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山東省沂水縣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但對標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在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水土保持監管監測、科普宣傳教育和智慧水土保持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通過調研總結和系統分析,從加強規劃落實和組織領導、強化水土保持預防保護、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加快構建水土保持基礎支撐體系等方面提出沂水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對策體系,為全國縣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沂水縣
中圖分類號:S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795(2024)09-0134-07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4.09.022
0 引言
水土保持是農業發展的生命線,是國土整治、江河治理、環境保護的根本,是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的重要保障,是我國必須長期堅持的一項基本國策。2023 年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首次以中央名義印發的關于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導性文件,在我國水土保持發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義。《意見》指出,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抓手,加快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水土保持工作格局,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有力支撐[1]。《意見》的印發給全國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新的歷史機遇,也帶來新的挑戰,水土保持事業迎來新的發展時期。
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是以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為指引,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為根本目的,以提升水土流失綜合防治能力為目標,以體制機制法治為保障,以數字賦能、創新驅動為動能,以增強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態服務價值為標志的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的發展[2-3]。目前國內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主要集中在黃河流域和省級部署層面,市縣級層面相關研究較少,本研究選擇山東省沂水縣這一典型山區水土流失大縣作為研究對象,開展縣域層面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研究,從資金籌措、規劃設計、管理協調和措施實施等方面建立新模式新思維新動力,探索踐行統籌兼顧、技術全面、措施齊全、效益良好、重點明確和經濟可行的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方案,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為縣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探索新模式、新路徑研究提供參考與借鑒。
1 開展情況
沂水縣位于山東省東南部的沂山南麓、臨沂市的最北端,總面積2 434.8 km2。 沂水縣為低山丘陵區,地貌以丘陵為主,占縣域總面積的70%以上,是典型的山區農業大縣[4]。沂水縣水土保持工作可以追溯到20 世紀 50 年代,從1950 年4 月開始,華東農科所、山東省農林廳水利局先后派技術人員在沂水縣沂山前懷的沂山林場及周圍地區開始整修改良梯田,修建谷坊、塘壩,栽培葛藤和臘條等試點工作。山東省第1個水土保持事務所和第1 個水土保持試驗站先后在沂蒙山區沂水縣成立,進行水土流失因素與水土保持技術措施的調查、觀測和試驗[5]。沂水縣的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逐步走上了科學軌道。20 世紀60—70 年代,部分地區出現了濫砍、濫伐現象,破堰種植、過度放牧、陡坡開荒等,人為加劇了水土流失危害,每年平均土壤流失量達352.44 萬t,造成縣域內耕地面積減少、土層變薄、生產力下降、水利設施及功能損毀,加劇了沂河、沭河等重要河流的洪澇災害和水體污染威脅,沂水縣成為山東省水土流失最嚴重的縣域之一。
近年來,面對全縣水土流失嚴峻形勢,沂水縣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發展理念,開展節水優先、系統治理、空間均衡和兩手發力的治水方針,實施了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全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工程、山東省水土保持項目等41 個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57.25 km2,維護和提高了土壤保持和涵養水源能力,減少了水土流失面積,改善了生態環境,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積累了寶貴的經驗[4]。
2 存在問題
近年來,沂水縣雖然在水土保持工作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績,但受自然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等因素制約,仍然是山東省水土流失面積最大、侵蝕最嚴重的縣域,對標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在水土流失治理模式、水土保持監管監測、科普宣傳教育和智慧水土保持建設等方面仍存在許多不足,全縣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需要進一步完善和提升。
2.1 水土流失形勢依然嚴峻
一是水土流失治理任務繁重。根據2022 年臨沂市水土保持公報,沂水縣水土流失面積780.64 km2,占全縣面積的32.34%,占臨沂市水土流失面積的18.42%,全縣水土保持率67.66%,遠低于山東省平均水平。其中, 輕度侵蝕面積755.60 km2, 中度以上侵蝕面積25.04 km2,是臨沂市乃至山東省水土流失面積最大的縣域。二是水土保持工程治理標準不高。目前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是開展范圍最廣、持續時間最長、效果最明顯的水土流失治理項目,治理投資標準是50 萬元/km2,遠遠低于其他生態或農業類項目,并且上級補助資金僅占50% 左右,投資不足嚴重制約著沂水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三是水土流失治理項目逐年減少。目前涉及完成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的項目越來越少,緊靠水利部門每年一兩個水土流失治理項目很難快速提升全縣的水土保持率,其他生態治理或農業開發類項目大都沒有將水土流失治理作為行業考核或驗收指標,也沒有配置相應水土流失治理專項措施,水土流失治理項目面臨著治理面廣、難度加大、投資減少的嚴峻形勢。
2.2 治理模式缺乏創新
一是投資渠道單一。雖然國家和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開展水土流失治理,但與長期投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相比,資金缺口相對較大,隨著材料、機械和人工價格等治理成本逐年增加,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資金需求量越來越大,單一的政府投資渠道已逐漸滿足不了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要求,有必要探索水土保持多元化投入機制。二是治理措施缺乏創新。傳統的治理模式與鄉村產業發展的美好愿景契合度還不夠,農民對現有的傳統水土保持措施類型缺乏熱情,更熱衷于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建設及鄉村美化項目,而對傳統坡面治理措施如坡耕地治理及梯田工程等認識不足。三是建后管護有待加強,水土保持工程竣工驗收后,移交給當地鄉鎮政府和村委進行建后管護工作,并沒有相應建后管護資金,加上群眾對水土保持措施的維護意識不強,5 年內水土保持設施完好率相對較高,超過5 年的設施破壞率、遺棄率逐年增加。如梯田工程建設中的田埂,破壞率90% 以上,農民為多種一點田地,將建設好的田埂破壞掉,降低了水土流失防治效果。
2.3 監管監測工作有待加強
一是監管人員不足問題。2019 年機構改革后,原有的水土保持監管人員一部分劃轉到綜合行政執法局,一部分劃轉到行政審批局,最終造成水土保持監管機構缺編少人,全縣水土保持監管能力及效率較之以前有所下降[6]。二是監管監測手段和設備落后。隨著水土保持圖斑精細化管理要求的提高,現有監管信息與技術支撐體系仍不完善,傳統的水土保持監管監測手段難以滿足“天地一體化”動態監管和突發預警等工作的需要,如地面定點監測技術等,這些監測手段無法確保監測結果的準確性。三是監管力度不夠。生產建設項目在提高項目立項審批效率、簡化審批流程的并聯審批形勢下,水土保持方案審批不再作為項目立項的前提條件,一些企業存在僥幸心理,認為可以不用辦理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甚至不用繳納水土保持補償費,這就要求在監督執法中要提高執法的力度和硬度。
2.4 宣傳教育方式守舊
一是水土保持了解不夠。通過在全縣范圍內實地調查,農民對水土保持多停留在“喊口號”層面,具體措施行動都知之甚少。二是宣傳范圍不夠廣泛。目前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多以城區及街道路邊張貼宣傳標語、宣傳墻畫為主,農村地區宣傳較少,每年的集中宣傳也都在中國水周、世界水日、普法宣傳日等活動期間,尚未做到在全社會層面覆蓋宣傳,尤其是農村地區的群眾,普遍缺乏水土保持意識。三是宣傳形式不夠新穎。目前常用的懸掛宣傳標語和發放宣傳彩頁等形式已逐漸失去群眾關注度和吸引力,亟待創新水土保持宣傳新形式、新方法。
2.5 智慧水土保持建設滯緩
一是信息技術力量薄弱。水土保持信息化專業人才和技術儲備相對薄弱,缺乏信息終端、無人機、3S等先進技術應用,在項目創新、數據監測、信息準確性方面具有較大的難度。二是水土保持監測技術滯后。水土保持監測站點設備更新不及時,缺乏自動化、智能化,存在存儲能力不足、傳輸速度慢等現象,微型遙感系統不能獲取實時數據,在數據采集方面存在滯后性。三是智能決策平臺有待建立與完善。由于無人機、移動終端等信息采集技術應用較少,難以支撐水土保持監管全過程數據化、智能化需求,制約了全縣智能決策平臺建立和智慧水土保持的建設發展。
3 措施及建議
高質量發展是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和更為安全的發展。沂水縣水土保持工作要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中迎難而上,轉變大水漫灌等觀念束縛,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7]。
3.1 全面加強規劃落實和組織領導
3.1.1 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構
一是堅持組織領導。沂水縣水土保持生態文明建設涉及社會方方面面,必須引起縣、鎮和村3 級政府組織的高度重視,由縣政府牽頭成立全縣水土保持工作委員會,統籌全縣水土保持工作開展,縣水利局、自然資源與規劃局、農業農村局和生態環境局等部門均為成員單位,設立具體負責機構日常工作的辦公室,由水利局水土保持相關科室人員組成,制定全縣水土保持相關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規范,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和任務,以及工作的時間節點和目標,努力推動形成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各司其職、上下聯動和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更好地發揮水利水土保持部門牽頭作用,加快轉變職能、提高效能,不斷強化共治共管的定力和合力[8]。二是完善水土保持管理制度,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監督和考核。縣級層面嚴格落實臨沂市對沂水縣水土保持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同時將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納入干部考核范圍,制定縣、鎮和村3級水土保持領導目標責任制,加大履職考核力度,充分發揮考核在行業管理中的“指揮棒”作用,對相關部門和責任人進行考核獎懲,推動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健康有序發展。三是加強與市級水土保持部門的合作與交流,借鑒其他地區的成功經驗,推廣先進的水土保持技術和管理模式。通過加強領導組織體系建設,有效提升沂水縣水土保持工作整體水平。
3.1.2 科學落實水土保持規劃
按照因地制宜、統籌推進、突出重點、分類實施、預防為主和防治結合的原則,沂水縣水利局在山東農業大學和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水土保持專家的業務指導下,組織編寫了《沂水縣水土保持規劃2018—2030 年》,將全縣劃分為75 條小流域,區分為生態景觀型、生態清潔型和生態經濟型3 種類型,構建了全縣“一帶、兩區”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格局。水土保持規劃是沂水縣開展水土保持生態治理的重要基礎,是實現沂水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3.1.3 創新水土保持政策機制
按照建機制、破障礙、激活力和出成效的思路,加強水土保持工作頂層設計和機制創新,在縱向上落實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縣級政府部門根據水土保持工作重點任務明確責任、細化舉措、合理分工及抓好落實,及時研究、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確保工作取得實效。在橫向上把水土保持放在全縣生態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謀劃,建立全縣生態文明建設協調機制,把相關部門實施的生態工程有機結合,發揮各自優勢,因地制宜,統籌布局,建設一批高站位、高水平、高質量的示范小流域,建立健全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參與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體系。
3.1.4 建立資金投入長效機制
一是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堅持以中央和地方投資為引導,積極引入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治理,完善工程建設群眾投勞制度。二是完善水土保持獎補制度。根據水利部和山東省水利廳出臺的相關規范標準,全面推進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以工代賑等建設管理模式,將符合水土保持治理規范要求的村級自建及群眾自建項目積極納入到以獎代補范圍,調動群眾積極參與水土保持社會治理的積極性。三是加強社會資本引導。積極推行土地流轉和適度規模經營政策,大力發展大戶承包和村級合作社經營體制,按照誰經營、誰治理、誰受益發展模式,引導社會資本、農民合作社、新型家庭農場等參與水土保持項目,形成生態建設資金投入長效機制。
3.2 全面強化水土保持預防保護
3.2.1 構建完備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
根據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要求,全面實施水土保持預防保護工作。一是加強全縣水土保持林、水平梯田、經果林等防護措施的規劃管理,積極推進生態經濟型小流域建設。二是加強小流域河道和溝道系統的徑流、泥沙攔蓄工程體系建設,注重建設溝系自然景觀與生態游憩廊道,打造生態景觀型小流域。三是注重對跋山水庫和沙溝水庫水源地生態系統的保護,注重面源污染防治、生活垃圾處理和水環境整治,提高水體質量和自凈能力,打造生態清潔型小流域。
3.2.2 加強水土保持監管監測
目前沂水縣水土保持監管監測工作仍處于補齊短板、提質增效的發展階段,加強水土保持監督監測工作的措施主要有以下3 點。一是完善水土保持監管制度體系。在國家水土保持信息系統監管平臺基礎上,合理規劃和利用資金建立縣級水土保持監管平臺,在業務上加強與水土保持行政執法和水土保持方案審批部門的協調對接,落實跨區域、跨部門生態保護聯合執法、交叉執法機制。二是嚴格生產建設活動風險管控。加強事中、事后全方位監管,將監管工作貫穿設計、審查、審批、施工、驗收、監督和執法等各個流程,對未批先建等水土保持違法違規行為進行嚴肅處理,堅決遏制人為水土流失現象發生[9]。三是創新與完善監管監測手段,建立健全以衛星遙感監管和日常監管相結合的新型監管機制,動態監測的技術路線和方法主要適用于監測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和動態變化,需要針對性地開展專項調查,摸清本底狀況[10]。因此在落實水利部、省水利廳遙感監管任務的同時,市、縣加大巡查監管力度,利用遙感衛片、天地圖、無人機等開展常態化監管,實現生產建設項目監管全縣域、全過程、全要素覆蓋,同時認真落實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的相關政策,積極適應市場和社會的新要求,做到監管與服務兩手抓、兩手硬。
3.3 科學推進水土流失綜合治理
3.3.1 因地制宜地推進坡改梯建設
沂水縣坡耕地總面積6 780 hm2,約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10%,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嚴重制約著全縣耕地機械化、水利化、集約化發展的進程。坡改梯工程主要通過土坎梯田、石坎梯田、坡面水系工程等措施,構建和完善政府導演、水土保持搭臺、部門服務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充分發揮土地流轉政策的有效性和靈活性,使分散經營、規模小、成本高和難以組織機械化生產的經營模式變為集中經營、規模大、成本低和可有效組織機械化生產的大戶經營模式,打造糧田集中成片、土地平整肥沃、排灌設施完善、抗災能力較強和技術配套到位的高標準水平梯田[11]。坡改梯建設在提高農業生產水平、促進坡耕地的產業升級、保護生態環境和國家糧食安全及推動經濟發展方面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3.3.2 持續實施水土保持重點工程
堅持山、水、林、田、湖、草、路、村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生態理念,圍繞生態水利、平安水利的建設目標,堅定不移地實施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和省級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項目。一是建立完善的小流域治理規范和技術標準。結合山東省水利廳水土保持3 年強基試點縣建設,制定全省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通過實施水平梯田建設、水土保持林、經果林栽植、封育治理和小型水利水土保持工程等,提升土壤蓄水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二是嚴格執行“六制管理”。認真落實好項目法人責任制、招投標制、合同管理制、建設監理制、項目公示制和群眾投勞承諾制等。三是加強檔案資料管理。規范項目招標投標、設計、施工、監理和竣工驗收等各類資料,建立電子檔案,便于儲存和管理,及時更新完善全國水土保持重點工程信息系統數據,確保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
3.3.3 建立完善的建后管護制度
三分建、七分管,要使項目長期發揮效益,建后管護是關鍵。產權移交到鄉鎮政府后,鄉鎮與村組簽訂管護合同和協議,將管護責任具體落到單位和個人。做好齊抓共管工作,多部門聯合在項目管護區域巡查監督,避免人為破壞項目措施。制定的村規民約要有約束力,加大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把國家實施的重點小流域綜合治理項目區列為日常水土保持監督執法的重點之一,加強巡查力度,杜絕項目區內嚴重人為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積極向省、市、縣財政爭取相應資金作為往年項目的建后管護資金,把水土保持工程納入防汛水毀工程統計和恢復重建范疇,拓寬水土保持項目融資渠道,積極爭取社會資本、當地群眾參與水土保持的建后管護工作,破解建后管護瓶頸。
3.3.4 切實做好鄉村振興結合文章
把清潔小流域建設與農村安全飲水、美麗鄉村建設、農業高標準農田建設、村居環境整治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等有機結合,實現溝道、河道、污水處理、廁所和人居環境同步整治,充分發揮水土保持小流域治理綜合效益,助力鄉村振興。一是開展綠化美化工程,在村莊、河道、道路兩側種植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和觀賞效果的綠化樹種,在街道兩側房屋墻面繪制彩色宣傳壁畫,增加鄉村色彩。二是開展水生態治理工程,通過對河流及溝道生態治理,建設攔河壩、人工濕地、景觀水池等措施,為美麗鄉村建設增加特色亮點。三是開展封育治理工程,通過在旅游資源豐富地區持續開展封山育林和水土保持疏林補植項目,全面提升鄉村林草覆蓋率,為農業觀光和鄉村旅游錦上添花。四是開展農村污水處理工程,建立合理的村莊排水和污水處理系統,徹底改變農村水污染狀況,提升鄉村旅游的生態環境質量。五是強化農田林網建設,實施村臺建設,按照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要求打造水土保持型生態宜居社區[12]。
3.3.5 大力開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
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是一種綜合性、創新性的治理模式,水利部、農業農村部、國家林草局、國家鄉村振興局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的指導意見》,水利部發布了修訂后的SL/T 534—2023《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技術規范》,都對生態清潔小流域高質量發展提出了新要求[5,13]。水土保持重點工程應結合鄉村旅游、村容村貌整治提升、污水處理和美化人居環境方面進行水土保持設計[14]。堅持山、水、林、田、湖、路、村、固體廢棄物和污水排放統一規劃,以山青、水凈、村美和民富為建設目標,科學布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耕作措施,構建生態修復、生態治理和生態保護3 道防線,在農村環境整治上,完善農村雨污分流、污水收集系統和固體廢物處理設施建設,改善人居環境[15]。沂水縣計劃以每年建成1~2 條生態清潔小流域的速度,加快推動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創造更加優質的生態環境,提升當地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3.4 加快構建水土保持基礎支撐體系
3.4.1 強化水土保持宣教陣地建設
一是搭建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平臺。將公眾號、電視、廣播和報刊等信息渠道進行系統管理,搭建全縣水土保持宣傳教育平臺,將宣教平臺分為3 個板塊。第1 個板塊宣傳普及水土保持科普知識和水土保持法制觀念;第2 個板塊展示水土保持治理的成效及水土保持規劃情況;第3 個板塊展示水土保持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的科技應用。通過水土保持宣教平臺的建設,提高社會公眾水土保持法治意識。
二是積極開展“六進”活動。多渠道、多層次地開展水土保持宣傳進學校、進黨校、進社區、進企業、進項目和進鄉村的“六進”活動,把水土保持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將水土保持科普教育融入全縣中小學教育全過程,做到水土保持教育從小抓起,積極營造全社會珍惜保護水土資源、保護生態的良好風氣[16]。
三是創新宣傳教育方式。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植樹節、世界地球日和全國普法日等宣傳活動契機,以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科普教育基地、水情教育基地等平臺為載體,廣泛開展水土保持宣傳教育,普及水土保持法律法規和相關政策[17]。深刻挖掘沂水縣豐厚而獨特的水土保持文化底蘊和水土保持先進人物事跡,充分利用公眾號、電視、報刊等媒體和網絡平臺進行宣傳。通過建設沂水縣水土保持科普館、水土保持公園、水土保持宣傳廣場和水土保持宣傳長廊等形式,科普水土保持知識,傳承弘揚水土保持文化。新穎的水土保持宣傳方式更有利于提升全縣干部群眾的水土保持意識。
3.4.2 加快推進智慧水土保持建設
一是完善智慧水土保持設施建設。加強衛星遙感、GPS、地理信息系統、互聯網、無人機和移動終端等新技術和設備與水土保持深度融合,推進智慧水土保持系統運用;加強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系統的應用,建立全縣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系統和監管平臺;加強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充分利用網絡、大數據、衛星遙感等技術全面加強工程管理、質量監督工作,提升縣域智慧水土保持建設。
二是加強水土保持動態監測管理。目前開展水土保持動態監測主要從地面、航空和衛星3 個方面進行。地面監測包括徑流小區、站點檢測等,應用的技術主要是GPS,通過地面監測可以獲得土壤侵蝕模數、徑流量等數據,還可以核實遙感數據的準確性。航空監測一般用于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小流域面積核查、植被覆蓋率檢測等方面,應用的技術主要是無人機。衛星監測主要通過衛星遙感監測技術對地面水土保持措施和生產建設項目進行實時監測,通過不同時間段的監測數據比對,能夠及時掌握水土流失面積強度及動態變化。
三是運用好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目前水利部水土保持監測中心和北京地拓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聯合研發的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是開展水土保持圖斑精細化管理的最重要平臺,經過平臺多年的不斷建設,已初步建立了全面完整的水土保持信息數據庫,系統涵蓋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和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兩個版塊,詳細收錄了全國2009 年以來實施的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及生產建設項目實施情況,在此基礎上可加強縣域水土保持數據采集工作,及時完成數據入庫和生產建設項目信息填報,補充歷史數據、專項數據和矢量數據,增加信息系統數據的時效性和準確性。運用好全國水土保持信息管理系統,為水土保持生態治理和監管執法決策提供支持。
3.4.3 加強基礎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
堅持技術創新、科技興水的發展理念,與北京林業大學、山東農業大學、山東省水利科學研究院等院校科研機構加強合作,積極開展課題研究,建立成果共享機制,充分利用山東省水土保持與環境保育重點實驗室等學科研究平臺,探索研究水土保持生態產品價值核算、生態產品指標,在沂蒙山區水土流失治理基礎理論、工程技術、效益指標和綜合治理模式等方面擬定相關課題,進一步完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類型和防治標準,深化沂蒙山區土壤侵蝕機理、水土流失及防治規律試驗觀測研究,學習福建省長汀縣經驗,選用碳匯效率、固碳效能、碳封存和造林可行性較高的碳匯樹種開展水土保持碳匯林建設[18]。同時做好水土保持科技成果和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示范和推廣,為水土保持工作做好技術儲備。
3.4.4 加強水土保持隊伍能力建設
沂水縣水土保持隊伍主要由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管理隊伍和水土保持監督管理隊伍兩部分組成。一是完善縣級水土保持隊伍體系建設,配備足量水土保持工程管理和質量監督人員,健全水土保持人才引進和培養機制,在全縣范圍內建立水土保持交流、學習、培訓和招才引智平臺,為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提供人才支撐。二是強化水土保持科技應用,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積極配備無人機、移動終端等高科技先進設備,加強管理人員對新技術、新設備的學習應用,為水土保持精細化管理提供技術保障。三是建設高素質監督執法“鐵軍”,堅定人與自然和諧的信念,以法律為抓手,以制度為約束,以專業為基礎,以責任為動力,權責分明,秉公執法,建立一支有斗爭精神、有理想信念、有專業素養的高素質水土保持隊伍。
3.4.5 積極開展政府表彰活動
為調動廣大干部群眾的積極性,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工作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企業開展節水技術開發和節水設備研制,增強其節能減排和不斷進行技術革新的行動自覺[19]。對作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政府部門給予表揚和獎勵。
3.4.6 加強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設
目前沂水縣已成功創建了2 處國家水利風景區和1 處國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今后5 年將繼續強化水土保持示范工程建設。一是積極推進水利風景區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提質升級工作,完善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水利風景區和水土保持示范園的科普功能,爭創國家級水土保持科普教育基地。二是全面強化全縣水土保持治理水平,在全縣范圍內打造和提升特色水土保持科普館2 座、水土保持主題公園2 處、水土保持科普宣傳廣場5 處、宣傳長廊8 處,營造全縣濃厚的水土保持氛圍,爭創國家級水土保持示范縣。三是繼續加強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建設實施6~8 條高標準生態清潔小流域,提升工程建設質量和效益,爭創國家水土保持示范工程。積極培育和扶持水土保持示范樣板,強化先進典型示范引領作用,擦亮山東省水土保持品牌[20]。
4 結束語
本研究探索了沂水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新形勢、新動態、新路徑,對今后全國范圍開展縣域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實現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撐和保障。
參考文獻
[1]中辦國辦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水土保持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23-01-04(1).
[2]蒲朝勇.以體制機制政策創新為抓手推進新階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中國水利,2023(10):4-8.
PU Chaoyong.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for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new stage through system,mechanism and policy innovation[J].China Water Resources,2023(10):4-8.
[3]蒲朝勇.推動新階段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舉措[J].中國水利,2022(7):6-8.
[4]公衍華,苗德志,鄧海瑜,等.沂水縣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實施成效與經驗:以勝利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工程為例[J].中國水土保持,2023(3):66-68.
[5]公衍華,苗德志,鄧海瑜,等.沂蒙山區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小流域措施探討[J].水利技術監督,2023(11):171-175.
[6]公衍華.新時期縣域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工作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4(1):17-19.
[7]王林伶,許潔,陳峻.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成效、問題及策略[J].寧夏社會科學,2023(6):173-181.
[8]王效彥.山東省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中國水土保持,2022(9):26-28.
[9]張宜清, 張琳英, 郝旭乾. 新時期水土保持工作新模式探討[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22,8(8):53-55,64.
ZHANG Yiqing, ZHANG Linying, HAO Xuqian. Discussion on the new mode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new period[J]. Water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2022,8(8):53-55,64.
[10]沈雪建.強化新時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監測和信息化基礎支撐[J].中國水利,2023(17):14-18.
SHEN Xuejian. Enhancing the mornito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in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the new era[J].China Water Resources,2023(17):14-18.
[11]苗德志,李長青,公衍華.沂蒙山紫色泥頁巖區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技術[J].中國水土保持,2023(9):67-69.
[12]王愛萍.山東省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水生態制約與對策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67( 5):123-132.
WANG Aiping.Study on water ecosystem constraint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Shandong Province[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2022,67(5):123-132.
[13]喬殿新. 生態清潔小流域高質量發展探討[J]. 中國水利,2023(23):38-41.
QIAO Dianxin.An exploration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ly-sound and clean small watersheds[J]. China Water Resources,2023(23):38-41.
[14]高儒學,雷德雨,孫泉忠,等.貴州省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實現路徑分析[J].黑龍江糧食,2023(10):133-135.
[15]單洪偉,嚴爾梅,歐陽力.黑龍江省生態清潔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J].水土保持應用技術,2014(5):38-40.
[16]岳輝,呂莉,曹正金,等.長汀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考與對策[J].亞熱帶水土保持,2021,33(4):21-24,43.
[17]關于推進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J]. 河北水利,2023(5):7-8.
[18]劉文,岳輝.福建省長汀縣水土保持高質量發展的思考[J].中國水利,2023(10):52-55.
LIU Wen, YUE Hu. Reflections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angting County of Fujian Province[J].China Water Resources,2023(10):52-55.
[19]陳艷珍.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對策探討[J].中共山西省委黨校學報,2022,45(4):65-69.
[20]趙琳,馬良,高群.山東省水土保持示范創建實踐與思考[J].中國水利,2023(10):59-61.
ZHAO Lin, MA Liang, GAO Qun. Practices and reflections on the demonstration crea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Shandong Province[J].China Water Resources,2023(10):59-61.