的屬性;若是傳統手工藝產品,可以強調其獨特制作工藝和文化傳承的價值。有效的品牌傳播策略是品牌推廣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包括多渠道的營銷策略,結合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優勢。例如,參與國內外的食品展覽會,可以直接面向批發商和零售商介紹產品;通過社交媒體和在線平臺,直接與消費者互動,提高品牌的可見度和參與度[3]。
3.3" 加強跨區域合作
在農業領域,跨區域合作尤為重要,農業生產高度依賴自然資源和地理條件,不同地區的互補性相對較強。跨區域合作可通過整合不同地區的資源和優勢,促進知識共享、技術交流、市場擴展,從而提升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在實施跨區域合作時,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著手。1)建立共享的農業技術和創新平臺,通過這一平臺,各區域可以共享農業科研成果和先進的農業技術,如智能農業、生物技術等,這不僅有助于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和質量,還可以加速新技術的推廣應用。2)促進區域內的市場互聯互通,通過降低區域間的貿易壁壘,如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擴大農產品的市場范圍,提高生產者的收益。此外,通過共同的市場推廣活動和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的國際知名度和消費者信任度。加強區域間的政策協調和規劃合作,制定共同的農業發展戰略和標準,協調農業支持政策和環境保護措施,以確保區域合作的持續性和效率。通過政策的一致性和規劃的合理性,有效避免資源浪費,促進區域內農業的可持續發展。3)開展人才和信息交流,通過定期的研討會、培訓、交流活動,加強區域間農業專家和從業者的交流,不僅可以提升人才的專業水平,還能增進區域間的理解和信任,為合作奠定人文基礎[4]。
3.4" 加強資金支持與激勵
加強資金支持與激勵對于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具有重要作用,能夠促進集群內部的資源優化配置,還能激發創新活力和提升整體競爭力[5]。
在資金支持方面,應通過多渠道融資機制,包括但不限于政府補貼、風險投資、農業信貸,確保集群內企業尤其是初創企業能夠獲得必要的啟動資金與擴張資金。例如,可以設立專門的農業產業投資基金,專注于支持那些具有高成長潛力的企業和創新項目,通過財政優惠政策和稅收減免措施,降低其經營風險和資本成本。同時,對于資金的使用與管理,建議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以防止資金錯配和浪費現象。
在激勵機制方面,建議制定符合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特點的激勵政策,包括但不限于物質獎勵、知識產權保護、人才培養計劃。物質獎勵可以通過提供研發補貼、優質產品獎金等形式,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知識產權保護則是確保創新成果能夠轉化為實際經濟利益,激發企業持續創新的動力。人才培養計劃是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的關鍵,因此應建立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如設立特色農業學院、開展產學研合作,強化人才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從而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持續發展提供知識支撐和技術保障。
系統的資金支持和多元化的激勵機制,不僅可以解決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在發展初期的資金短缺問題,還能夠有效激發內部成員企業的創新活力和市場動力,推動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向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方向發展。
4" 結語
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的發展不僅可以加強農村地區的經濟基礎,還能通過增加農村居民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促進社會穩定和文化傳承。通過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動農業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發展,農村地區可以實現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從而提升整個社會經濟體系的活力和動力。因此,研究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不僅具有理論上的創新價值,也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潔.河北省縣域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對策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3.
[2]" 韓振興,劉宗志,常向陽.山西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集中度和競爭力分析:以運城蘋果、朔州羊肉、晉城大豆為例[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11):94-104.
[3]" 林大燕,嚴昊.江蘇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研究[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31(2):45-49.
[4]" 郭榮朝.河南省特色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及應用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16,55(8):2167-2170.
[5]" 羅永樂.特色農業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動力機制分析[J].理論導刊,2015(3):74-76.
(責任編輯:劉寧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