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經濟是其支柱性產業之一,因此,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效能是十分必要的。全面落實鄉村振興戰略,不僅能夠有效提高中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還能提高農業建設效率。在現代社會中,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其應用范圍愈發廣泛。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融入信息化技術,能夠更好的促進農村經濟產業經營,實現農業轉型,增加農業生產經濟效益,提高人們經濟收入,實現農業產業鏈的形成,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1信息化在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效能中的作用
1.1促進農村經濟的產業化經營
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促進農村經濟的產業化經營發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不斷應用,使得傳統的農業經濟發展方向正在不斷向更高的層次發展,其加強了農業個體戶與當地企業之間的聯系,讓單一的農業個體經營向著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方向發展,擴大了產業生產規模,這不僅為農村個體種植戶的農產品提供了銷售渠道,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產品的知名度,有效實現了農業化生產經營發展,改善了農民生活水平[1]。
1.2促進傳統型農業向知識型農業轉變
在中國傳統的農業發展中,雖然實現了自給自足的發展局面,但隨著現代經濟社會以及中國整體經濟的發展策略轉變,這種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漸漸出現了跟不上時代步伐的尷尬局面。因此,要想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就必須將傳統型農業逐漸向知識型農業轉變,優化農業種植生產方式,提高其種植生產效率,如此一來,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在傳統的農業生產過程中,相關種植人員主要是根據自身的經驗或知識總結進行種植生產[2]。因此,無論是在種植方法還是在管理模式上,都存在較大的漏洞。而在知識型農業生產管理方式下,能夠使中國農業生產模式與信息化技術更加緊密的結合,實現對種植區域的精準管理,從而提高管理效率,改善農產品質量品質。
例如,在山東鄆城縣郭屯鎮魏樓生態農業園內,就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了廣泛應用,不僅在高效栽培技術的支持下打造了一系列綠色品牌,還通過自動化施肥、灌溉、控溫設備,使魏樓生態農業園走上了“智慧”路,讓生態園內的農產品身價倍增,成為了在科技下引領鄉村振興的典范。由此可見,將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管理進行結合,能夠有效促進傳統型農業向知識型農業轉變,提高農業生產管理的現代化水平,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1.3農業信息化提高農業整體收入水平
近年來,雖然在中國鄉村振興戰略的不斷落實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中國國土面積廣闊,人口較多,至今仍有部分地區存在著較大的貧富差距現象。為解決這一問題,政府部門應想辦法提高廣大農業種植者的經濟收入,縮短貧富差距。目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部分地區的種植人員雖然通過改善種植品種、優化種植技術等方式,增加了農業種植產量,但其收入水平卻并未有明顯的提高,這主要是由于農業生產區域中的信息化生產水平較低,農業生產人員對于現代信息了解不夠及時,從而使其種植出來的農產品無法迎合時代發展需求,降低了農業種植人員的整體收入水平[3]。由此可見,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提高農業生產信息化建設水平,是促進農業種植者經濟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
1.4促進農業產業鏈形成
雖然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下,中國加大了對農業生產的扶持力度,但其整體產業鏈仍有待完善。比如,有很多消費者并沒有購買物美價廉的農產品渠道,且農業種植者也缺少相應的農產品銷售渠道。在這種信息不對等的情況下,不僅無法滿足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同時也會使大量農產品滯銷,影響農業經濟發展。而在農業生產中,加大對信息技術的利用,則能有效促進農業產業鏈的形成,為消費者和農業種植者提供更多的選擇。比如,在完整的農業產業鏈下,消費者能夠有更多的渠道購買到優質的農品,而農民也能拓寬其銷售渠道,讓更多人知道并了解這些農產品,以實現供需平衡。
以山東鄆城縣張營街道百蔬園為例,其總經理響應政府號召,回鄉創業,發起成立了百蔬園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總投資5 000多萬元,成立了以所長為“鏈長”的服務團隊,并委派專業人士對種苗、栽培、加工、銷售等流程進行全方位指導,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對各種植流程進行了全面的優化,現已發展成為魯西南地區最大的綠色蔬菜種植基地之一,輻射帶動周邊20余個村600余名勞動力在家門口就業,人均年增收2萬多元,2021年“張營番茄”被評為全國“名特優新”產品,帶領鄉親們走出了一條鄉村振興致富路[4]。
2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現狀
2.1政策支持力度不夠完善
雖然中國是農業生產大國,但信息化農業生產模式在中國應用發展的時間卻相對較短,因此中國仍有部分地區對于農業生產信息化建設的資金、政策支持力度相對較低,從而導致各種基礎建設并不完善,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尤其是在農村地區,這一現象更是十分明顯。在這種惡劣的信息化發展環境下,農業種植人員即使想要加強對信息化的應用也是十分困難的,這是影響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2缺乏專業技術人才
在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過程中,缺乏專業的技術人員指導也是影響其發展效果的因素之一。目前,在促進信息技術與農業經濟管理的融合過程中,有部分地區由于自身環境、經濟條件的制約,使得其無法吸引高精尖的技術人員。而現有的技術人員或是由于其農業水平不足,或是由于其信息技術能力較低,使得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水平遲遲無法提高,進而制約了農業產業發展進程[5]。
2.3信息化應用水平相對較低
信息化應用水平相對較低,也會影響農村地區農業經濟發展,制約其農業產業變革。目前農村地區的農業種植者多為老年人,這部分人雖然有著較為豐富的農業種植經驗,但其整體文化素質水平卻相對較低,對于信息技術的認知程度、接受程度不高,無法有效將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進行結合,從而制約農業經濟管理的信息化發展水平。而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由于農村地區農業信息不對等,資源的分配不均衡造成的,從而導致農村地區的信息化建設進程相對較慢。
3提升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策略
3.1增強政府對農業信息化的支持
要想促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需加強對各種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建設廣播電視網和電信網,進行網絡通信覆蓋,加強信號覆蓋范圍與傳輸力度等等,以確保農村地區信息通信的流暢性。與此同時,還需做好面向農業生產領域的一些政策傾斜和資金調度工作,以全面支持農業經濟信息化發展。對此,為全面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實,各地方政府需認識到農業信息化模式建立的重要性,并加大支持力度,對農業種植人員予以一定的政策扶持,解決其后顧之憂,以增加廣大農業種植人員對于信息化農業生產模式的應用積極性,促進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升[6]。
3.2重視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
要想在信息化技術的支持下促進農業經濟管理效能,其中專業性人才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此過程中,需要大量專業性強、技術水平高的人才投入到工作環節中去,如此才能提高農業經濟信息管理水平和管理質量。對此,相關部門需對高精尖技術人才進行培養,打造專業化的人才隊伍。首先,各地區應做好外部人才的招聘與引進工作,通過提供良好工作環境、優渥的福利待遇等方式來吸引外部人才的加入。其次,還需做好內部人才的培養工作,比如定期開展技術培訓工作,以提高現有人才的專業水平和技術能力,讓其在不斷的學習與實踐過程中強化自身,為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建設提供助力。最后,還需加強農業種植人員的文化水平和綜合素養。農業種植人員是農業生產中的主體,只有提高其文化素養,才能讓其對信息技術有一個清晰、全面的認知,并且推動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的建設。在此過程中,相關政府部門可以通過召開講座、宣傳會的方式,向廣大農業種植戶進行信息技術的普及與培訓,讓其通過親身實踐體驗的方式認識到信息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作用,發自內心的對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應用,從而提高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水平。
3.3轉變思想觀念
要想在新時代下提升農業經濟信息化管理水平,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農業種植人員,都需對自身的傳統觀念進行轉變,以適應時代發展需求,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融入信息技術,以科技促發展。同時清晰認識到農業經濟體系對于農業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其農業經濟管理水平。首先,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不僅要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的技術水平和素質能力,同時也要加強對農業種植戶素質能力的提升。其次,還需做好農業經濟管理工作。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根據市場需求,制定各種經營策略。再次,加大農產品品牌建設工作,以提高當地農產品對于廣大消費者的吸引力,從而提高農業產業的市場競爭力。最后,還可以通過引進外資的方式,來擴大農業產業規模,實現農業生產轉型,以促進經濟發展。
3.4增強信息化管理意識
隨著中國對于新農村建設發展工作的全面落實,在農業經濟管理過程中,其管理模式正在不斷發生轉變。為了有效提高農業種植者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相關部門需增強信息化管理意識,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對于農業生產模式進行轉變,比如促進傳統型農業向知識型農業轉變,積極對先進的農業生產模式與管理技術進行引進,并鼓勵農業種植者對其進行學習,讓其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下,提高農產品質量,從而促進農業經濟發展。
3.5積極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平臺
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平臺,也是在信息化發展下促進農業經濟管理效能提升的有效方式之一。第一,相關政府部門需引導廣大農業種植人員認識到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發展的重要程度,并對當地的農業信息資源進行整合,構建相應的管理平臺,然后將整合到的資源在平臺內進行共享,提高資源利用率。第二,政府部門還需成立專門的平臺管理部門,以加強對管理平臺的監督管理力度。在此過程中,不僅要確保平臺內消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同時也需為廣大農業種植人員提供技術指導,以強化農業種植人員對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理解、應用效果。第三,為農業種植人員提供良好的技術學習、交流平臺。在農業經濟管理平臺內,可以將農業種植人員與一些農科院的技術專家進行聯系,這樣不僅能夠為農業種植者答疑解惑,同時也能為其農業生產提供一些指導意見,有利于促進農業的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在信息化時代下,信息技術已融入到了人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農業生產中融入信息技術,不僅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是促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業經濟的有效方式之一。對此,各地方政府應加大對農業信息化的支持力度,注重專業人才的建設,轉變思想觀念,增強信息化管理意識,積極完善農業經濟管理平臺,從而促進農業發展,推動農業經濟管理現代化進程。
參考文獻
[1]王運傳.提高信息化水平服務農業經濟管理[J].農村科學實驗,2022(20):122-124.
[2]王濤.淺析信息化在促進鄉村振興與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效能中的作用[J].農民致富之友,2022(1):147-149.
[3]趙學勤.信息化在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效能中的作用及措施[J].農家參謀,2022(14):63-65.
[4]姜曉東.信息化在促進鄉村振興與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效能中的作用[J].南方農業,2021,15(15):113-114.
[5]孫乾晟,齊心,劉井莉,等.論信息化在促進鄉村振興提高農業經濟管理效能的作用[J].吉林蔬菜,2020(1):53-56.
[6]李東曉.提高農業經濟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措施[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20(7):201-202.[J].現代園藝,2018(9)169.
(山東省菏澤市鄆城縣隨官屯鎮政府劉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