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民健康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礎,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也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
康養事業是關乎億萬百姓福祉的民生事業,推動康養事業和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構建中國特色康養體系,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高品質消費需求,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12月21日,在人民日報社指導下,由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主辦,人民康養承辦的2024人民康養大會在人民日報社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黨政干部、專家學者和行業代表等近300人參加大會,圍繞中國特色康養體系建設展開交流。
人民日報社原編委委員王方杰在致辭中指出,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體系,健全遍及城鄉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我國人民健康水平顯著提高。本屆大會主題為“聚焦中國特色康養賦能人民美好生活”,希望與會領導、專家分享真知灼見,為全面建設健康中國建言獻策,為提升人類健康水平貢獻中國特色康養方案。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良好的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謀劃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解決了一大批影響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美麗中國建設邁出重大步伐。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副主任、生態環境部原副部長翟青說,生態環境改善,不僅意味著藍天白云,還意味著人民群眾的健康收益日益提升,百姓吃得更放心、住得更安心,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增強。也要看到,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已進入加快綠色化、低碳化的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美麗中國建設任務艱巨。
翟青強調:“新征程上,必須錨定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切實解決影響廣大人民群眾健康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以美麗中國建設厚植人民健康基礎。一是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二是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三是切實增強系統觀念。”
當前,我國人口發展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人口增減分化的趨勢性特征。2023年末全國人口14096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208萬人;全年出生人口902萬人,比上年減少54萬人。“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將由2020年的2.64億人增加到2025年的3.09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由18.4%上升到21.6%。
“‘少子老齡化’將成為我國人口發展的新常態,將伴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建設和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全過程。”國家健康與人口發展戰略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要認識、適應、引領人口發展新常態,主動引領人口高質量發展,牢牢把握人口發展的歷史主動性,積極引導人口規模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變,為中國式現代化創造良好的人口條件。”
中醫藥作為中華文明瑰寶,歷經千年而不衰,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國民保健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工程院院士、醫藥衛生學部主任張伯禮表示,中醫強調養生保健治未病,講的就是康養。康養是“維護健康、養生保健”,健康是目的,養護是方法,主動參與是基礎,品質是關鍵。
張伯禮說,利用AI技術可為老年群體提供更便捷、高效、精準的服務。“老年人可以通過智能設備、互聯網手段獲取各種養老資源和服務,包括健康管理、社交娛樂、醫療服務等。與傳統養老模式比,輕量化的養老更加注重個體、智能化和便捷化,符合老年人的需求。”
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積極發展銀發經濟。
發展銀發經濟的最終目的是增進老年人福祉,以老年人為中心,通過政府引導、社會各界的參與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斷增加老年人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會長吳玉韶認為,銀發經濟是最確定、最穩定的大產業。“銀發經濟是適應應對老齡化和老齡社會新的經濟形態,具有穩定性、漸進性、慢經濟的特點。”
他表示,相對于需要養老照護的4000多萬失能失智老年人,銀發經濟服務對象不僅是6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還可大幅度拓展至中青年群體—40歲甚至更年輕的備老人群。“20多歲的人在銀行、保險公司有養老金融儲備,也是銀發經濟對象。如果從40歲算起,銀發經濟的服務對象超過7億人。”
在吳玉韶看來,銀發經濟是少有供給側和需求側雙側都要激發的領域,既要在需求側激發新需求、引領新消費,又要在供給側創造新供給、提供新場景。從銀發經濟長周期來看,“物”不是問題,“人”才是問題。
“銀發經濟是冉冉升起的朝陽產業。”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司原副司長郝福慶說,“銀發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領域,同樣需要顛覆性技術,需要要素的創新性配置,需要產業深度轉型升級。”
伴隨人口老齡化程度持續加深,養老服務供需矛盾更加凸顯,特別是高齡、失能老年人的長期照護等需求快速增長,社區康養的市場需求正日益呈現多元態勢,對康養模式的創新和專業服務的細分要求更高。
“社區康養潛力無窮。”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黨委書記周惠指出,從文化傳統與現實需求的維度考量,社區康養是承接老齡化壓力的關鍵形態。
“在我國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中,家庭和社區一直是老年人心靈的歸宿。社區康養模式恰好契合了這一傳統觀念,讓老年人能夠在熟悉的環境中安享晚年。同時,社區康養還能充分整合社區內的各類資源,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實現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利用。”
氣候康養作為戰略性新興融合產業,是以地區和季節性宜人的自然氣候條件作為一種康養資源,在滿足消費者對特殊環境氣候需求的情況下,配套各種健康、養老、養生、度假、休閑等相關產品和服務形成的綜合性產業。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副主任陳輝表示:“必須在遵從生態優先、堅持可持續性、考慮整體性3個原則的前提下,再去挖掘氣候康養資源的經濟價值、社會價值和生態價值。”她建議,加強政策引導和部門協同,進一步提高氣候資源監測和科學評估能力,各個地區應因地制宜發展氣候康養產業及開展氣候康養資源價值轉化效益的評估。
當前,旅居養老正在成為一種新型養老方式。北京交通大學現代旅游研究院院長張輝說:“根據預測,2024年我國旅居養老市場規模將達到6700億元,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旅游消費總額預計將達到2.4萬億元以上。”
他表示,旅居養老迎來新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諸多挑戰和問題,如政策機制、法律機制不健全,旅游養老產品供需不平衡,運營管理難度大,缺乏旅居養老服務人才等。
2024人民康養大會發布了“大國康養—創新引領中國康養事業/產業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副總編輯劉毅說,從2023年開始,《民生周刊》、人民康養在全國范圍內征集創新引領中國康養事業和康養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典型案例。今年的征集活動得到了各地黨委政府、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的熱烈響應,征集階段共收到數百項申報案例。



劉毅表示:“這些案例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康養領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涵蓋健康、養老、醫療、中醫藥、食品、生態、文旅、銀發經濟等多個領域,充分展現了各地區各部門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全面建設健康中國、構建中國特色康養體系的有益探索和寶貴經驗。”
會上,全國首個人民康養人才基地在民政職業大學宣布掛牌成立。民政職業大學老年福祉學院書記、院長屠其雷表示,民政職業大學將結合牽頭組建的全國養老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京冀康養市域產教聯合體等康養產教融合平臺,建立智慧康養高級學徒產業學院發展聯盟,構建相關人才培養標準體系,打造全國康養人才培養高地。
本屆康養大會還舉行了兩場圓桌對話,與會嘉賓圍繞數智賦能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康養旅居與大健康產業的融合創新進行了交流,分享了數智賦能助推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探索與成功經驗,共同展望康養旅居模式的多樣性、創新性和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