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桂中第一支部在武宣成立,它播下的革命火種在桂中大地熊熊燃燒,掀起黨領導的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和武裝斗爭高潮,為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積累了經驗教訓,桂中農運是中國波瀾壯闊革命實踐的組成部分。陳炳璋作為廣西省黨部農民部農運特派員赴武宣工作,與桂中第一支部密切配合,有力地推動桂中農民運動蓬勃開展,為黨組織的建立打好基礎,成為武宣和桂中的革命先驅,為廣西革命、中國革命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臨危不懼勇擔重任
陳炳璋,又名聘三,1906出生于桂林。1926年1月,廣西形成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兩廣統一的實現和廣西全省工農運動的迅速興起。同月,在中共廣東區委的領導下,中共梧州地委通過國民黨中央農民部派干部到梧州建立國民黨中央農民部特派員駐梧辦事處,提出以蒼梧為重點開展廣西農運,按東、南、西、北、中5個地區推進。3月,國共合署辦公的國民黨廣西省黨部農民部(以下簡稱“省黨部農民部”)在南寧成立,并通令各縣成立協會籌備處。陳炳璋高小剛畢業就被推薦到位于南寧的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學習,成為革命干部的培養對象。
廣西農民運動講習所(以下簡稱“廣西農講所”)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早期民族干部培訓機構,是大革命時期國共合作創辦的培養農民運動骨干的學校。在廣西農講所,陳炳璋接受為期半年以“勞動、互助、奮斗、犧牲”為主旨的培訓,除了認真學習各國革命史、蘇俄概況、經濟學常識、中國史概要、三民主義、法律常識、農民協會組織章程等為內容的理論課程,進行軍事知識和技能訓練,還刻苦學習革命山歌、快板等宣傳方式,各項學習使他樸素的階級感情上升為對革命的自覺性和堅定性,這些為他后來領導武宣農民運動和革命斗爭奠定堅實的基礎。1926年11月1日,廣西農講所學員畢業,其中30多人被委任為省黨部農民部特派員,分赴各縣,陳炳璋領命前往武宣縣負責農運組織工作。
陳炳璋前往武宣縣之前,廣查資料,深入了解武宣縣的時局情況和革命形勢。武宣縣的廣大農民除了受地主階級重租、高利貸和雇主重重盤剝,還受反動政府的苛捐雜稅和敲詐勒索,迫切要求改變被壓迫、被剝削的地位,這一實際易于發動農運,是開展工作有利的一面。時值湖南、廣東省農運迅速興起,廣西農運骨干也積極投身農運斗爭,武宣縣距離廣西革命中心梧州水路、陸路均近在咫尺,地緣的便利讓外面的農運紅色風暴快速傳入,并產生推動影響。經過深入分析,陳炳璋胸有成竹地收拾行裝,毅然跋山涉水趕往武宣縣,開啟他勇敢無畏的農運先鋒生涯。
組建各級農協立根基
1926年3月中旬,省黨部農民部電令各縣都要組織農民協會。當月,武宣縣通挽區發起成立通挽區農民協會籌備委員會(以下簡稱“通挽區農協會籌委會”),這是武宣縣農運史上最早成立的農民協會組織。11月初,陳炳璋受省黨部農民部委派,以特派員身份從梧州溯江而上,直抵武宣縣通挽區農運前沿陣地大昌鄉。陳炳璋與張天懷(又名張玉宇,受過新思想洗禮,時任武宣通挽區高級小學校長、大昌村教師)見面商量后,決定趁熱打鐵,在群眾基礎較好的大昌、分嶺、寺、花顏、龍鵬、汶、伏柳、大團、張寬等9個鄉擴建鄉農會,會員突增800多人。兩人又因勢利導規范化建制,標配會旗、印信,在辦公地方樹起犁頭旗。
11月20日,國民黨廣西省黨部農民部蒼梧道辦事處(以下簡稱“蒼梧道辦事處”)在容縣成立,助推各級農協會成立,頒發會旗、印信,向各級農協會培養并輸出骨干,成為桂東南農民運動的“指揮部”,統領黨組織指導轄區內貴縣(今貴港市)、武宣、桂平、平南、容縣等15個縣建立農協會并開展農民運動。
隨后,陳炳璋召集張天懷、覃春甫、甘進榮、韋昌卷、陳鴻儒、張福瑤等通挽區農協會籌委會委員制定通挽區農民協會成立方案,研究具體安全保衛措施。為擴大影響,給東鄉等地提供借鑒經驗,通挽區農協會籌委會決定召開農協會成立大會,并給東鄉等4個區送去會議邀請信。12月22日,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慶祝通挽區農民協會成立大會如期召開,陳炳璋主持成立大會。覃春甫任通挽區農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長,張天懷任監察委員會主席。
這一天,3000多名會員、群眾和各區派來祝賀的代表出席祝慶成立大會,會場標語彩旗獵獵作響。前端敲鑼打鼓、獅龍舞動、鞭炮齊鳴。“農民協會是我大本營,解除壓迫與痛苦,農友們呀唉喲農友們,大家奮斗,眾志成城。”“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農運歌聲此起彼伏,唱響會場內外。會場外圍有300多名統一手持鳥槍、大刀、長矛、禾叉武裝起來的農民軍安保。土炮鳴響3發后,陳炳璋代表省黨部農民部批準通挽區農民協會成立,高昂宣布:“今天通挽農協會成立啦!廣大農友們要團結起來!開展‘二五減租’,提高雇農地位!”翁堯年、潘業俊率東鄉區代表隊送上“農民萬歲”大旗,翁堯年激動地說:“農民運動,社會宣傳,農旗輝映,億萬斯年!”在頒發犁頭旗和印信后,幾千人浩浩蕩蕩沿村場游行示威,“打倒軍閥”“打倒貪官污吏”“實行‘二五減租’”等口號響徹云霄。農友們喜笑顏開,奔走相告。
通挽區農協會這個桂中最早的農民協會,自成立那天起,就成為通挽團局局長覃國書和國民黨通挽區黨部常委覃允懷高度警戒的組織,他們以“未經區黨部和團局批準,不合手續”之由將農協會告到省黨部,并建立“通挽全區農會”偽組織,派“鐵哥”反動武裝把控古佐、花馬、進步、安村、石座、高椅等村。一時間,假農會與真農協形成勢力較量,局勢日趨緊張。

接到省黨部農民部命令改組的電令后,張天懷星夜趕到南寧向省黨部農民部部長陳協五匯報相關情況,以求上級支持。省黨部農民部對武宣的農民運動一直關注,針對張天懷的匯報給予具體的政策指導。張天懷拿著陳協五部長傳發的《農民協會章程》回到通挽,有底氣地遵照章程重新發動群眾,并把發動著力點放在對剝削階級苦大仇深的最底層勞苦大眾。同年夏,大昌鄉農協會成立,與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陳文清組織的伏柳村雇農會互為犄角,遙相呼應。同年秋,東鄉和祿新兩地聞訊也緊鑼密鼓籌建農協籌委會。
通挽區農協會成立大會召開后,陳炳璋迅速籌備在東鄉建立黨組織。他與剛趕到武宣的省黨部農民部中共黨員、蒼梧道辦事處特派員林培斌細致研究籌建黨的工作陣地的時機與地點、物色發展農運活動積極分子等事宜,1926年底,在劉氏宗祠即農運骨干經常碰頭的東鄉區農協籌備處秘密召開黨的會議,中共武宣支部成立。翁堯年、潘業俊、朱文拔等10多名農協骨干在黨旗下莊嚴宣誓入黨。中共武宣支部是桂中地區成立最早的農村黨支部,隸屬中共梧州地委,后人稱為“桂中第一支部”。從此,以中共武宣支部為核心,黨領導的農民運動平穩地向前推進。
1927年5月14日,陳炳璋主持召開慶祝東鄉區農民協會成立大會,并宣讀省黨部農民部批準東鄉區成立農協會的文件,共有 7000多人參會,其中300多名代表來自通挽區農協會。通挽區農協會和15個鄉農協會領到象征著革命與勝利的旗印。會后,1000多名經過訓練、手持各種器械的東鄉區農民自衛軍邁著整齊的步伐,沿圩場聲勢威武地游行,人數之多、規模之大,有力地震懾了惡霸豪紳的囂張氣焰。
通挽、東鄉兩區完成農協成立任務后,針對縣城是農運工作薄弱點和難點的實際,陳炳璋迎難而上,從宣傳發動入手,悄悄帶幾個人到縣城學校,秘密翻印從廣西農講所帶回的文件并散發宣傳。他以萬壽寺作為農協會辦公地點及棲身住處并作為晚上群眾讀書學習的夜校。陳炳璋用通俗易懂的押韻山歌來啟發農民努力學文化,如“家有百株桐,兒孫不愁窮”“家家種棉花,不用買洋紗”“四季有瓜果,衣食就穩妥”“農民有文化,前途才遠大”“農民大團結,團結力量大”等,通俗好學的山歌激發了大家的學習熱情。群眾得知陳炳璋是省里派來組織農民協會的特派員時,接觸新思想的農友領頭引唱《歡迎特派員》歌曲:“敝會同仁,大家來歡迎,立正敬禮振精神。迎我特派員,念我特派員,今日已到,枯木逢春”,以表熱烈歡迎之意。
在通挽、東鄉兩區農運蓬勃發展的影響下,經陳炳璋深入的宣傳教育,相鄰的桐嶺鎮、三里鄉和武宣縣城的農民群眾,紛紛要求簽名入冊加入農民協會。截至1927年5月,全縣5個區29個鄉成立了農民協會。
農運洶涌逐巨浪
為推動農民運動強盛發展,陳炳璋因地制宜宣傳革命道理,激發大家干事熱情,方法上采取“兩條腿”走路。
白天,以黨支部、學校師生和農軍骨干為宣傳力量,組織師生深入村屯,進村入戶宣傳和發動農民參加革命。每逢圩日,陳炳璋等教員分頭帶領學員到縣城、三里、東鄉、通挽、桐嶺等圩場及村頭榕樹下開展革命宣傳活動。他們把革命道理編成“打倒土豪”“打倒列強”等口號、標語和喜聞樂見的革命山歌,在圩場敲鑼打鼓唱山歌,或演講。
晚上,以農民夜校為陣地,發動連自己名字都不會寫的“窮棒棒”(舊時對農民的稱呼)坐下來讀書識字,教唱革命歌曲。“農民協會是我大本營,解除壓迫與痛苦,望我農友們,愿我農友們,大家奮斗,眾志成城。”“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國民革命成功,國民革命成功,齊歡唱,齊歡唱!”兩首革命歌曲在夜校經常傳唱。這些歌曲通俗易懂,絲絲入扣,廣大農友的種種疑問迎刃而解,翻身鬧革命的覺悟水漲船高。
1926年7月,中共第四屆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對廣東農民運動的決議中,制定有“減租25%(即‘二五減租’)、借貸利率不得超過二分”的減租減息政策,陳炳璋進家入戶解說普及這一政策,并發動農協會把“二五減租”政策落到實處,要求田主遵章照減。通挽區農協會為改善雇農待遇,規定雇農日工資由一毫錢改為一毫五厘錢,對爭取農民應有的權益起到推動作用。
1927年春夏之交,東鄉遇到水旱蟲災,糧食歉收減產,貧苦農民缺糧斷炊。一些富人奸商趁機提高糧價,并將部分糧食偷偷運往外地高價出售。為幫助災民度荒,陳炳璋與東鄉區農民協會組織農民自衛軍在東鄉圩攔截國民黨武宣縣縣長唐熙年的親信、奸商林再民準備外運售賣的糧食3000多公斤;6月,在界頂和三江壩兩處守卡,沒收地主奸商投機外運糧食16000公斤。陳炳璋把糧食分給無糧、少糧的農民,并高聲宣布:“不準商家抬高糧價,囤積糧食販賣出境。有違者一律沒收,由農會分給缺糧農民。”這個做法既能解決一部分窮苦工農吃飯問題,又起到發動人民群眾的作用,為后續的農運不斷取得勝利奠定基石。
4月,正值武宣農民運動一浪接一浪走向高潮的時候,蔣介石叛變革命,制造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廣西省主席、第十五軍軍長黃紹竑隨即下令“清黨”。武宣縣反動當局如得“圣旨”,上呼下應大造“清黨”輿論。4月26日,國民黨東鄉區黨部發出通知:“邇來共產黨陰謀不軌,逆跡昭彰,在前方則阻礙革命工作,在后方則鼓動工農暴動,經中央監察委員會通電鏟除,嚴緝在案,本黨部決定于五月四日聯合各界舉行打倒共產黨……游行示威”以大造“清黨”輿論。5月3日,武(宣)、平(南)、桂(平)三縣農民協會軍事委員會聯合領導三縣農軍暴動,反擊國民黨的“清黨”殘暴行徑。
6月14日,黃紹竑下令在桂平成立桂貴平武特別委員會(即“潯州區清黨辦事處”),7月28日,又下令停止各縣農民協會一切職權。國民黨武宣縣縣長唐熙年奉命“清黨”,宣布停止各區、鄉農民協會一切職權。中共黨組織受到摧殘,積極分子被槍殺,農運活動轉入地下。同月,陳炳璋在通挽區伏柳村被唐煕年通令逮捕,押到桂平“潯州區清黨辦事處”,慘遭殺害。
1928年1月8日,鄧拔奇在東鄉石崖村召開黨員會議,選舉成立中共武宣縣委,這是當時廣西早期成立的含桂平、平南、貴縣、容縣在內的5個縣委之一。陳炳璋等仁人志士的星星之火,從此以燎原之勢再次燃起,并迅速蔓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武宣縣人民政府追認陳炳璋為革命烈士。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