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pplication of nursing care based on warning index of critical severity in patients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trauma
CHEN Xiaoyan,YIN Jing*Changshu No.1 People′s Hospital,Jiangsu 2155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IN Jing,E-mail:1281638367@qq.com
Keywords severity patients;early warning index;cerebral hemorrhage;trauma;treatment effect;nursing
摘要 目的:探討基于危重程度預警指標的護理在腦出血外傷病人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我院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62例腦出血外傷病人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2023年1月—6月收治的72例腦出血外傷病人為觀察組,采用基于危重程度預警指標的護理;比較兩組病人干預后救治時間、救治成功率、并發癥及預后的差異。結果:干預后觀察組的救治時間短于對照組,救治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少于對照組,預后好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基于危重程度預警指標的護理能夠提高腦出血外傷病人的救治效果,改善預后。
關鍵詞 危重病人;預警指標;腦出血;外傷;救治效果;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4.24.034
目前,我國交通建筑業日漸發展,受各種因素影響,顱腦損傷的病人逐漸增多,其中以外傷導致的腦出血較常見。外傷導致的腦出血由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對病人的神經系統有一定影響,外傷發生后,病情進展較快,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1]。及時判斷病情的危重程度、給予有效救治是挽救病人生命、改善預后的關鍵。該類病人的病情若僅靠臨床經驗和直覺判斷,則會導致漏診或誤診率較高。有研究發現,將能夠反映病人病情危重程度的指標進行量化,及時發現潛在風險,對于改善救治效果具有積極意義[2]。目前,已有一些傷情評估工具可在短時間內進行評估以辨別癥狀,但并不完全適用于顱腦損傷病人[3]。本研究旨在探討基于危重程度預警指標的護理對病人救治效果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我院2022年7月—12月收治的62例腦出血外傷病人為對照組,2023年1月—6月收治的72例腦出血外傷病人為觀察組。納入標準:1)符合顱腦損傷腦出血的診斷標準[4],有明確的外傷史,影像學顯示腦挫傷、顱內出血;2)受傷至入院的時間lt;24 h;3)生命體征可測量,且臨床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既往有腦血管疾病、腦腫瘤者;2)既往有顱內手術史;3)合并血液系統、免疫系統或其他器官疾病者;4)入院時出現臨床危象或器官衰竭;5)伴其他危及生命的多發傷;6)中途轉院或放棄治療;7)傷前精神異常者。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要求,所有研究對象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經過我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批件號:(2024)倫審批第L-043號]。
1.2 方法
兩組病人的院前救治方法均衡,包括包扎傷口、建立靜脈通路,并根據病情給予補液、吸氧、抗休克及大劑量激素等治療。轉運過程中持續監測生命體征。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首先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5]對病人病情進行評估。GCS包括睜眼反應、語言反應、肢體運動3個維度,其中睜眼反應為1~4分(若骨折、眼腫等不能睜眼,以“C”表示);語言反應為1~5分(若平素有語言障礙史,或因氣管插管、氣管切開無法正常發聲,以“D”表示);肢體運動為1~6分。總分3~15分,>8分提示預后較好,5~8分提示預后較差,<5分提示死亡率較高。本研究由接診護士采用GCS量表對病人病情進行評估。<5分者立即進入搶救室,取平臥位,下肢略抬高,氣管插管行機械通氣,維持血氧濃度≥95%;頭偏向一側,防止誤吸;有手術指征的病人由醫生會診,進行開顱骨瓣減壓術或顱內微創引流術。5~8分者持續心電監護,保證在10 min內接受治療。>8分者可按順序候診,每隔30 min對病情進行1次評估,做好病人的心理護理。
1.2.2 觀察組
觀察組采用基于危重程度預警指標的護理。采用改良早期預警評分系統(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MEWS)[6]中的病情危重程度評價指標與GCS相結合的方法建立危險程度預警指標,根據評分給予相應的急救護理。MEWS包括意識、呼吸頻率、體溫、收縮壓、心率5項指標,其中意識評分0~3分,呼吸頻率評分0~3分,體溫評分0分和2分,收縮壓評分0~3分,心率評分0~3分。總分0~14分,<5分提示預后較好,5~9分提示有潛在危險,>9分提示死亡率較高。同時結合GCS評分,觀察組護理措施見表1。
1.3 觀察指標
1)救治時間:病人來院至護理人員落實搶救措施的時間。2)救治成功率:采用救治措施后病人的病情好轉,各項生命體征穩定,實驗室指標基本恢復正常,轉科或離院時無生命危險。3)并發癥:包括呼吸衰竭、中樞性高熱、急性心力衰竭。4)預后:參照相關文獻[7]對顱腦損傷病人預后制定評價標準,痊愈為病人顱內出血吸收、癥狀基本消失、安全出院,致殘為病人存在如肢體不利、意識障礙等的后遺癥,以及死亡。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對照組中,男50例,女12例;年齡(48.21±14.45)歲;致傷原因:交通傷30例,墜落傷27例,其他5例。觀察組中,男52例,女20例;年齡(47.34±15.82)歲;致傷原因:交通傷36例,墜落傷31例,其他5例。兩組病人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病人救治時間、救治成功率及并發癥比較(見表2)
2.3 兩組病人預后比較(見表3)
3 討論
顱腦外傷多見于青壯年,死亡率遠高于其他部位外傷[8],其發生率為各部位創傷的20%。該類病人早期臨床表現無典型特征,但病情變化迅速,預后較差[9]。既往針對創傷后的搶救時機,學者們提出了“白金十分鐘、黃金一小時”的概念[10]。有研究報道,顱腦損傷病人若能在傷后30 min內接受積極有效的救治,將會有gt;25%的病人生命得以挽救,同時降低致殘率[11]。而成功救治的前提是及時、準確的病情評估,部分指標的變化是醫護人員客觀判斷病人病情的重要依據。目前,在評估急性創傷病人病情方面有較多的實用工具,如創傷嚴重程度評分(CRAMS)、MEWS等。當前GCS是用于顱腦損傷較為常用的工具,能夠判定病人的意識狀態,了解中樞神經受損程度,可用于早期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12-13];但其不能有效甄別病人的潛在風險,尤其是病情發展較為迅速的病人。
為了提高對腦出血外傷病人的救治效果,本研究中觀察組采用基于危重程度預警指標的護理,將GCS與意識、呼吸頻率、體溫、收縮壓、心率5項指標相結合,結果發現,與單獨使用GCS相比,觀察組的救治時間縮短(P<0.05)。姚慧玉[14]的研究表明,基于危重程度的預警指標評估顱腦損傷病人的病情能夠縮短病人的救治時間,還能降低致殘率及病死率。MWES是應用較廣泛的傷情評分工具。有研究證實,其能夠辨別出外科住院病人中的危重病人[15]。也有研究指出,MWES中的5項指標對于顱腦損傷病人選擇手術治療方案具有指導意義[16];MWES>9分者,確定性手術可降低病死率及并發癥的發生率;而5~9分者,確定性手術與控制性手術的病死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5分者,兩種治療方案的病死率、并發癥均無明顯差異。但由于國內外的病人致傷原因、傷情存在差異,導致其在顱腦損傷中的應用缺乏靈敏性。本研究將其與GCS結合,能有效對病人的病情做出評估和判斷,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時救治,縮短了救治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救治成功率提高,并發癥減少,且預后較好(P<0.05)。王倩等[17]的研究將MWES中的5項指標與GCS相結合后,有效提高了顱腦損傷病人的救治效果。MWES中的5項指標重點反映病人的生命體征變化,GCS則主要針對病人的顱腦損傷程度及意識情況,兩者相結合既能把握病人潛在生命體征變化,還能評估意識狀態,對于病情復雜且進展程度快的顱腦損傷病人更為實用。這種基于危重程度預警指標的護理,不僅能夠使危重病人得到及時救治,病情相對較輕的病人也可通過及時評估得到有效預防,預防其疾病進展和并發癥的發生,更好地為病情診斷、治療方案選擇、評估預后提供依據。
4 小結
綜上所述,基于危重程度預警指標的護理能夠提高腦出血外傷病人的救治效果,改善預后。但本研究納入病例數較少,且為單中心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時未對病人的遠期預后進行追蹤評估。今后仍應進一步探索該方法對于各種外傷病人的護理價值。
參考文獻:
[1] 李春梅,蘇裕茗,黎嬋波,等.顱腦損傷患者早期死亡情況及危險因素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21,47(7):872-874.
[2] 曾芬蓮,張詠梅,周婷,等.NEWS與MEWS對顱腦損傷病人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效果對比分析[J].護理研究,2020,34(18):3292-3295.
[3] 石雪飛.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聯合創傷嚴重程度評分在急性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22,30(3):344-347.
[4] 劉佰運.從2016年美國《重型顱腦創傷治療指南(第四版)》解讀臨床救治中的三個重要問題[J].天津醫藥,2017,45(8):791-795.
[5] MEHTA R,TRAINEE G P,CHINTHAPALLI K.Glasgow Coma Scale explained[J].BMJ,2019 2:365.
[6] DUNDAR Z D,ERGIN M,KARAMERCAN M A,et al.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 and VitalPac Early Warning Score in geriatric patients admitted to emergency department[J].Europea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2016,23(6):406-412.
[7] 李曉芳,楊會梅.基于序貫評估法的院前急救護理對顱腦損傷患者 整體救治時間及護理效果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9,28(28):3177-3180.
[8] 許曉明.1098例住院顱腦損傷患者流行病學調查[D].汕頭:汕頭大學,2018.
[9] 陳麗青,郭雷光,芮女芳,等.浙江某縣2016年顱腦損傷流行病學分析[J].中國鄉村醫藥,2019,26(10):59-60.
[10] 周繼紅.創傷評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8:8-29.
[11] 蔣鴻雁,楊鳳,曹艷,等.2004—2013年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創傷性腦損傷流行病學特征調查[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22,43(4):12-18.
[12] 尹文國,翁山山,賴仕宇,等.聯合GCS評分、CT評分與血清S100B蛋白可評估急性顱腦創傷患者損傷程度及早期預后[J].南方醫科大學學報,2021,41(4):543-548.
[13] 曾芬蓮,張詠梅,周婷,等.NEWS結合GCS評分在顱腦損傷患者病情評估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預防醫學,2019,46(23):4404-4407.
[14] 姚慧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聯合GCS評分指導下的預檢分診對顱腦損傷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中國保健營養,2021,31(33):90.
[15] ROCHA T F,NEVES J G,VIEGAS K.Modified Early Warning Score:evaluation of trauma patients[J].Revista Brasileira De Enfermagem,2016,69(5):906-911.
[16] 黎美玲.改良早期預警評分在顱腦外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20,8(21):107.
[17] 王倩,朱春莉.改良早期預警評分聯合GCS評分指導下的預檢分診對顱腦損傷患者救治效果的影響[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8,37(9):1225-1228.
(收稿日期:2024-01-26;修回日期:2024-12-09)
(本文編輯趙奕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