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畫是中國傳統藝術表現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獨特的藝術價值,是幼兒美術活動的重要教學板塊之一。然而近些年,受傳統繪畫方式的影響,幼兒水墨畫教學活動逐漸走入了“重表現輕感受、重技能輕素養、重模仿輕創造、重結果輕過程”的教學誤區,大大削弱了幼兒對水墨畫的興趣,束縛了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基于此,筆者結合園所的特色教學案例和多年教學經驗,改進了幼兒水墨畫教學活動的方法,以期能夠有效改善教學過程中“四重四輕”的現象,并通過水墨畫這一表現形式增強幼兒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感,起到滋養心靈、塑造理想人格、以美育人的深刻作用。
一、把握學習特點,激發幼兒對水墨畫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設計水墨創作活動時,首先要把握幼兒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審美需求和學習特點,引導其感受、發現水墨畫的獨特藝術魅力,激發其對水墨創作的興趣。
1.借助多媒體,在欣賞中萌發興趣
多媒體以動態性、交互性和集成性等優勢在水墨畫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首先,教師可以在導入環節展示水墨風格的動畫,充分激發幼兒對水墨畫的興趣。比如,在幼兒接觸水墨之初,教師可以先播放《小蝌蚪找媽媽》《淘氣的金絲猴》等中國經典水墨動畫。這些經典作品中的每一幀都是一幅優美的水墨場景。栩栩如生的動物形象、虛實相生的意境……幼兒在觀看時會驚嘆于水與墨交融時豐富而神奇的變化,自然而然地對水墨畫創作產生探究與學習的興趣。

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拓展和探究環節通過播放微課視頻PPT等方式,讓幼兒欣賞大量水墨作品,了解創作背后的故事,增加對傳統水墨藝術及文化內涵的理解。比如,在欣賞宋代著名水墨作品《千里江山圖》時,教師利用微課視頻對作品進行移動式的完整呈現,又通過 PPT展示局部細節和作品主色調的運用,讓幼兒在感受整體作品恢宏大氣的同時,還增加了對每個場景的細節觀察。
因此,在幼兒水墨畫教學活動中恰當引入多媒體技術,能夠化難為易,化抽象為直觀,豐富教學組織形式,讓幼兒更積極地投入到后續的創作中。
2.創設情境,在體驗中加深樂趣
情境教學法是幼兒美術活動中常用的教學方法,它能夠激發幼兒學習的主動性,提高學習效果。在水墨畫的創作練習中,教師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增加活動的趣味性,引導幼兒掌握多種水墨創作技法,進行點、線、面的練習。比如,在“胖胖怪”的活動中,教師先引入幼兒熟悉且喜歡的小怪獸形象,引導幼兒觀察胖胖怪的身體特點,啟發幼兒思考怎樣才能用毛筆快速畫出胖胖怪的身體。
幼兒們交流討論后,紛紛提出先讓“毛筆寶寶躺下來”,用側鋒畫出大塊面作為胖胖怪的身體;接著,再讓“毛筆寶寶側著身子”,用中鋒畫出胖胖怪的五官和四肢;最后,讓“毛筆寶寶完全站立”,用筆尖畫出細線條進行細節添畫。

在這樣有趣的故事情境中,毛筆與幼兒的日常行為聯系起來,變成了擬人化形象。枯燥地認識毛筆和練習運筆方法的活動變成了帶有情感體驗的小游戲,幼兒體驗了不同筆法的創作效果,也因此對水墨畫產生了濃厚的喜愛之情。
3.家園互動,在共玩中保持興趣
家長在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中承擔著“引領者”“好朋友”等重要角色,教師可以開展水墨畫延伸教學活動,調動家長積極參與,通過家園共育的形式帶領幼兒保持玩墨的興趣,在時間、空間上為幼兒創造更豐富、多元的審美氛圍和創作環境。

比如,在開展水墨畫欣賞活動時,教師展示了吳冠中的經典水墨作品《播》。這幅作品有別于傳統的水墨畫,畫面中僅有大小、深淺不一的墨點,這種簡約的形式能夠引發幼兒無限的想象。教師將作品發到家長群中,鼓勵家長以“我看見了……我感覺它像……”的表述方式與幼兒交流,啟發其思維。在多次實踐過程中,教師發現這樣的家園互動不僅能為幼兒創造更多水墨畫延伸創作的機會,還可以增進家長、幼兒、園所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更有針對性地優化教學方案。
二、多角度引導,帶領幼兒品味水墨的意趣美
學前幼兒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需要通過多樣化的形式與所認知的對象產生互動。基于此,教師可以通過感官互動、拓展背景信息等方式帶領幼兒品味水墨畫的意趣美,積累審美經驗,激發幼兒潛在能力。
1.調動五感,全方位感知作品
在欣賞水墨畫作品時,教師應打破“看”與“說”的傳統方式,讓幼兒通過視、聽、觸、聞、嘗等方式多角度、全方位地感知創作元素,在體驗中萌發學習興趣,迸發想象與創造的火花。

在開展以“柿子”為主題的水墨畫教學活動時,教師先設計了猜謎導入環節。當幼兒猜出謎底之后,教師隨即端出一盤盤柿子,有軟柿、脆柿,圓柿、尖柿和磨盤柿等,幼兒們興致勃勃地前去看一看、摸一摸、聞一聞、嘗一嘗,由此獲得了豐富的嗅覺、觸覺和味覺刺激。當教師展示齊白石的作品《柿柿如意》時,幼兒根據前面的五感體驗一下子就認出了齊白石畫的是磨盤柿。在親身感知與充分欣賞之后,幼兒們躍躍欲試,畫出了形態各異、色彩豐富的柿子圖,展現了豐富的內心感受和個性化表達。
2.拓展背景信息,增進對作品內涵的理解
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感知與理解首先從幼兒的直覺和第一印象開始,但深入體驗和理解藝術作品則需要必要的背景信息支撐。藝術家及其創作背后的故事、趣聞可以讓幼兒對作品產生興趣,進而更好地理解和領悟作品的內涵。

比如,在欣賞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時,教師先讓幼兒對作品進行感受和觀察。接著,教師又通過PPT為幼兒講述作品創作中的“小插曲”(老舍為齊白石“出題”,齊白石利用三天三夜的時間創作出后續的作品)。幼兒聽完故事以后意猶未盡,明白了這幅作品創作的來龍去脈和背景內涵,作品中的元素和表現方式也在孩子的心中變得更加有趣和鮮活。
三、貼近生活,捕捉幼兒的審美興趣點
生活是藝術的源泉,幼兒與成人的區別就在于他們對生活中的萬事萬物都充滿了好奇心,池塘里的小蝌蚪、雨后的蝸牛、天空的飛鳥等一景一物都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因此,教師在開展幼兒水墨畫教學活動時應盡量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熟悉的內容作為主題或素材,讓幼兒與創作內容產生互動,激發其欣賞美、感受美、創造美的熱情。
比如,在夏季的午后,幼兒們特別喜歡鉆進草叢或濕地中尋找蝸牛的影子,在故事分享會中也會講述許多跟蝸牛有關的趣事。基于此,教師設計了以“蝸牛畫像”為主題的水墨畫教學活動,鼓勵幼兒將找到的蝸牛飼養在自然角,通過觀察、討論,幼兒逐漸掌握了蝸牛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等。接著,教師又邀請幼兒用毛筆為蝸牛畫像。幼兒們沉浸在情境中,提筆著墨,聚精會神,創作勁頭十分高漲……

其實,幼兒的很多興趣點都來自于日常生活,教師通過鏈接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內容作為創作對象,并輔之故事情景,便能讓幼兒在感受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同時培養健康向上的審美價值觀和較強的審美實踐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在開展水墨畫教學活動時應把握美育的核心點,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幼兒的身心特點出發,關注幼兒的興趣和體驗,恰到好處地使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在激發幼兒學習興趣的基礎上,啟發幼兒的創造思維,讓傳統水墨藝術增添童真童趣,煥發出時代的鮮活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