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E教學模式是一種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應用于初中信息科技教學,可以改進傳統教學局面,同時促進學生獲得良好的發展。在新課程標準的引領下,初中信息科技教學設立了促進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推進了探究式課堂的建構。本文以促進學生積極探究,以及獲得良好發展這一目標為導向,分析了5E教學模式的內涵和應用其實施信息科技教學的價值,然后闡述了應用原則,最后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圍繞該模式的實踐流程,提出了相應的教學策略,以期為信息科技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鑒,推動信息科技教學的有效發展。
《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創新”這一課程建議,教師引導學生體驗探究活動,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這一過程,掌握學科原理,學會運用學科原理解釋現象或解決問題。這意味著,新時期的初中信息科技教學應當具有“探究味”。為做到這一點,教師要運用具有探究性的教學模式實施教學,譬如5E教學模式。
一、5E教學模式的理論概述
(一)5E教學模式的內涵
5E教學模式是美國生物學課程研究會在克普勒斯三階段教學模式的基礎上提出的一種以學生探究為主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由吸引、探究、解釋、遷移、評價這五個環節組成。其中,吸引環節重在調動學生興趣,促使學生從課堂外走進課堂中,做好新知探究準備工作。探究環節重在用任務驅動學生體驗探究活動,主動地運用所學解決問題,建構一定的認知。解釋環節重在引導學生展示探究成果,由教師進行點撥、幫助學生進一步地強化已有認知。遷移環節重在引導學生運用探究成果解決新的問題。而評價環節看似在最后一個環節,實際上融入前四個環節中,起著診斷、促進作用,推動整個探究式教學有效發展。
(二)應用5E教學模式實施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的價值
首先,5E教學模式具有生本性、探究性,讓學生通過體驗各種探究活動將探究權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增強自身的探究意識和提高探究能力,激發探究興趣,使學生主動地學習信息科技,成為學習的主人。其次,扭轉傳統教學局面,將教師機械教轉變為學生主動學,呈現出先學后教的局面,使得教師的教、學生的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大幅提高教學效果。最后,增強教學的實踐性,讓學生獲得運用所學的機會,做到學以致用,切實地將學習成果轉變為實踐操作,提升信息科技操作技能水平,發展核心素養。
二、應用5E教學模式實施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的原則
基于5E教學模式的特點,教師理應遵循生本性原則、探究性原則和實踐性原則來實施信息科技教學。
(一)遵循生本性原則
要想使學生真正地成為信息科技課堂的主人,教師需要在尊重他們學習主體性的基礎上,依據他們的信息科技學習情況,確定課堂教學要點、教學方法等,由此精心地組織教學活動,確保學生能參與其中。尤其,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要將教學評價融入其中,精準地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判斷學習目標是否達成。在學習目標達成的情況下,可以沿著既定的方向實施教學。反之,則需要調整教學活動,保證學生能通過體驗活動實現學習目標。這樣的教—學—評一致性,可以讓學生始終沉浸在學習中,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遵循探究性原則
探究性活動是5E教學模式下的信息科技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學生獲得良好發展的“沃土”。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依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具體的教學內容,通過搭建支架、課堂提問、任務驅動等方式引導學生體驗多樣的探究性活動。同時教師還要監控學生的探究過程,發現他們存在的探究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保證他們始終沉浸在良好的探究活動中,并因此獲得良好的發展。
(三)遵循實踐性原則
信息科技學科本身具有實踐性,與5E教學模式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這意味著,教師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依據教學需要,精心地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并借此了解他們的具體情況,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確保他們能真正獲得實踐機會,做到學用結合。
三、應用5E教學模式實施初中信息科技教學的策略
在遵循生本性、探究性、實踐性原則的情況下,教師要以5E教學模式的五大環節為著眼點,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策略建構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探究。以西交大版(2024)信息科技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二課《搜索引擎與在線數據庫》為例,可以如此實施教學:
(一)創設問題情境,吸引學生
吸引是信息科技5E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核心任務是在尊重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利用他們熟悉的現象、實物創設出新授課內容密切相關的問題情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促使學生主動地建立起現實生活、課程內容和自身原有知識體系間的聯系,使其產生認知沖突,由此增強學生對新授課的探究興趣,從而主動地走進新授課中,為有效地探究新知做好準備。
例如,初中生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早已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利用搜索引擎搜索了信息,建構了感性的認知。但是,他們并不清楚搜索引擎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點、有什么作用、有哪些使用技巧。《搜索引擎與在線數據庫》這節課重在介紹搜索引擎的概念、特點、作用和使用技巧,可以幫助學生解除疑惑。所以,教師在尊重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播放生活化微課,引導學生進入上網檢索《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人物的場景,同時鼓勵他們聯系自己的生活經歷,思考“如果你是此場景中的一個主人公,你會用什么樣的方法來搜索、了解《三國演義》中歷史人物的更多信息呢?”學生會因此走進自己真實的生活經歷中,介紹不同的利用網絡搜集信息的方法。教師可以在總結他們用到的方法基礎上,引出搜索引擎這一概念,并提出“你能說說什么是搜索引擎嗎?”“你知道搜索引擎有什么作用嗎?”“你知道搜索引擎有什么特點嗎?”“你知道哪些操作搜索引擎的技巧呢?”等問題。這些問題能進一步地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推動他們從生活中走進信息科技課堂,有利于他們集中精力地展開探究。
(二)搭建學習支架,探究新知
探究作為課堂教學的第二個環節,任務是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要想落實此任務,教師就要圍繞教學內容和學生具體情況,搭建適宜的學習支架,譬如問題支架、建議支架、圖表支架、媒體支架等,切實地為學生提供探究新知的助力,讓他們獲得探究機會。
例如,了解搜索引擎的定義和作用是本節課的一項重要任務。大部分學生在長期參與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掌握了觀察、對比、分析、信息搜集等探究方式,形成了良好的探究思維。所以,為落實這一任務,教師可以在尊重他們發展情況的基礎上,搭建問題支架、媒體支架,助力他們先自主探究、再合作探究。首先,播放微課,簡單地介紹搜索引擎的定義,讓學生建構初步的認知,并以此為基礎,引導他們思考“自己平時用過哪些搜索引擎?它們有什么特點?”其次,展示一些學生在生活中常見、常用的搜索引擎界面,引導他們觀察、思考“這些搜索引擎的界面有哪些共同點?有哪些不同點?”最后,出示查找資料、了解時事動態、購物等生活實例,引導他們思考“搜索引擎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哪些便利和挑戰?”學生在這些支架的助力下會投身熟悉的生活情境中,有目的地進行探究。他們會在探究過程中運用已有經驗,自主地運用閱讀、分析、比較等方式進行探究,建構初步的認知,同時主動地與小組成員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認真思考,發現不同的看法,由此展開激烈的探討,碰撞出思維火花,進一步地了解搜索引擎的有關內容。同時,他們在整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過程中會感受到探究樂趣,增強探究意識,豐富探究經驗,有利于興致高昂地體驗后續的探究活動,推動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朝著有效的方向發展。
(三)組織展示活動,解釋成果
解釋是課堂教學的第三個環節,任務是在學生解釋探究成果的情況下,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認知,并將其內化到自己已有的知識體系中,由此驗證探究的意義。
例如,在學生探究、了解搜索引擎的定義和作用后,教師可以搭建展示的舞臺,鼓勵學生毛遂自薦地登臺解釋探究成果。在學生代表解釋時,教師可以秉持賞識的態度進行傾聽,發現其良好表現,及時地進行贊賞,同時鼓勵其他學生從學生代表身上汲取經驗,主動地揚長補短。教師還要秉持批判的態度進行傾聽,發現存在的認知問題,運用恰當的方式進行點撥。譬如,學生代表在解釋搜索引擎的特點時忽視了廣告這一要素,教師可以同時打開百度、谷歌、360、微軟的Live Search等的首頁和搜索結果頁面,引導他們對比廣告的數量、出現位置等。這樣,全體學生可以繼續探究,進一步地豐富自身的已有認知。之后,教師可以繼續運用這種方式進行點撥。當全體學生查漏補缺后,教師可以鼓勵他們概述搜索引擎的定義和作用,借此繼續發現他們存在的認知問題,并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如此,大部分學生可以建構較為完善的認知,有力提高認知整體性。
(四)開展隨堂練習,遷移所學
遷移是課堂教學的第四個環節,重在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學到的新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由此加深對所學的理解,同時發展應用能力。一般情況下,教師要在尊重學生探究成果的基礎上,組織相應的隨堂練習活動,讓他們獲得遷移所學的機會。
例如,在學生先后探究、了解搜索引擎的含義、作用、分類、操作技巧后,教師可以以本節課的課題為入手點,提出練習任務:使用全文搜索引擎,以關鍵詞“搜索引擎與在線數據庫”進行檢索。在學生進行練習時,教師可以巡視課堂,觀察部分后進生和中等生的操作結果,發現存在的問題,盡可能地進行一對一的指導。在規定的練習時間結束后,可以隨機抽選一名表現較好的中等生,鼓勵其登臺演示,并描述搜索方法和結果,為其他學生搭建范例支架,促使其他學生借鑒經驗,主動地查漏補缺。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鼓勵全體學生回憶、分析、總結全文搜索引擎的特點和優勢,借此進一步地鞏固已有認知成果。
(五)融入教學過程,評價教學
正如上文所言,評價貫穿于5E教學全過程,起著診斷、促進作用。所以,教師要站在課堂教學的整體角度,運用適宜的教學評價方式,盡可能地做到以評促教、以評促學。
例如,在引導學生解釋探究成果時,教師融入賞識評價,讓他們在肯定自我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借此幫助他們建構良好的認知,夯實后續教學基礎。在學生探究、了解了一些內容,教師及時地組織隨堂練習活動。這實際上是在進行診斷性評價,可以了解學生的認知成果和認知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查漏補缺。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探究階段融入生生互評,要求各組成員關注彼此的探究表現、探究成果,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地幫助彼此解決。一些學生在生生互評下可以更好地認識自我,了解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由此主動地端正態度,改進學習行為,更好地參與信息科技課堂教學。教師還可以在課堂教學即將結束時,提出自主反思任務,驅動學生進行頭腦風暴,如同過電影一般在腦海中浮現出整堂課的學習過程與相關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這樣,他們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成果和學習問題。面對學習問題,他們會主動地解決。在無法獨立解決的情況下,會向他人尋求幫助,及時地查漏補缺,提升自身發展水平。
四、結語
綜上所述,應用5E教學模式實施初中信息科技教學,可以為其注入新的活力,促使其轉變傳統的教學局面,提高教學效果。所以,教師應當將5E教學模式作為實施信息科技教學的“法寶”。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應當始終以吸引、探究、解釋、遷移、評價這五個環節為著眼點,運用恰當的策略相關的教學活動,點燃學生的探究興趣,驅動學生集中精力地進行探究。教師還要及時地了解學生的探究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推動信息科技教學發展,同時保證學生探有所得,提高課堂學習效果。需要注意一點,應用5E教學模式實施信息科技教學正處于進行時,存在諸多的問題。這些需要教師進行教學反思,發現教學問題,理清問題原因,繼而對癥下藥,推動教學發展,同時總結出切實可行的策略,與他人分享,攜手提高信息科技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