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90年代末,浙江嵊州市雅璜鄉黨員干部主動走進村民家里、走到田間地頭了解民情,用筆記本記錄民情,對群眾所反映急需解決的問題,想方設法盡快幫助解決,這種做法被形象地稱為“民情日記”。
2004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到嵊州調研考察,提出“讓‘民情日記’更有生命力,取得更好的實效”。在傳承中豐富、在發展中完善,這一誕生于田間地頭的“民情日記”,成為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金字招牌。
“小日記”撬動“大治理”、續寫新故事。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的高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云儲存等高新技術不斷被引入到基層工作中,嵊州“民情日記”升級為“數字民情”。“民情日記”平臺、“企情日記”平臺以及“民情碼”“民情大腦”等新型的“民情日記”不斷涌現。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數字民情”極大提高了“民情日記”在民意征集、民情分析和民情處置方面的新效能,使“民情日記”常寫常新,不斷激發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有效推動基層治理工作向著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讓基層治理在實踐中更高效、更精準。
信息化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其跨越時空和部門層級限制的特點,為系統高效收集民情提供了重要技術條件。
—建立“民情日記”數字化平臺。早在2011年,嵊州市就以騰訊微博為主要載體,推出“鎮、村、戶”三級聯動的“民情微群”服務平臺,實現了線上線下同步聽民聲、察民情、聚民智、解民憂,成為黨委、政府體察民情、關注民意、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有效平臺。
進入新時代,“民情日記”數字化手段全新升級,為方便鄉鎮村社干部、網格員日常走訪,嵊州于2022年上線“民情日記”數字化平臺。黨員干部通過手機開展常態化的走訪群眾,可以將走訪獲得的基本信息進行登記匯總,從而建立永不流失、實時更新的民情檔案。
目前已建立涵蓋退役軍人、殘疾人、低保戶、“一老一小”等標簽的數字檔案71萬余份。此外,在“民情日記”平臺上,基層黨員干部還可以將走訪獲得的諸如群眾反映的矛盾糾紛、困難救助等信息及時上傳至平臺,依托于平臺可以清晰顯示民情訴求解決的進程,極大提高了基層工作人員的辦事效率。
“小高啊,儂是交通局的,我們經常去王壇鎮(位于紹興市柯橋區)買菜,公交車不方便。”谷來鎮馬溪村選調生高照一邊聽村民說,一邊在手機“民情日記”APP上記錄下這個問題。
很快,高照對接紹興、嵊州交通運輸部門和公交企業,討論能否開通從谷來鎮到王壇鎮的直達跨縣域公交線路。2023年7月7日,從嵊州市谷來公交站開往柯橋區王壇公交站(北)的807B路跨縣域公交正式開通,村民從谷來到王壇的時間從1小時縮短到十幾分鐘。
—構建“企情日記”數字化平臺。針對小微企業較多的情況,嵊州市將“民情日記”的服務對象從村社擴展到企業,于2023年正式上線“企情日記”數字平臺。
這一應用平臺全面貫通12345、110、基層智治綜合應用和企業輿情管家等相關業務系統,實現了涉企警情、案情、輿情、訪情和問題訴求等8個維度的企情數據一艙概覽、一端統管,多維度匯集形成“企情數據池”。
截至2024年10月,平臺內已歸集各類企情事項3萬余條,精準繪制5500余家企業數字企情檔案,采集錄入企業問題訴求、建議意見623條。
—開發“民情碼”小程序。為方便企業、群眾反映問題,2024年上半年嵊州創設了“民情碼”數字采集方式。企業、群眾通過掃描“民情碼”可以一鍵掃碼反映問題,黨員干部可以一鍵掃碼開展走訪服務,真正實現了“一碼在手、便捷無憂”,為村(社區)居民、企業、黨員干部等不同主體及時反饋民情提供了重要渠道,也提高了民意征集的系統化水平。
只有對民情進行快捷分析,才能及時了解群眾最關切的問題。運用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可以實現大量民情數據的快速匯集和實時精準分析,達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效果,為科學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嵊州將數字技術作為快捷分析民情、企情的重要手段,推動從“解決一件事”向“解決一類事”不斷升級轉型。
—通過“企情日記”平臺精準歸集分析企業需求。嵊州充分依托大數據分析技術,以“企情日記”平臺中的企情數量為基本依據,兼顧企情應急性、敏感性、緊迫性等特點,動態生成高、中、低三級企業“需求指數”,逐一對應紅、橙、黃“三色預警”,并自動梳理分析、統計匯總普遍存在和反復發生的共性問題,實現了企業訴求從“被動治理”向“主動治理”的轉變。
“民情日記”駐企指導員在了解到比亞迪公司急需在短期內投資建設新的電池生產線項目時,嵊州市委、市政府主動與比亞迪公司對接,充分發揮“企情日記”作用,成立駐企服務團隊,為項目量身打造了全生命周期服務保障體系,36天內完成洽談簽約,28天完成項目預賦碼,23天完成一期590畝土地政策處理,實現項目順利提前進場開工,所有配套設施全部按期交付。
這一項目從簽約到正式投產僅用時10個月,被譽為“嵊州速度”,體現了快速精準感知企業需求,從而幫助比亞迪項目順利落地投產。
—通過“企情日記”平臺精準歸集分析涉企輿情。嵊州小微企業占多數,相較于上市企業,小微企業對網絡輿情的感知和把控能力較弱。
針對這一情況,嵊州依托“企情日記”平臺,通過購買外包服務,將微信等互聯網平臺的評論信息推送至“企情日記”平臺,平臺自動將評論分為正面、中性、負面3個維度,實現對涉企輿情風險的快捷精準分析。
—建立“民情大腦”數字平臺,精準分析預測民情。2023年,嵊州開始建立“民情大腦”數字平臺,并于2024年上半年正式運行。
這一平臺整合了民呼我為、紹興市浙里興村治社、嵊州市“企情日記”和“楓橋式”協同治理等多個數字平臺的資源,打通并接入政法、公安、民政、人社、住建等24個部門數據。通過“民情大腦”數字平臺可自動生成“民情熱力圖”“民情分析報告”“民情指數”,為領導科學決策和政府部門精準服務群眾提供重要參考。
“民情日記”的最終落腳點在于快捷有效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嵊州將數字技術應用于民情處置中,線上線下相結合,形成高效聯動的閉環處置網。
首先,將線上“民情大腦”數字平臺與線下民情服務中心相結合,助力民情閉環處置。2024年,嵊州市社會工作部打造了市、鎮、村三級民情服務中心,以此為主陣地,依托“民情大腦”數字平臺,通過“民情碼”及時完成事件上報、簽收、分流、答復,線上線下相結合形成工作閉環。
其次,依托“企情日記”平臺,助推企情處置更高效。嵊州按照企情事項難易程度落實平臺辦、流轉辦、聯合辦,對一般咨詢事項直接由“企情日記”平臺全天候智能導辦;對非公安事項通過平臺一鍵推送至“楓橋式”協同治理應用分流轉辦;對疑難事項由事權單位組團協辦。同時,成立企情督辦小組,對復雜企情“一對一”跟蹤盯辦、掛賬銷號,確保落地處置到位,為企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隨著互聯網平臺的快速發展,企業輿情處置成為維護企業品牌形象、助推企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內容。


2024年3月,“企情日記”平臺的“輿情烽火臺”板塊抓取到在外省官方投訴平臺有關嵊州企業的負面輿情。警企會客廳工作人員立即與嵊州企業負責人取得聯系,并與投訴顧客核實情況,發現投訴與事實不符,顧客在投訴平臺上發表聲明,澄清了誤會,從而成功解決了這一涉企負面輿情,為企業挽回了聲譽。
再次,依托“民情日記”平臺,促進社區治理更高效。嵊州自2023年以來在“民情日記”平臺下開發了“先鋒亮旗”應用場景,將社區居民的急難愁盼問題轉化為共建部門和駐區機關事業單位黨員干部靠前服務的先鋒任務。通過駐社工作組派單、居住地干部搶單和共建部門接單、完成任務交單的模式,實現共建機制閉環,干部完成任務還可以獲得“先鋒積分”兌換獎品。
2024年7月“先鋒亮旗”功能升級,在幫助社區居民解決小事的同時,也幫助社區解決一些大事,充分顯示了數字技術在促進社區高效治理方面的強大能力。
“民情日記”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難。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快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應當把握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大勢”“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為民情收集、民情分析和民情處置安裝了加速器、鋪就了快車道,極大地提升了基層治理和服務群眾的精準化和精細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