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近年來,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入,小麥需求已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小麥種子改良可使生產質量大幅提升。以種子作為切入點,基于2005—2020 年14 個小麥主產區的各指標面板數據,采用超越對數成本函數模型,對小麥種子要素的需求價格彈性、替代彈性進行測算并分析各主產區差異。
關鍵詞:小麥種子;要素替代;需求價格彈性;替代彈性;超越對數成本函數
中圖分類號:S2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4)09-0170-07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4.09.028
0 引言
小麥是我國居民的主要口糧之一,近年來,小麥需求已由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2020 年小麥產量達到13 425 萬t,2015 年以來,小麥總產量連續6 年穩定在1.3 億t 左右[1]。小農戶是小麥的生產主體,采取的傳統生產方式面臨巨大挑戰,節約生產成本、優化要素配置是提升效率的關鍵。耕地資源緊張,勞動力成本上升,化肥、機械等增產潛力受阻,種子作為農業的“芯片”,對小麥增產至關重要,也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之一[2]。
目前,對于小麥的生產效率、各要素間的替代關系已有大量研究。宋海風等[3] 認為,在農業生產中使用機械可以替代部分勞動力,從而補償勞動力流失導致的負面影響,對應的替代關系在空間上也存在差異,南方冬小麥地區受限于地形條件 ,替代效應不及北方冬小麥區和春小麥區。高道明等[4] 研究表明,農業機械和化肥可以有效地替代勞動并提高產量。肖城灼等[5] 采用改進的多要素投入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進行計量分析小麥產量變動的影響因素,研究結果表明,貢獻率最高的是種植面積,最低的是化肥。陳書章等[6] 通過構建超越對數函數模型,分析各要素間的聯系,發現機械與其他要素之間有補償關系,機械的投入增加,導致其他要素的投入大幅度增加。孫昊[7] 認為,小麥的勞動生產率存在上升潛力,但是要發掘要素間的有效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