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不久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強調,“要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區始終將深化改革作為惠民生、促發展的關鍵一招,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2024年,知識產權強區、法治政府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信用評價、組合供地、充電樁下鄉、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招投標規范化建設等8項民生改革事項獲得國家試點。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動高質量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了讓人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下一步,孝南區將堅持干字當頭,以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抓好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讓人民群眾充分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把“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扎扎實實落到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北考察時強調,抓住“一老一小”這個重點,更加精準有效地為群眾排憂解難。
改革能不能取得預期成效,關鍵是能不能促進發展、惠及人民。
孝南區堅持改革“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整體思路,將改革作為惠民生的重要舉措,民生工程一年接著一年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聚焦吃住行。吃得好不好、住得暖不暖、出行順不順暢,這些小事里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實實在在、可見可知可感的民生。
民以食為天,為了守護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孝南區在城區餐飲行業實行明廚亮灶、信用評級,加強食品行業智能化監管。在農村推動集體用餐安全智慧監管工程,做到17個鄉鎮場街203個村全覆蓋。
孝南是孝文化名城,孝親、孝愛、孝德既是文化傳統也是民生,更是德政。2023年以來,全區共建設106個幸福食堂,滿足轄區17萬60歲以上老人的進餐需求,用實際行動讓孝文化薪火相傳。
安居才能興業,2023年以來,孝南區陸續推出住房公積金適老化改造提取、提前提取、跨域提取、商轉公,以及加裝電梯、不動產票稅票證分離改革、新建房和二手房帶押過戶等舉措,其中僅商轉公就節省購房貸款利息支出約1200萬元,戶均減少利息支出15.38萬元,讓人民群眾住得舒適。
2024年孝南實現全域公交,村村都有公交站,建成68個充電站、1550根充電樁,做到了城鄉全覆蓋,保障人民群眾綠色出行,毛陳鎮做到了村村都有充電樁,獲批全國充電樁下鄉試點鎮。建設朱湖碼頭、華中地區最大的郵政分撥中心、鐵路物流園,開展公轉水、公轉鐵等多式聯運,讓人民群眾行得安逸。
聚焦文教衛。城以產興,人以文名,孝南區將孝文化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提出打造“孝著辦”營商環境特色品牌,推出“孝著辦”企業開辦、工程建設、行政審批和公共服務、民生實事等一系列品牌。把“孝感元素、孝親孝愛”理念全面融入政務服務、招商引資、招工引才、包保服務、政策推介等涉企工作,讓“孝著辦”可感可及可享。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近年來,孝南區廣泛動用社會資源,組織專業團隊,城鄉聯動建設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站和實訓基地,呵護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教育部門、關工委、共青團、婦聯等17個部門齊抓共管,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全區義務教育學校中,共組建“教聯體”28個,涵蓋62所學校。建設普惠性幼兒園78個,占比85%。
醫療作為民生重要組成部分,關乎每個人的生存與健康、每個家庭的幸福,孝南區先后投資30億元,遷建市一醫院、中醫院、婦幼保育院等醫療衛生機構,同武漢市協和醫院、同濟醫院、湖北省中醫院等開展院院合作、院士專家孝南行等活動,提高醫療機構的服務能力和水平。在轄區內,加強醫共體建設,推動醫學檢驗檢測結果互認,每年惠及一萬余名病患,減少病患開支1000余萬元,推動城鄉醫療信息、資源共建互享。
聚焦康養游。健康關乎生活的質量,是人民群眾關注的話題。民有所呼,政府必有所應,孝南區投資100億元完成孝感母親河—老澴河兩岸綜合治理,建成水清岸綠的澴河公園。投資30億元,建成國內一流的奧林匹克體育中心。實行“全民家庭醫生簽約”,對職業病定期開展免費篩查和政策宣傳服務,為企業職工免費體檢并辦理健康證,對公共場所實行衛生綜合許可。
孝南區堅持改革“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的整體思路,將改革作為惠民生的重要舉措,民生工程一年接著一年做,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不斷增強。
老有所養、幼有所教,為照顧好轄區老年人生活,孝南區推出高齡補貼上門辦理“免申即享”,構建15分鐘養老服務圈,努力增加護理型床位數量,幫助失能老人提高生活質量。
作為武漢的后花園,孝南充分運用自身旅游資源,建成金卉莊園、怡荷園、丹陽古鎮、鳳凰天仙城、熙鳳水鄉等文旅項目,運用大數據建設電子景區,實現“屏覽澴川”“文旅槐蔭”“槐蔭船說”“紅色印記”等場景應用,打造“董永故里歡迎您”的亮麗品牌。
聚焦就業保資。孝南區始終將就業作為民生的頭等大事,建成紙衛品、食品、建筑材料三大產業集群,首衡城成為華中地區最大的菜籃子,占地8000畝,吸納3萬人就業。
孝南被譽為“中華紙都”,100多家紙品產業鏈供應鏈企業在孝南扎堆發展,吸納兩萬人就業。
孝南區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2024年城鎮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90754人,完成年度計劃105%;工傷保險參保人數51513人,完成年度計劃100%;社會養老保險發放4.47億元,按時足額發放率和社會化發放率均為100%。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孝南不斷加大對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投資7.7億元開展王母湖、野豬湖兩湖保護,投資28.3億元開展鄧家河、滾子河兩河流域治理,建成朱湖國家濕地公園,國家農業“兩型”建設示范區,入選2024年中國中小城市高質量發展指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區。
改革是系統工程,需要因地制宜,更需要系統推進,通過體制機制創新保障改革措施落實落地。
孝南區注重通過改革優環境、強保障。
提供市場環境保障。孝南始終堅持將經營主體的感受作為第一感受、經營主體的反應作為第一信號,持續為經營主體創造良好發展環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系統幫助經營主體解決建設、生產、經營等方面的困難和問題。
2021年以來,孝南出臺經濟高質量發展“36條”、科技創新激勵獎補“17條”、行政審批減免及中介服務獎補“16條”等惠企政策,每年拿出兩億元“真金白銀”扶持企業發展。著眼經營主體生產要素需求,2023年推出用地、用工、用能、獲得信貸等十大降成本行動,降低市場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30億元,提供土地要素保障8000畝,企業用水用氣價格降至全省平均水平以下,經營主體制度性交易成本下降15%。
2024年,孝南推出市場壯體、跨境遠洋、稅惠春風等十大控制成本措施,持續為市場主體提供要素保障,助推發展。
提供政務環境保障。政務環境反映的是政府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也是政府的形象,孝南以不斷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為牽引,大力推行政務服務電子化,打破部門之間行政審批壁壘,做實做優一網通辦、一窗通辦、一事聯辦,1589件事項實現無差別綜窗受理,320件事項實現一事聯辦,2021年推出15分鐘便民利企服務圈,方便群眾就近辦理。
2022年,孝南推出下沉辦,將區政務服務中心的事項下沉至鄉鎮辦理,紓解中心壓力,提升服務質效。2023年推出綜窗改革,達到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的規范性要求,政務服務達到國家標準。2024年推動政務服務增值化改革,建設企業全生命周期親清會商窗口,將人才、金融、科創、法律、中介等102項涉企事項集中到區政務服務中心辦理,方便企業。
提供法治環境保障。法治是公平正義的守護者,是最好的營商環境,
2021年,孝南創新推出健全調解、行政裁決、行政復議、訴訟等有機銜接機制,成功創建全省首批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地區。2022年,推行“首違不罰”“首違輕罰”“說理式執法”,形成柔性執法“四張清單”。2023年,探索建立行政復議應訴工作的“一鏈三環”工作機制。2024年首衡城設立“巡回審理點+法官工作室”,推動多元化調解,向首衡城項目企業與商戶提供法律服務、定期送法進企業開展“法治體檢”,服務企業健康發展。
孝南創新推出知識產權民事案件“130”快審模式,實現知識產權民事案件“快立、快送、快調、快審、快判”,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有力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積極探索“工商聯+公、檢、法、司”護航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護航、聯動、暖企、安商”新模式,為企業的健康發展營造了良好法治氛圍;以聯合執法、智慧監管、信用修復等方式全力護航企業正常經營,入企檢查執法頻次減少50%,商業糾紛化解平均耗時壓縮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