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中強調語文教學要體現語文學習任務群的特點,整體規劃學習內容。項目化教學將學生的學習內容圍繞一個主題有機整合,通過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推進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整個教學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擺脫了以往語文教學枯燥無趣、學生不愿參與等困境,為小學語文課堂注入新活力。古詩文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精神,學生學習古詩文不僅僅是在學習知識,更是在傳承文化、培養審美能力。但古詩文相比于現代文閱讀,語言理解上難度更大,小學生在語文積累較少的情況下,閱讀古詩文較為困難,因此很多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在項目化教學中,學生自主探究古詩文中的含義,通過多樣化的驅動手段促使學生能夠主動深入其中讀懂古詩文內容,感悟古詩文的魅力,讓學生能夠產生更多學習動力,提高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與發展。
一、項目化教學的概念解讀
項目化教學是一種緊密結合實際操作和問題解決的教育模式,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參與具體、實際的項目活動來實現學習目標,該教育方式起源于20世紀的進步主義教育思想,其核心理念是以學生為中心,強調以學生的實際經驗和興趣為基礎,通過探索和實踐來獲得知識和技能。在項目化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知識傳授者,而是變成了指導者和協助者,通過設計項目、引導討論、提供資源和評估成果,引導學生參與整個學習過程,使學生能夠從多角度審視和解決問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文項目化教學的特征
(一)驅動學生解決問題
通過將古詩文學習轉化為一個包含具體問題和任務的項目,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積極參與和深入探究的熱情,既能讓學生閱讀并背誦詩文,又能通過設置與詩文相關的問題或挑戰,引導學生運用批判性思維與創造性思維去尋找答案或解決方案。同時,促進學生從多個角度、利用不同的資源和工具去理解和解讀古詩文,使得學習過程不再單一和枯燥,而是變得更為動態。以此可以加深學生對內容的掌握,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和藝術創造能力。在整個過程中,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教師則通過適時的引導和反饋,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切都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對古詩文價值的傳遞和對個人能力的提升。
(二)強調學生探索過程
項目化教學更加注重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深入理解和體驗古詩文的內涵與美感,不僅僅要讓學生接觸詩文的表面意義,更要鼓勵學生挖掘更深層次的文化、歷史和哲理等元素。通過這種探索導向的學習模式,引導學生去主動查詢資料、對話討論與思考,以及通過各種創造性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對古詩文的理解。當學生在項目化學習中承擔起探索者的角色時,教學便轉向了一種更為動態和參與性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自身的知識儲備和研究工具來構建對特定古詩文的全面了解,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動力并加深記憶。
(三)注重學習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不僅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總結,而且是對他們理解力、創造力和表達能力的一種檢驗。通過公開展示關于古詩文的理解,學生得以在更廣闊的社交場合中得到反饋,提升自信,并激發進一步探索的動力。在展示中,采取演講、戲劇表演、藝術創作或數字媒體展示等多種形式,能使學生將所學的古詩文知識與現代表達方式結合起來,更生動、更具吸引力地傳達古詩文的魅力及其背后的文化含義。同時,這也能夠有力地提升學生學習的成效,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三、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文項目化教學的價值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通過以項目為核心的學習方式,深化學生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理解與鑒賞,不僅能教會學生知識,而且能激發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興趣。古詩文之美,不止于文字,更蘊含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和哲理思想,而項目化教學正是讓學生在探索、討論、實踐中發現這種美,以激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通過具體的項目任務,一步步推動學生深入古詩文世界,更直觀地感受到古詩文中所蘊藏的情感與智慧,親身感受古人的生活情境,在實踐中學習和掌握古典文學的精髓,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在探討一首古詩背景時,不僅學習到詩歌本身,還可能涉獵到歷史、哲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知識。這樣開放性的思維探索學習方式能夠極大地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綜合素養。當學生發現自己能夠用多種方式理解和表達古詩文時,便會產生成就感和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從而更加熱愛學習古詩文,使學生更加積極投入地學習。
(二)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新課標中明確了核心素養的內容主要包含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以及審美創造。在古詩文項目化教學中,學生通過深入分析和理解文本,挖掘其深層意義及文化背景,透過這些學習內容能夠引發學生更多地思考,有效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的視野創新,讓學生更進一步感知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樹立起文化自信。同時,古詩文本身就是高度凝練的語言文字,其中短短一句含義萬千,并且手法、風格多樣。學生通過深入學習,能夠在剖析作者的手法和風格中學習更多的語言運用技能,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并且能夠更好地感知詩文中的傳統之美,幫助學生提高審美品位,促進學生審美創造能力的發展。
在進行古詩文創作或相關藝術作品制作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要復現知識,而且需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創新表達。這一過程激發了學生的創造力,讓他們在實際操作中體驗到從無到有的成就感,對自我能力的認知與肯定也在不斷提升。以此,有效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項目化教學要求學生在完成具體項目的過程中主動尋找所需信息、整合資源并應用知識,以促使每一位學生都能在課堂上發揮主體作用,更加投入教學過程。相較于傳統教學中教師一言堂的授課方式,項目化教學中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或個人研究的形式,讓學習過程變得更富有互動性和實踐性,以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高效。而且因為學生在積極參與和體驗中迅速掌握和運用學習內容,也會大幅減少傳統重復講授的時間。
同時,在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在探究時,秉持著“知人論世”的教學思想,教師需要將古詩文的背景、作者信息等更多與古詩文學習有關的資料展示給學生,讓學生能夠通過這些已有的資料分析出詩文的內涵,讓學生在實際分析中加深對古詩文的理解,節約了教師的講解時間,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整體效率。
四、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文項目化教學的策略
(一)圍繞核心素養,明確項目目標
圍繞著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和審美創造的核心素養內容,在項目化教學中,教師需要設置明確的教學目標,以指引學生學習的方向,同時也為學生的學習成果設下一個對照標準,進一步提升教學的有序性和高效化,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基于此,教師深入研讀教材內容,基于古詩文內容和學生學習需要,明確具體可行的教學目標,以便于整個教學過程能有序開展,從而提高教學的效率和質量。
例如,部編版五年級上冊的《山居秋暝》的教學中,教師圍繞著核心素養內容設計教學目標:第一,正確、流利地朗讀詩歌,讀出詩歌的節奏美和韻律美;第二,理解詩人運用的動靜結合的手法表現出詩歌的動靜之美;第三,理解詩歌中詩人所表達的自然之美,秋日的詩意之美,以及詩歌中的藝術特色;第四,探討作者王維創作詩歌的背景和意圖,了解王維的山水田園詩派以及其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第五,思考詩歌中所表達的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珍惜,并與現實生活中的環境保護意識相結合,培養保護自然的意識。
基于此目標,教師可以利用多樣化的手段開展項目化教學,讓學生能夠在項目化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審美創造能力、文化自信能力和思維能力,以實現全面育人的目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根據教學目標,設計項目任務
教師在設計探究任務時,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考慮學生的階段特征和培養需要,緊密結合教材知識,設計漸進式驅動任務,讓學生在實際操作和問題解決中逐步深化對古詩文的理解和體驗。在任務設計中,既要考慮學生當前學習階段的認知情況和積累情況,也要有適當的挑戰性與創意性,激發學生的審美創造力,激發學生學習的潛力,促進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提高自身語言能力,還進一步提高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上冊《伯牙鼓琴》教學中,教師深入研讀課文內容,設定教學目標:學生能夠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內容,體會其中的人物情感;學生能夠領悟到“知音”的深刻含義,并遷移到現實生活中;學生能夠運用文中的句子或詞匯,進行創意寫作;學生能夠通過表演、朗讀等形式,展示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基于教學目標,教師設計項目任務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以實現教學目標。通過項目任務的設計,促進學生理解《伯牙鼓琴》的故事內容,深入領悟到“知音”的內涵,并能夠將這種理解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尋找和珍惜自己的“知音”。同時,通過創意寫作和表演展示,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基于詩文內容,創設項目情境
新課標中提到語文學校要“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凸顯語文學習的實踐性。”在古詩文項目化教學中,基于詩文內容創設項目情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教師可以選取古詩文中富有畫面感、情感色彩或哲理內涵的片段,設計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項目情境,以此幫助學生建立起與古詩文的情感聯系,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言文字,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同時,通過多媒體、角色扮演、故事引入等形式讓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體驗古詩文的魅力,將學習過程變成生動有趣的探索之旅。
例如,在部編版六年級下冊的《迢迢牽牛星》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與詩文內容相關的項目情境,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詩意與背后的文化意蘊。在教學中,教師圍繞“觀星尋找牛郎織女”的主題讓學生觀看夜晚星空的圖片,在仔細觀察后找到牽牛星和織女星,接著向學生展示牽牛星與織女星的民間傳說故事,即牛郎織女的故事,以此讓學生對詩中提到的天象有更加直觀且豐富的了解。通過此故事,將學生帶入項目情境之中,促進學生在詩歌學習中,感受詩人通過牽牛星和織女星表達的深情與期盼,增強學生對詩歌情感層面的體會和理解。
這首詩的詩句有強烈的畫面感展現,教師在引導學生探究詩歌大意時,可以根據學生的進度,向學生展現不同的詩句意義所對應的漫畫故事圖片。詩歌的后兩句,向學生呈現了織女的悲傷,是在銀河的對岸與愛人相望而不能互訴衷腸。教師可以通過牛郎織女銀河對望的圖片來增加學生所讀詩句的畫面感,進一步促進學生在項目教學中更加深入理解詩歌的內涵與情感,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展示項目成果,進行全面評價
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古詩文項目化教學通過項目成果的展示與評價來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創造性。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將對古詩文的理解,學習成果以多種形式展示出來,通過制作主題海報、錄制微視頻、編排小劇本表演等趣味形式讓學生在準備過程中深化對古詩文的理解,鍛煉藝術表達和技術應用能力,并且讓學生將展示與現代化或傳統性載體結合,這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通過公開展示,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表達自己的見解,而且學生自己也能夠收獲觀眾的反饋,增強交流和批判性思維能力。
在項目展示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的評價是項目化教學的關鍵部分。評價方法應當多樣而全面,以更全面地反映學生在項目中的參與程度、合作能力、創意發揮以及對古詩文的理解深度。通過讓學生進行同伴評價,推進學生之間互相學習、相互啟發,再加以自我評價,幫助他們建立自我反省的習慣,而教師評價,則是全面統籌,觀察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而不止關注記憶古文內容的能力。以此,建設全面評價機制,讓學生不僅能獲得知識技能的提高,還能在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得到積極的影響,更好地愛上古詩文學習,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古詩文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承載著許多傳統文化,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部分,更是培養學生傳統文化傳承責任意識的重要載體,能夠幫助學生提高語文能力的同時樹立文化自信。教師在教學中,采取項目化教學形式能夠有效突破傳統教學方式中的無趣課堂,為教學注入新的活力,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與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明確項目教學的目標,通過項目情境、項目任務、項目成果展示等提高教學的質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以實現新課標中的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