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詞雖然數量很多,寫法各異,它們的主題思想也千差萬別,但是仍然可以大致地歸納成幾類。有的是揭露政治黑暗和民生疾苦;有的是表現愛國主義精神;有的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憤懣;有的是表達退隱山林潔身自好的感情;有的是描寫自然山水;有的是描寫邊塞風光;有的是寫愛情相思;有的是寫社會風俗;有的是寫人生的感慨;有的是向往神仙世界厭棄現實社會。以上的分類,當然是不完善的,不能把所有詩歌的主題思想都包括進來,但普遍的主題大概就是這些了。遇到一首詩,可以先看它是屬于哪一類,是寫山水呢,還是寫邊塞?是寫愛情呢,還是寫求仙?確定大的類別并不難。確定了類別以后,還必須再做具體的分析說明。只說一首詩的主題思想是退隱山林,當然太簡單了,還應當說出這首詩里所表現的退隱思想是怎樣的。如果能指出是厭惡官場的丑惡,不肯同流合污,這就比較具體了。
分析主題思想,比較困難的是那些有寄托有影射的作品。詩里寫的是美人香草、愛情相思、歷史故事,但寄托了別的思想。那些題為“詠懷”“詠史”“感遇”的作品常常是這樣。遇到這類詩就要透過表面,看到實質。例如盛唐詩人張九齡的《感遇》其七(江南有丹橘),從表面上看來寫的完全是橘樹,但寄托著詩人自己堅貞的人格。詩人被奸相李林甫排擠在南方,失去了皇帝的信任,于是借著生長在南方的丹橘寄托自己的感情。又如李商隱的《瑤池》,寫的是前代周穆王和西王母的故事,但諷刺了唐代皇帝的求仙。遇到這類作品要格外注意。但是千萬不要牽強附會,像漢代的儒者解說《詩經》那樣。應該結合詩人的思想、一貫的寫法,參考前人的評論,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既不失之于膚淺,也不失之于穿鑿。這中間的分寸一定要掌握好。
至于詩詞的藝術特點,那就更沒有一定的講法了。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錘煉字句、夸張想象、比喻指代、以小見大、化虛為實、對比襯托、視聽通感、動靜變化、穿插烘托、對偶用事等等人們常常講到的藝術表現手法,你們當然可以有選擇地用到詩詞的藝術分析中去。像雄壯、含蓄、婉約、豪放、自然、樸素、風趣、高雅等等前人歸納出來的各種藝術風格,你們也可以用來說明一首詩詞的藝術特點。但是,套用這些現成的說法,并不是一種好的辦法。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藝術感受。有藝術感受,才有藝術欣賞。好詩,你真正覺得好,真受感動,有時會耐不住拍案叫絕,有時會感動得落淚。把你的感受具體結合詩句說出來,讓別人也覺得這首詩好,也有同樣的感受,或啟發別人產生他自己的感受,這就是藝術分析。如果能把你的藝術感受概括一下,就不難找出這首詩詞的藝術特點。這樣的分析才是真正的藝術分析,而不是一些公式化的千篇一律的東西,也不是一些陳詞濫調。
把不同詩人的同一題材的作品加以比較,也許是分析藝術特點的一種可用的方法。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王維的《送沈子福歸江東》,都是送別詩,就可以比較。通過對比,看出每首詩的藝術特點。特別是李白和王維那兩首,不但題材相同,體裁也相同,都是七絕,更好比較了。李白的詩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前兩句點明送別的地點、時令和行人將去的地方,烘托了送別的氣氛。后兩句寫自己目送老朋友的帆影漸去漸遠,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之中,仍然舍不得離開。他望著不盡的江水滾滾東去,天水相接,浩渺無垠,其中的情意該是多么深摯啊!這情意,詩人并沒有說出來,但讀者從久立江邊目送故人的詩人的身影完全可以體會得到。一切都在不言之中了。王維的詩說:“楊柳渡頭行客稀,罟師蕩槳向臨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歸。”詩人說,我雖然不能親自送你到江東,但是我的相思之情卻像大江兩岸的春色一樣,一直伴隨著你,送你歸去。王維的情是說出來的,不像李白。但王維也不是直說自己如何想念友人,而是通過一個巧妙的比喻抒寫出來。把相思比作春色,一來見出相思之盛,二來也毫不感傷,多么新鮮!
(摘編自《北京電大學刊》1984年第6期,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