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旺出生于河北武邑縣一個農村木工世家。機械工藝發達的時代,木工技藝如何延續?王文旺用近40年的探索,找到了答案。了解是熱愛的開始,鉆研是成功的鑰匙。一開始,王文旺眼里,木匠這一行“辛苦、枯燥,入門門檻低,社會地位不高”。但深入了解后,王文旺堅信“沒有歪木頭,只有歪木匠”,開始潛心打磨技藝。為練刨花,他手上的水泡起了破、破了又起,直到雙掌磨出厚繭;修復古建筑,他精心做出大小不一的“蟲洞”,增添侵蝕痕跡,將整塊木料做舊如舊;機械工藝發展,他又拜師求學,追求用手工技藝解決機械做不了的精工細活……堅持不懈的努力,成就了王文旺的好手藝,也讓他走出了精彩的人生路。職業有不同,但都有著大有作為的空間,勞動者扎根崗位,追求卓越,就能創造不凡。
木工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榫卯工藝、繩墨畫線、“排杖桿”測量法等技法,沉淀著古人的智慧,蘊藏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在木匠行當里闖蕩多年,王文旺意識到普及木作文化的緊迫性。他中斷了生意,將一件件即將消逝的木制器物“請”到一起,建了一座木作博物館。為了講好故事,他又開發出上百門勞動技能課程。拉大鋸、推刨子、組裝拆解小板凳……在趣味課程的吸引下,越來越多游客來到這里,親身體驗木作物件制作流程,品悟背后的木作文化。如今,這一小而美、精且專的民營博物館,已成為守護與傳承木作文化的民間力量,發揮著保存歷史記憶、豐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優化我國博物館建設體系等作用。
繼承發展 工匠精神 文化傳播 推陳出新
許多工匠,干一行鉆一行,擇一事終一生,以熱愛和執著將技藝傳承下去、助文化傳播出去。見物、見藝、見文化,一項項工匠技藝,在一代代人的薪火相傳、推陳出新中生發出更長久、更有影響的生命力。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這是一代代工匠對手藝的追求,也是對傳承的擔當。當更多人能夠懷揣匠心去傳承創新,文化的長河就能滔滔不絕,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