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簡稱阜新縣)為遼寧省的農業大縣,受所在的氣候區和地理位置影響,阜新縣多旱情發生,春季旱情尤為頻發。為能更好地做好精細化服務,測定大田土壤水文特性(常數),結合阜新市《氣象干旱定義與分級》標準,計算得到各層次(10~20、10~50 cm)旱情解除所需降水量的理論下限值、各層次試驗作物(玉米、大豆)解除凋萎旱情所需降水量的理論下限值、試驗區和兩個對比試驗區的氣象干旱標準的相對濕度表示形式。結果表明,對于不同種類和相同種類不同品種的作物,解除凋萎旱情所需的水量不同。試驗對阜新縣大田作物抗旱精細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大田土壤水文特性;干旱;凋萎濕度;土壤墑情;阜新縣
中圖分類號:S1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4)09-0147-07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4.09.024
0 引言
干旱是嚴重影響我國農業生產的氣象災害之一,發生時期不定、頻率高、影響范圍廣和持續時間長,易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我國每年耕地受旱面積占全部農業災害面積的60% 以上[1-3]。遼西地區是遼寧省玉米干旱的主發區,干旱頻率苗期最高,阜新市玉米苗期干旱頻率70%~80%[4-5]。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簡稱阜新縣)作為糧食生產大縣,是遼寧省重要的糧食倉庫之一,肩負著全省糧食安全的重要責任。然而春季苗期干旱卻極大地限制阜新縣糧食作物產量。目前,國內外對大尺度干旱時空特征分析較多,對具體縣域地區研究較少,本研究對阜新縣主要農作物玉米和大豆為試驗對象,結合土壤墑情,分析不同作物凋萎濕度及解除凋萎旱情所需水量差異,以期為大田作物生產和精細化氣象為農服務提供參考。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區說明
試驗區為阜新縣氣象局農業氣象觀測作物觀測田地,試驗區為阜新縣農科所試驗田,地勢平坦,位于氣象局辦公樓東北150 m,長方形,面積0.1 hm2。試驗區位于觀測場東北30 m,無海拔高度差。試驗區東25 m 為結核病醫院,東南40 m 有平房。種植作物為一年一熟制玉米。試驗區有灌溉條件,試驗區東側有一眼機井。試驗區地下水位常年gt;2 m。試驗區為砂壤土,較疏松、中性土壤、肥力中等,由阜新縣農科所鑒定。試驗區產量水平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