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實現了全面改革。在現代化教育理念下,我國的教育更加注重培養學習者的核心素養。對于小學生而言,其各方面能力和認知正不斷形成,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小學生極其容易受到周圍環境、他人等方面的影響,導致行為、觀念等方面發生變化。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實施者,應當基于兒童友好理念,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的優勢,打造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共同為學生營造一個安全、健康、包容的成長環境,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在實踐中,如何有效地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已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鑒于此,本文闡述了兒童友好理念的核心內容,分析了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價值,并且基于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原則,從小學語文教師的視角出發,提出了有效的實踐策略。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全面的變化,社會各領域也在不斷改革創新。對于兒童的成長和發展,也有了更高的關注度和重視度。在這一背景下,兒童友好理念應運而生。這既是一種社會文化趨勢,又是一種教育實踐的指導原則。這一理念著重強調兒童應當被視為社會的寶貴財富,其成長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應當得到家庭、學校以及社會的重視和支持。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以及社會教育都是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對兒童的學習與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針對這一方面,基于兒童友好理念,廣大教育工作者應當全面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為幼兒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成長環境,讓兒童健康成長,綜合發展,從而為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一、兒童友好理念的核心內涵
兒童友好理念主要是指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為他們提供適宜的條件、環境和服務,切實保障兒童的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和參與權。在實踐中,應當將兒童的實際需求置于社會政策和實踐的中心,確保兒童的權利得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以此促進兒童健康成長。這一理念強調兒童權利優先、兒童應當成為學習的主人,參與學習與生活的各種決策,無論是家長、教師還是社會,都應當傾聽兒童的聲音,尊重他們的意見和選擇。除此之外,還需要為兒童提供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確保兒童在身體、心理和情感上得到有效保護;還需要為兒童創設合適的物理和社會環境,如家庭、學校、社區和更為廣泛的社會環境,以此滿足兒童的實際需求,確保兒童健康成長。
二、兒童友好理念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價值
(一)有利于促進兒童全面發展
兒童友好理念著重強調兒童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他們的身體、心理、智力、情感和社會性等方面的成長。基于兒童理念,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能為兒童提供一個多元化的成長環境,使他們在不同的環境中獲得多樣化的發展。比如在家庭環境中,家長作為孩子成長的第一任教師,他們的言行舉止、家庭文化和價值觀,對兒童早期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家長可以通過日常的互動和教育,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情感表達和社會交往能力。而在學校教育中,教師則能為學生提供系統化的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確保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協調發展。在社會環境中,可鼓勵兒童參加社區服務、文化活動、社會實踐等,以拓寬他們的視野、增長見識、鍛煉其綜合能力。
99d2cEpR+Rtgj/rpPohXFoBvNkZpQJppmVNZCTLAUZ8=(二)有利于增強兒童的參與性
兒童友好理念倡導兒童作為獨立的個體,擁有表達自己意愿和參與決策的權利。因此,基于這一理念,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能夠全面增強幼兒的自主參與性,促進幼兒個性化發展。例如,在家庭環境中,孩子能在家長的引導下找到自己的位置,學會自我管理和自我表達,從而使家長尊重孩子的想法。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會傾聽每一位學生的聲音,了解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需求,并以此為基礎設計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而在社會教育中,為兒童創設多樣化的實踐平臺,讓他們結合個人興趣愛好、實際需求參與不同的活動,從而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實踐能力以及綜合素養。
(三)有利于構建和諧社會關系
在兒童友好理念下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對于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有促進作用,尤其是和諧的家庭關系、師生關系以及社會關系。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中,家長之間會相互溝通,家長與孩子之間也會不斷交流,全方位了解每一個孩子的想法,并為他們解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這有利于增進親子關系,促進家庭和諧。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和諧關系對于兒童的成長至關重要。教師會尊重每一位學生的想法、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結合對學生的觀察以及與學生的互動,給予學生正確的指導,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信心,并構建起積極的師生關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兒童成長的過程中,社會環境也是不可缺少的載體。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關系,對于兒童的成長十分重要。基于家校社協同育人,通過社區服務、公共事務參與等多種方式,促進兒童與社會成員之間的合作、交流,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社交技能,并全面構建和諧的社會關系。
三、兒童友好理念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原則
(一)主體性原則
為全面提升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質量,滿足每一位兒童的成長需求,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在具體的實踐中,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即兒童作為參與主體,尊重兒童的自主權和參與權,傾聽兒童的聲音,鼓勵他們表達個人的想法和實際需求。比如,在學校教育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選擇,了解他們在學習方面的問題以及實際需求,并為其提供針對性的學習計劃,使學生感受到被重視與認可。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認真聽取孩子的聲音,尊重他們的個人選擇和意愿,以輔助者的身份陪伴他們,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二)全面性原則
除主體性原則外,在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模式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全面性原則。在育人實踐中,這一原則強調應切實關注兒童在身體、智力、情感等多方面的發展,確保他們能在一個全面發展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比如,在學校教育中,教師應當注重五育并舉,實施德、智、體、美、勞全面教育,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當鼓勵孩子嘗試不同領域的事物,拓寬孩子的知識視野,發展他們在不同領域的興趣和特長,促進孩子個性化成長。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還要重視兒童的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比如,通過心理輔導、體育活動、文藝活動等,幫助兒童建立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心態,從而為他們未來的學習與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
四、兒童友好理念下的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策略
(一)營造積極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兒童友好理念下,為全面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應當基于兒童視角為他們營造積極、開放的學習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在此環境中自主學習,感受到學習的魅力,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
比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語文教師可以在校園一角設立“故事花園”區域,打造一個適合幼兒閱讀的輕松角落。在此區域中,教師可以鼓勵幼兒參與設計,如搭配簡單的桌椅板凳、陳列各種類型的兒童讀物、裝飾書香氛圍的貼紙、綠植等,以此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讓他們在實踐中看到勞動成果,增強勞動體驗。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鼓勵家長、社區人員通過捐贈書籍、提供裝飾品等方式,將“故事花園”打造得更加完善,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對于教師而言,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也應當結合教學內容適當投放與之相關的兒童讀物,讓學生能利用課余時間自主閱讀,以此實現課堂內外的學習延伸,逐步培養學生閱讀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興趣。另外,在教學中,教師還應當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布置多樣化的作業,并以親子作業的形式讓家長參與作業實踐,與學生一起完成作業內容,或者監督學生完成作業并進行批改,最后由教師進行評價。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全面實現家校合作,發揮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提高語文教學質量。不僅如此,語文教師還可以利用周末時間,與社區成員溝通合作,借助社區資源開展語文,如“唐詩宋詞展覽”“書法展覽”“作文比賽”“群星故事會”等多樣化的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讓他們在不同的活動中展現自我。教師還可適當給予學生相應的獎勵,激發他們的參與興趣,增強學習信心。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有效地在兒童友好理念下,通過家校社協同育人,為學生營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
(二)強化家校溝通合作,提升家校共育質量
在兒童友好理念下,兒童作為各項活動的主要參與者,對于教師與家長而言,應當積極扮演他們人生的引導者角色,將選擇權、決策權留給兒童,確保他們能自主選擇,促進其綜合能力的協調發展。在家校社協同育人中,家校合作共育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良好的家校溝通與合作,既能保證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施,又能為兒童的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
在實踐中,教師應當不斷學習,如先進的教育理念、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等,并在學習之后不斷運用,以及講給家長聽,轉變家長的教育觀念以及教學方式,讓他們在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中更好地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促進兒童全面發展。除此之外,教師還應當構建完善的家校共育互動平臺,增強家校之間的溝通和理解,促進家長參與孩子的教育過程,提升教育的一致性和連貫性。在實踐中,教師可通過線上互動、線下合作的方式,設立多樣化的家校共育互動平臺,確保教師與家長之間能夠實時交流。例如,在線上,學校可開發家校共育合作平臺,教師和家長在此平臺中交流學生在學校以及家庭的情況,教師還可以在平臺中分享每日學習任務。同時,家長也可以在平臺中分享教育需求、教育建議等內容。在線下,教師則可以通過定期舉辦家長會、家訪等活動,與家長進行面對面交流,討論孩子的學習成績、學習狀態、在家庭以及學校的行為表現、心理健康、情感需求等各個方面。讓每一位教師和家長都對孩子有深入的了解,從而在共同合作中制定出更有針對性的教育計劃,為孩子的成長奠定堅實基礎。另外,學校還可以開展教育工作坊,邀請教育專家以特定主題進行講解,如“如何有效支持孩子學習”“如何提升家校合作質量”等,鼓勵學校教師和家長參與進來,并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以及多樣化的教育方式。為保障家長積極參與學校教育,還可以鼓勵家長成為學校活動的志愿者,參與學校的日常管理和實踐活動,如每學期組織的“研學活動”“校園藝術節”“社會實踐活動”等,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力量,確保活動的順利實施。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實現家校之間的有效溝通與合作,全面提升家校共育質量,推動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
(三)整合社會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基于兒童友好理念,在實踐中,社區、學校與家庭應當相互合作,發揮各自的教育優勢,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教學活動,以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以社會教育為例,社區資源的多樣性和全面性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實踐奠定了基礎。因此,可全面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并鼓勵學生參與其中。
比如開展“社會文化探索”活動,活動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了解和體驗本土文化,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在實踐中,教師可與社區文化中心或當地博物館合作,共同制定實踐活動的方案,確定參觀的日期和教育主題。在課堂上,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介紹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激發學生好奇心,引發學生思考。利用周末時間,由教師帶隊,組織學生與家長參觀社區文化中心以及博物館,由博物館的講解員進行專業化講解,讓學生和教師了解本土文化。在參觀結束后,教師可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寫一篇關于文化探索的作文,以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他們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力量,并將個人情感抒發于紙面。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實現家校社協同育人,運用多樣化的社會資源,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學習和成長空間。
五、結語
綜上所述,在兒童友好理念的指導下,家校社協同育人實踐是一個持續、動態的過程。無論是教師、家長還是社會,都應當不斷探索和創新,成為兒童成長的參與者與支持者,滿足兒童不斷變化的成長需求,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力,讓他們健康成長、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