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初,中共中央決定在6月召開全國財經工作會議,提出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為了掌握制定相關戰略和政策的第一手資料,1953年2月,毛澤東決定乘坐“長江”號軍艦從武漢至南京進行沿江視察。這次為期6天的視察中,毛澤東有4天3夜食宿在軍艦上,在聽取沿途省市地方領導干部的工作匯報和意見、建議的同時,也悉心聽取了海軍方面的匯報,并對“長江”艦、“洛陽”艦等多艘艦艇進行了一次全面視察。隨后,毛澤東擘畫出新中國未來發展的兩大戰略:一是建立強大的海軍;二是提出南水北調和興建三峽大壩的宏偉構想。
一
在確定這次視察的行程時,毛澤東明確指示:走水路,坐軍艦去。走水路是為了考察水利,乘軍艦是為了視察海軍。1953年2月14日凌晨5時,“長江”艦政治委員劉松接到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的命令:“長江”艦、“洛陽”艦立即前往武漢執行任務。華東軍區海軍淞滬基地第一巡邏艇大隊大隊長王德祥擔任編隊指揮。當日,“長江”艦、“洛陽”艦先后起航,溯長江而上。
“長江”艦由江南造船廠于清末民初建造,艦身長51.54米、寬7.93米,排水量為464噸,最高航速17節,配有40毫米主炮一門,原為國民黨海軍江防艦隊指揮艦“民權”號。1949年11月30日,國民黨海軍江防艦隊司令葉裕和、江防艦隊參謀長兼“民權”艦艦長程法侃率領“民權”“常德”“英山”等5艘軍艦在重慶江面起義。1950年初,人民解放軍全面接收起義軍艦,“民權”艦重新取名為“長江”艦,正式加入新組建的人民海軍艦艇部隊。
“長江”艦噸位不大,采用軟鋼電鍍白鉛船殼,艦形美觀,有“小巡洋艦”之稱,鋼甲板上還鋪設了一層柚木甲板,冬暖夏涼。此外,該艦常年在長江執行任務,艦上人員對航道水情十分熟悉,因此該艦作為毛澤東的座艦是最佳選擇。
“洛陽”艦為“二戰”時澳大利亞的遠洋掃雷艦,排水量為825噸,“二戰”結束后被售往香港改為商船,1949年被人民海軍購回,經改裝成為護衛艦。
2月17日,“長江”艦停靠在江漢關4號碼頭待命。當天上午,中央人民政府公安部部長羅瑞卿和海軍政治部保衛部副部長楊懷珠來到“長江”艦,召集華東軍區海軍參謀長馬冠三以及“長江”“洛陽”兩艦總指揮王德祥等兩艦主官開會,羅瑞卿下達了“毛主席要乘坐軍艦視察”的任務。軍地多部門協調后,最終決定由“長江”艦作為毛澤東的座艦,“洛陽”艦擔任護航和備用任務。
2月19日一早,工作人員從岸上搬來兩條長凳,一塊寬1.3米、長2米的木床板,一把木架帆布椅子,一捆火車上用的臥具(一條薄棉墊、一條白床單、一床白里綠面的被子、一條普通的毛毯),布置在“長江”艦專設的艦長接待艙里,作為毛澤東的臥艙。“長江”“洛陽”兩艦為了執行這個光榮任務,進行了周密準備,調整了隨艦人員,整理了艦容艦貌,補充了燃油和淡水,為確保安全,還卸下了艦上所有的彈藥。一切準備就緒后,兩艦全體官兵懷著激動而緊張的心情期待著領袖登艦。
2月19日中午,毛澤東身穿黃綠色大衣,頭戴黃綠色解放帽,在羅瑞卿、楊尚昆等人陪同下,來到江漢關4號碼頭的躉船上。隨著一聲長笛鳴響,“長江”艦官兵列隊立正,向毛澤東敬禮。毛澤東揮手答禮,向海軍官兵們致意,緩緩登上“長江”艦。隨后,“長江”艦在“洛陽”艦護航下,緩緩駛離碼頭,向著長江下游航行。
毛澤東揮師百萬征戰數十年,乘坐軍艦還是第一次,也是第一次視察人民海軍,艦上官兵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同領袖接觸,不免有些拘謹和緊張。毛澤東見狀,主動與官兵們交談,問大家有沒有到過北京,有人回答到過北京參加國慶檢閱。毛澤東打趣地說,那我們是老熟人。對方遺憾地表示當時參加檢閱距離遠,沒能看清楚主席。毛澤東便向前走了一步,笑稱現在一定可以看清楚了。此話一出,眾官兵開心大笑,現場氣氛頓時活躍起來。
毛澤東向“長江”艦政委劉松詢問艦上人員的構成情況。劉松匯報說,全艦官兵有120多人,其中有40多人由陸軍調來,有40多人是參軍的青年知識分子,還有30多人是原國民黨海軍人員。毛澤東點點頭,反復強調從陸軍來的官兵要多向原國民黨海軍官兵學習技術和他們身上的長處。
在劉松等人陪同下,毛澤東逐一視察“長江”艦的每個戰位、艙室。先視察的是主炮,槍炮長賈榮軒介紹說,艦上的主炮是日本造的“88式”高射炮,原是陸軍用的,后來改裝到軍艦上。毛澤東充滿信心地說,再過5年,我們一定能裝上自己造的大炮!
接著,毛澤東來到前甲板,江風很大,他走到官兵中間,親切地與他們交談起來。毛澤東看到戰士的披肩被風吹起,便伸手摸摸身旁一名小戰士的衣服,關切地問他冷不冷。小戰士連連說不冷,說自己外面穿的是呢衣,里面穿的是絨衣,周圍的戰士也都說穿得很暖和。毛澤東與戰士們親切地談話,詳細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伙食情況等。談話后,他叮囑船上的海軍干部要愛護戰士。就這樣,從駕駛臺到廚房,從炮位到輪機艙,艦上的每一寸甲板都留下了毛澤東視察的腳印。
航海長劉興文是從第四野戰軍第四十軍調到海軍的,不久前剛從大連海軍學校畢業分到“長江”艦上。毛澤東聽說劉興文是從陸軍調來的,詢問他是否愿意干海軍。劉興文很自豪地回答,愿意。毛澤東鼓勵海軍戰士們說,無論是當陸軍,還是當海軍,都是保衛祖國。過去你們在陸地上,那時要求你們愛山愛土;今天你們在水上了,大家就要愛艦、愛島、愛海洋。
毛澤東又詢問官兵們都是什么地方的人,從哪里調來的,然后他扳著手指頭說,你們當中,有山東的,浙江的,江蘇的,河北的;有陸軍來的,有軍事干校來的,有原國民黨海軍人員。都是來自五湖四海,大家要搞好團結,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共同進步。毛澤東還指出:帝國主義如此欺侮我們,我們要爭氣!我們的海岸線這么長,一定要建設人民的海軍。過去我們只有陸軍、炮兵;現在我們有了裝甲兵,還要有強大的空軍、海軍。現在我們海軍還不夠強大,靠大家一齊努力干!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二個五年計劃,不行就再來一個五年計劃,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有大的軍艦。官兵們雖然站在凜冽的寒風中,但聽了毛澤東鼓舞人心的講話后,渾身上下熱血沸騰。
二
20日凌晨,“長江”艦停泊在九江港。上午10時,泊在江中的“洛陽”艦黨支部以全體艦員的名義給毛澤東寫了一封信,信中提出3個請求:一是請毛主席登艦視察;二是請毛主席為戰艦題詞;三是希望能與毛主席合影留念。毛澤東對3個請求欣然同意,“洛陽”艦立即起錨,靠在“長江”艦的右舷。
下午2時30分,毛澤東從“長江”艦右舷登上“洛陽”艦,同艦長叢樹生、副政委胡玉成握手。毛澤東登上指揮臺,叢樹生一一為他介紹測距儀和羅經方位圈的用途。毛澤東聽后,雙手扶著方位圈測了個方位,他強調要以陸軍為基礎,以工農為骨干,團結教育原國民黨海軍人員,共同建設強大的人民海軍。
當毛澤東來到“洛陽”艦的甲板上,官兵們都圍了上來,毛澤東詢問大家習不習慣海上的生活,官兵們都表示早就習慣了,毛澤東滿意地點點頭。當走到指揮艙,看到艙壁上掛著譚震林于1952年為“洛陽”艦所寫的“為太平洋和平而奮斗”的題詞時,毛澤東強調指出:現在太平洋還不太平。近代中國有海無防,帝國主義從海上破門而入,侵略我們國家,中國人民一定要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把祖國的海岸線筑成海上長城、海上鐵路。
“洛陽”艦航行到彭澤縣附近的江面時,小孤山出現在軍艦左舷。毛澤東表示要看看小孤山,他來到前甲板,舉起望遠鏡凝望一峰獨峙大江中的小孤山,回想起自己上次坐船經過小孤山還是30多年前的1921年,與何叔衡一同乘船去上海參加中共一大。遙想當年,毛澤東一語雙關地說:“過去這邊的水道很窄,現在變寬了,水道變了,世界也變了。”
2月20日晚,艦泊安徽安慶碼頭,毛澤東上岸休息。2月21日上午9時,天氣格外晴朗,楊尚昆向毛澤東匯報,官兵們都已準備好,等待著與主席合影。毛澤東欣然同意,他先在“洛陽”艦照了4張相片,然后回到“長江”艦也照了4張相片。海軍官兵們簇擁在毛澤東周圍,從甲板到駕駛臺,官兵們像站坡一樣分了4層,接下來按部門拍照,依次是輪機部門、航海部門、艦務部門、觀通部門等。最后,毛澤東又單獨與艦上的干部合影。大家既興奮又激動,照相機“咔嚓”“咔嚓”,每拍攝一張照片,就響起一陣掌聲,留下了人民海軍歷史上最著名的合影照片。
2月21日夜,毛澤東在“長江”艦臥艙里提筆凝思,參考隨行人員意見后,揮毫題詞:“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要建立強大的海軍。”寫完之后,他并不滿意,把紙揉成一團扔進字簍里,重新寫下:“為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題詞中加了“一定”二字。
2月22日凌晨3時,“長江”艦到達南京下關碼頭。早上,陳毅、張愛萍等人到碼頭上迎接毛澤東,一起乘車前往南京視察。為了不影響官兵們休息,毛澤東一行悄悄離艦。毛澤東特地委托羅瑞卿轉告劉松:“同志們辛苦了,謝謝大家!我們上去了,以后有時間再來看望你們。”羅瑞卿再三囑咐,一定要把主席的話傳達給每個同志。
在視察“洛陽”艦時,當毛澤東得知“洛陽”艦的排水量為825噸、“長江”艦的排水量為464噸時,便提出想看看人民海軍最大的軍艦和最新的裝備。于是,華東軍區海軍緊急調來“廣州”號、“南昌”號護衛艦“黃河”號登陸艦以及2艘較新式的魚雷快艇到南京江面接受檢閱。2月24日下午2時35分,毛澤東冒雨來到下關中山碼頭,先登上“廣州”號護衛艦,觀看水兵操炮演練后,又登上“南昌”號護衛艦,在艦上檢閱了“黃河”號登陸艦和一〇一號、一〇四號魚雷快艇的高速航行演練。
毛澤東了解了“廣州”“南昌”“黃河”3艘軍艦的噸位后,詢問陪同的陳毅:“這就是海軍最大的艦?”陳毅點頭稱是。毛澤東若有所思地說:“現在我們的海軍只有這么多。”又把左手抬高一些說:“帝國主義的海軍有那么多。”接著,揚起右手往上一舉說:“將來我們的海軍要這么多!要有大艦!經過幾個五年計劃之后,我們的海軍一定能強大起來!”
應官兵們的請求,毛澤東在“南昌”艦上再次寫下與寫給“長江”艦、“洛陽”艦內容相同的題詞,只是落款時間為2月24日。毛澤東所寫的這幾張相同題詞,是他在思索良久后的肺腑之聲,表達了他對建立強大的中國海軍的迫切心情和殷殷希望,極大地鼓舞了受閱艦官兵乃至全體海軍官兵建設強大海軍的信心和決心,這種鼓舞持續至今,成為海軍一步步走向強大的精神動力。
這段題詞是海軍的精神財富,激勵著全體海軍官兵不斷為建設強大海軍而努力。70多年過去了,中國以新型航空母艦、新型驅逐艦、新型潛艇等為代表的主戰裝備,以及與其相配套的新型導彈、魚雷、艦炮、電子戰裝備等現代化武器系統,成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海軍強國,毛澤東擘畫的“一定要建立強大的海軍”的藍圖正成為現實。
三
毛澤東這次漢(武漢)寧(南京)之行,還有一個重點——考察長江水利工作。因此,臨行前,毛澤東專門“點將”林一山隨行。
林一山,山東省文登縣(今威海市文登區)林村人,畢業于北平師范大學,后投筆從戎參加革命,曾擔任中共遼南省委書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長江水利委員會主任,接管國民黨政府水利部和揚子江水利委員會的工作,是中共黨內一位不可多得的精通水利工作的專家型領導干部,被毛澤東戲稱為“長江王”。
在行程中,毛澤東3次找林一山長談,提出了關于南水北調和興建三峽大壩的戰略構想,對之后長江流域的綜合開發利用產生了極其深遠的重大影響。

2月19日中午,毛澤東在看望“長江”艦官兵后,回到臥艙,顧不上休息,派人把林一山找來。林一山帶著一本《申報》地圖走進了臥艙。毛澤東對這種地圖十分有感情,戰爭年代他在湘南就弄到一本,時刻帶在身邊,在后來的行軍打仗中經常用到它。
林一山把《申報》地圖放在桌上攤開。毛澤東一邊拿起紅藍色鉛筆在地圖上徐徐移動,一邊凝神思考,然后,詢問林一山是否思考過我國南方水多、北方水少的現狀如何解決,是否研究過有什么辦法能從南方“借”點水給北方。林一山還沒有來得及回答,毛澤東手中的紅藍色鉛筆已經移到地圖上西北高原上的臘子口,接著又移向白龍江、西漢水,繼續循著自己的思路詢問林一山,在嘉陵江的上游有白龍江和西漢水,向北引水是否可行。林一山向毛澤東明確否定了從這兩條江向北引水的可行性,并說明了理由。
毛澤東手中的紅藍色鉛筆掠過巴山蜀水,指著漢江向林一山詢問,引漢水又是否可行。林一山略一思忖,做了肯定的回答,說因漢江和渭河、黃河平行,中間只有秦嶺、伏牛山之隔,它自西向東,越到下游,地勢越低,水量越大,這就有可能找到一個合適的地點來興建引水工程,將漢江水通過黃河引向華北。毛澤東手中的紅藍色鉛筆順著1500公里漢江的藍色曲線,由漢中盆地向武當山區迅疾移動,然后在均縣畫了一個圈,并點了一下,詢問地圖上畫圈的地方是否可行。林一山注視著地圖回答,這些地方都有可能,關鍵是要在這些地區找到一個最合適的地點。毛澤東指示他立即組織勘察研究,對漢水引水方案進行深入研究。
傍晚,“長江”艦行駛到湖北黃石江面,毛澤東提出要上岸去看看,負責保衛的同志說,黃石連馬路都沒有,很不方便。毛澤東堅持說,路不好就騎毛驢去。晚上7時左右,在黃石市委書記楊殿奎等陪同下,毛澤東來到華中鋼鐵公司視察了煉鋼車間,并同煉鋼工人交談。兩個小時后,毛澤東一行返艦,繼續夜航。
四
2月20日凌晨,“長江”艦停靠在江西九江碼頭。上午,毛澤東在艦上聽取九江地委負責人的匯報后,又登岸視察九江市區,沿著濱江路一直走到甘棠湖,遠眺匡廬,稱贊九江得天獨厚,很有前途。
回到艦上,毛澤東再次召見林一山。毛澤東站在甲板上,凝望著滾滾長江,詢問林一山對長江的水文資料研究得如何。林一山匯報說,已經組織了一支力量整理編輯長江歷年的水文資料,這些資料頁以萬計,重以噸計,統統做了整理。毛澤東肯定了他的做法,叮囑他要馴服這條大江一定要認真研究,這是一個科學問題。

毛澤東又仔細詢問了長江水災的成因,以及長江流域的氣象特點和暴雨區的分布情況。林一山一一作答,并著重匯報了位于湘贛南部的南嶺暴雨區和位于四川盆地周邊的四川暴雨區。前者是在4月至6月首先降雨,贛江水系和湘、資、沅、澧水系開始漲水,隨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繼續向大陸腹地深入。后者四川盆地是7月至9月出現暴雨,兩個洪峰正好錯開。如果南水延后,川水早到,兩個洪峰相遇,極易造成嚴重的洪水災害,這是長江流域普遍降雨的特點。還有一種是集中性的暴雨,因暴雨強度太大,會形成罕見的特大洪水,如1860年、1870年和1935年。根據資料記載,1935年7月1日開始的一次暴雨,中心在湖北五峰,一次降雨量就達1500毫米,漢江、澧水、清江發生特大洪災,一夜之間,漢江中下游淹死8萬人,澧水下游淹死3.5萬人。川西因地形的關系,每年的降雨總量都可達到2000多毫米,所以就有了“川西天漏”的說法。
毛澤東感慨道:“這雨真能下啊!”他又向林一山詢問了有關氣象水文和洪水成因等問題,問得十分細致深入。2月20日晚9時左右,正月里的安慶,岸邊一只只孔明燈冉冉升空,好像閃爍的星星。毛澤東登岸同安慶地委書記傅大章談話,調研長江防洪、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問題。
2月21日上午,毛澤東回到“長江”艦上,聽取林一山的第三次匯報。這次,毛澤東把話題轉入長江防洪和水資源開發利用這個更大的題目上來。林一山展開《長江流域水利資源綜合利用規劃草圖》,匯報了長江防洪的初步設想:在長江干流及其主要支流上逐步興建一系列梯級水庫,攔洪蓄水,綜合利用,從根本上解除洪水的威脅,同時開發水電,改善航道,發展灌溉,最大限度地進行綜合利用。

毛澤東審視著規劃草圖,目光從青藏高原的長江源,徐徐移向莽莽昆侖、金沙江、大渡河、岷江、嘉陵江、烏江、湘江、漢江、贛江,直到長江口,縱橫萬里。他低頭沉思片刻后,又將目光移向群峰競立的三峽,左手叉腰,右手在圖上畫了一個圈,問林一山:“修這么多水庫,都加起來,你看能不能抵上一個三峽水庫呢?”林一山點點頭,稱“抵得上一個三峽水庫”。毛澤東指著三峽口說:“費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庫,還達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為什么不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于一役?就先修那個三峽水庫,怎么樣?”林一山顯得十分亢奮:“我們很希望能修三峽大壩,可我們現在還不敢這樣想。”他接著匯報了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著名的大壩專家薩凡奇博士提出過開發三峽的“薩凡奇計劃”。毛澤東關切地詢問當時的造價,林一山回答,大約需要13億美金。毛澤東又詢問工程需要多少年才能完成,林一山一一作答。
毛澤東凝望著軍艦前進的遠方,對興建三峽大壩充滿了期待,認為三峽大壩對根除長江水患具有不可替代的主體作用。但毛澤東當時只是提出興建三峽大壩的構想,還沒有立即實施的意圖,他讓林一山回去后好好研究興建三峽大壩的可行性,并且特別囑咐先不要對外講,如果有了成果要首先向他報告。
這樣,長江建設中最關鍵的兩個重大課題——南水北調、興建三峽大壩的構想,在“長江”艦上初步形成了。毛澤東擘畫的宏偉藍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之奮斗,使藍圖最終變成了現實。毛澤東當年畫圈的均縣,也就是今天的丹江口,已建成丹江口水利樞紐,成為南水北調中線的水源地。2014年12月12日,全長1432公里的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解決了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的水資源短缺問題。
三峽工程于1994年正式動工興建,2003年開始蓄水發電,2009年全部完工,發揮了防洪、發電、航運等綜合效益。2010年、2012年、2016年長江流域發生了3次大洪水,洪峰流量都超過1998年洪水的最大洪峰流量,三峽大壩成功地發揮了攔洪削峰的功能,確保長江伏波安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