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發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辭白帝彩云間,
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
輕舟已過萬重山。
這首詩讀起來非常歡快,李白簡直要飛起來了。我必須詳細介紹一下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大家才能理解李白為什么開心成這個樣子。
詩寫于李白的晚年,此時他已經59歲了。在此之前他犯過一件大錯,與著名的“安史之亂”有關系。大家以后學習中國歷史的時候,老師肯定會講到唐朝的重大轉折點,就是“安史之亂”。安是安祿山,史是史思明。兩個將軍作亂反叛,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差不多打了快八年。經歷“八年之戰”之后,整個大唐王朝就由盛轉衰了。這場戰爭也影響了唐朝很多著名詩人的人生歷程,李白也是其中之一。
“安史之亂”爆發以后,很多高官大員、皇親國戚,乃至唐明皇,都紛紛逃難。在逃難的過程中,士兵對楊國忠、楊貴妃十分不滿,覺得就是他們害慘了國家。唐明皇不得已將楊貴妃吊死,恓惶去了四川,再也無心管理國家,匆匆把皇位傳給了兒子唐肅宗。
唐肅宗上臺之后想重整旗鼓,把全國劃分成若干個軍事區域,每個區域安插一個王(就是他的兄弟們)當司令員,希望可以齊心協力打敗叛軍。下了這道命令之后,當時有一個王在江西,就是永王李璘。他腦袋很不清楚,做事又比較魯莽。新皇帝讓他負責好江西,不要亂跑。他不聽,非要往東北方向打,跑到其他王所負責的區域去了。
唐肅宗一聽說消息就急了:這還得了!我剛下命令你就敢違抗,這不是造反嗎?于是永王就被安上了造反的罪名。他可能還真有這種想法,至少他非常渴望建功立業。如果永王真能平息叛亂、安定全國,誰當皇帝還真就不好說了!因此唐肅宗非常憤怒,就趕緊派人去圍剿永王。永王志大才疏,沒什么本事,一打就散了,很快就被“團滅”。
在永王的故事里,李白擔任了什么角色呢?他一度躲到了廬山,是永王把他從廬山抓出來的。但到底是被抓還是自愿出山,不太好說。李白很有可能是想趁機建功立業,跟著永王收復中原。他這個人很糊涂,為永王寫了很多贊歌,說他了不起,很快就能收復長安、平定天下。這些都是不該說的話。等到永王被剿滅,李白就被關進了監獄。在很多人的搭救下,才免了死罪。但活罪難逃,朝廷將他流放到了夜郎。夜郎在如今的貴州,非常遙遠。李白從江西出發,順著長江逆流而上,一路走得非常艱辛,好不容易走到夔州(今天的重慶市奉節縣),突然傳來了一個大好消息。
在古代封建王朝,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帝王首先就想著自己是不是做錯事了,便會趕緊寬恕一些罪犯,希望借此得到老天的諒解與幫助。當時,長安周圍一些地區發生了嚴重旱災,唐肅宗便大赦天下,宣布所有被判死刑的人可以免死,所有被判流放的人以及其他罪犯,都改成無罪。真是天大的喜事!我們想想,本來李白是個流放犯,一路辛苦,還要走很遠才能到貴州。現在突然告訴他,你自由了!他從下游往上游走,那是流放的路程;現在他從上游往下游走,“千里江陵一日還”,想去哪就去哪,走的是自由之路,因此才會走得如此輕快,心情如此飛揚!這是本詩的大背景。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小背景需要說說,就是白帝城附近的地理地貌。白帝城就在夔州,在長江三峽附近,靠近三峽中的瞿塘峽。我們今天去三峽,還略微能感受到三峽的地勢地貌。為什么要在三峽建一個大壩?因為那里水流非常湍急,是從高山高原上奔涌而下,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能量,可以用來發電。
酈道元《水經注》里有一小段文字描寫三峽,說到夏天水大的時候,如果有什么急事需要快速傳達,坐船能夠“朝發白帝,暮宿江陵”,從白帝城到江陵(即湖北荊州)有一千多里(實際差不多是八百里),居然能一天之內到達,簡直快得像風一樣!因此,李白這句“千里江陵一日還”還真有可能,與三峽的地理地貌有關。當然,他心里非常快活,就愈發感覺船行速度極快,這是一種心理加工。
在李白還不知道皇帝大赦的時候,他是逆流而上的。順流而下有多快、多爽,逆流而上就有多慢、多難。如果去翻李白的詩集,就能找到一首極其絕望的《上三峽》,應該就是《早發白帝城》之前不久寫的。
上三峽
唐·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
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
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
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
他說“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上面是高高的巫山,夾著一條線的青天,底下是從巴蜀流過來的江水。他接著寫,“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江水本來應該是無窮無盡的,但李白心里很絕望,就說水可以窮盡,但青天我是到不了了。為什么?因為他是逆流而上的,看著遙遠的天空,想著遙遠的目的地,自然會有“流放難,難于上青天”的絕望感覺。
下面四句,“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與當地一首民歌有關。“黃牛”是一塊礁石。民歌說“朝發黃牛,暮宿黃牛,三朝三暮,黃牛如故”,意思是逆流而上的時候,早上經過礁石,到晚上往回一看,礁石還在那。如此走了三天三夜,還是沒離開礁石,可見行船速度有多慢!我們可以求證一下李白此時的心理陰影面積——本來他就不愿意去流放的地方,途中偏偏遇到這么惡劣的環境,感覺自己寸步難行,人生無望,于是頭發都白了。
當我們把遇赦的大背景與三峽行舟的小背景放在一起,才能深切地體驗到李白寫《早發白帝城》時的心情。就好比是有人拿著鞭子抽著他,讓他往山坡上推一塊大石頭。山太陡了,他走幾步,停一下,甚至還摔一跤,走了很久往上一看,山頂還是遙不可及。就在這個時候,突然快馬加鞭來了一隊人馬,告訴他,你自由了,不用挨鞭子,更不用往山上推石頭了,自己往山下隨便走吧!他一定會立刻推開石頭,像一只毛茸茸的小熊一樣,轱轆轱轆滾下山吧!
講完背景故事,我們再把詩完整地看一遍。其實這首詩一共就只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句“朝辭白帝彩云間”。白帝城在山腰上,地勢本來就高,往西邊一看,又是一個朝霞滿天的早晨,便顯得這座城池宛如天堂般美好。同時,彩云不僅是實際出現的景物,而且還意味著一種理想。在李白看來,他的絢爛如朝霞般的人生理想,又重新浮現出來了!朝霞對他來說,簡直是歡送的隊伍、祝賀的焰火啊!
后面三句是第二部分,可以用三個字來總結——快、快、快。“千里江陵一日還”,快!“兩岸猿聲啼不住”,耳邊全是猿聲,一下就過去了,快!“輕舟已過萬重山”,還是快!因此,這首詩就是先向著天空大地呼喊:“我的生命又有希望了!我李太白又回來啦!”后面則是一遍又一遍地強調“快”。此時,李白的白發飄灑在江風里,蒼老的面容映照在江水里。他已不再是那個“天子呼來不上船”的酒中仙人,他也不知道自己會奔向哪里。他只想狂奔,沒有盡頭,只有盡興。他把自己永恒飛奔的身影,鐫刻在了大唐的詩碑上。
(陳宇軒摘自中信出版集團《課本里的古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